本刊記者|曹素妨 劉勝男
即將過去的2014年,糅雜了太多傳媒人道不清說不明的情緒:焦慮、彷徨、慚愧,亦或是激動、狂喜、自豪。這一年,我們有不少兄弟姐妹,因為承受了過多的壓力而離我們而去;這一年,在各路新媒體力量的沖擊下,我們仍不斷嘗試尋找融合之道。
身處其中,我們每個人都在心中默默祈禱,明年會更好。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如此關注。但或許,你,和你的愿望,可能會為更多傳媒人指明方向。
兄弟姐妹們,請給彼此一個傾聽我們自己內心聲音的機會,讓這些“干貨”,伴著我們的五味雜陳,迎接新年的到來!
曹三省: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
欒軼玫:新媒體專家 資深媒體人
王建新:鳳凰網 IT總監
袁 亦:《現代快報》 副總編輯
陳 誼:時尚傳媒集團北京時尚迅達書刊發行有限公司 總經理助理
記者:2014年,傳媒圈內,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誰?最深刻的事件是什么?為什么?
欒軼玫:黎瑞剛。他主導了上海地區傳統媒體的“新媒體轉型”,通過資本力量、機制改革、流程再造等各個環節,做了打通了新舊媒體的“任督二脈”的有益嘗試,給那些習慣性停留在高呼口號而并未實際行動的傳統媒體機構們做出了示范。
王建新:新浪網原總編輯陳彤。陳彤從新浪網離職。陳彤的離職折射了傳統互聯網門戶網站總編輯角色作用的弱化,乃至消失。這一點符合媒體產業從內容生產型,過渡為渠道銷售型,再走向用戶為中心的產業價值鏈權重的重組,符合用戶一端價值的權重提升,由此帶來靠近用戶的垂直頻道話語權的提升,從而降低了總編輯的話語權。
袁亦:最深刻的事是,2014年底,現代快報在全媒體融合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關于全媒體、關于媒體融合,我想不用多說了,已經在學界和業界喊了很多年了,而今年,由于自上而下的推動,使得更多的報社開始搭建全媒體技術平臺。而《現代快報》,作為曾經榮獲王選一等獎的全媒體技術平臺的搭建者,在2014年則進入了實質性的全媒體融合階段。
陳誼:印象最深的是年初南方的發刊詞事件,是傳媒人的悲哀與衰落。
記者:2014年中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兩件事情是什么?
曹三省:最開心之一,“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創新與技術解決方案集散平臺(融合家R+)”及“中國微視頻協作交易平臺ChinaVEC”順利上線。
最開心之二,WeCreate國際創新團隊閃亮登場,跨文化微電影廣受關注,“哪家強?我任性!”
最不開心之一,時間過得太快了。
最不開心之二,時間確實過得太快了。
欒軼玫:開心與不開心,全在一念間,因此沒有特別的開心或是不開心。“將好事做好,變壞事為好事”一直是我對自己的期望。
王建新:開心的事情是工作之余和家人一起度過了兩次休假時光,給家人開拓了眼界,帶來了歡樂。
不開心的事情自己鍛煉身體方面沒有任何行動,未能真正重視身體健康。
袁亦:2014年夾雜著太多開心與不開心。
比較開心的事也是上面提到的深刻的事,也就是2014年底,現代快報進入了實質性的全媒體融合階段,在全媒體融合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一直的憂慮是:在很多新聞單位,長期以來,都是一部分人做新媒體,一部分人做傳統媒體,而新媒體部門,在組織內部,往往又是擁有資源最少的小部門。所以,所謂新媒體,在組織內部,永遠是一小部分人在嘗試,大部分人則在看、在評價。實際上在很多單位,這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有利于再創業嗎?應該是不利的。另一個問題是,從事傳統采編的那些個編輯記者,難道真的不愿意在新的領域里有所嘗試嗎?根本不是!我們只要看看騰訊從傳統媒體成功挖走了多少做內容的骨干就知道了。
所以,全媒體、媒體融合的最重要的意義是在組織內部進行文化的轉變。文化即習慣,是最難改變的,也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
陳誼:最開心的事,我們的網銷部今年的業績翻了3翻,銷售時尚集團的刊物數量超過了北京最大的零售渠道,而投入的宣傳費用基本為零,說明如果讓讀者很方便的獲取到刊物,刊物還是有很大的需求的。
最不開心的事,是9月聽到《心理月刊》休刊了。一本市場銷售很好、聲譽很高的刊物竟然都無法繼續經營下去,說明我們的傳統媒體的經營壓力是如此的嚴峻。
記者:2015年的事業愿景是什么?您認為實現這一愿景可能遇到的阻礙是什么?
曹三省:春華秋實,落地生根,更多實效,更強團隊,更高水準,不負大勢,不負良機。
最大的問題仍然是知易行難,從夢想到現實需要眾人攜手跋涉一段艱辛而不確定的路程,但惟因如此,愿望才這般動人心弦。
欒軼玫:希望自己繼續深入地觀察并思考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新媒體變革”,能將自己的思考提升到理論層面,同時,也希望在實際操作方面能有所突破,試錯前行!
興趣+堅持,沒有高難度。之于我,主要是對抗時不時就會出現的“拖延癥”。
王建新:總結2014年年初設定的兩年目標的階段收獲,修正2015年的目標并實現。促進無論個人還是團隊都跟上業界新視野、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方式。促進全媒體形態的推進。
愿望的實現并非容易也不意味著困難重重,重要的是要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
陳誼:用互聯網思維,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逐漸摸索出一條轉型之路。
記者:無論是觀念上、技藝上……您希望2015年能學習掌握或有所提升的能力是什么?為什么?
欒軼玫:我希望能經常性地與85后、90后聊聊,知曉他們的新媒體使用習慣與消費心理。從青年人,我的學生那里了解更多更鮮活的想法、觀念; 此外,做為技術外行,我希望自己2015年能切實地學習一些新媒體技術,這樣能讓自己通過技術流程、終端使用、產品測評等多維度,更切實地感知新媒體方方面面的變化,以此使自己的研究能真正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王建新:從開發和運維兩個方面進一步扎實技術水平,并進一步拓展技術思維到更多層面。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尤其是目前這個變革階段,只有扎實掌握新技術才可以更好的應對未來。技術思維或許是思維的本質,但避免技術思維僵硬化也非常重要,所以要掌握對技術思維的變化能力,發揮技術思維在多個層面的優點。
陳誼:主要是觀念上的轉變,2014年是互聯網思維的全面引進,2015年是要把這種觀念落地之年,光喊口號,還是用固有思維去運營,這是行不通的,要從用戶需求和體驗倒推產品生產和運營的模式。
記者:對您所在的媒體單位/部門/小組的期望,或者貴單位/部門/小組明年希望達成的目標是什么?可列舉1—3項。
欒軼玫:1)希望廣播這一次能抓住“移動互聯”新時代,通過流程再造、人才適位、機制革新等全新制度安排,再次煥發容光;
2)希望我的學生們能用“傳播思維”來看待每天接觸的媒介現實,不斷提高自己的媒體判斷力與媒介素養。
王建新:期望員工有更大的成長,這種成長是員工自身感受到并期望進一步發揮的,而不僅僅是外人看到的。
袁亦:希望《現代快報》全媒體融合有進一步的發展。《現代快報》全媒體發展和媒體融合經過了幾個階段,才進入今年的全面融合期的。很不容易。一把手親自推進,在組織架構上,成立全媒體指揮中心,將網絡中心的新媒體編輯和報紙的采編全面融合,采編各中心的主任,既分管報紙的版面也同時分管網站和客戶端的相應頻道,從12月1日起正式執行。
因為時間太短,還無法對這一舉措在內容生產和經營方面的效果給出評價,但是,有一點是很顯然的— —現在,現代快報全體采編都關心和重視本報的新媒體產品了,在做選題策劃的時候,大家都很自然地將各個新媒體終端考慮進去。而且,年輕人對新媒體的熱情也被激發出來了,從原創的內容到創新的表現形式,大大豐富了我們的新媒體產品。比如,我們一位叫馬晶晶的攝影記者,就做了一個微信產品叫《我的2014》,有聲音有畫面,非常震撼,讓我們所有的人都感到驚喜。而以前,她只是攝影部的記者,為報紙拍照片。這樣的例子還能舉出不少。
陳誼:收入、用戶數量翻番、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40%左右。
記者:對您所在的單位/行業明年的發展,有信心嗎?請用一句話概括您的觀點和態度。
曹三省:二分明月,靈心慧眼,一瓣心香,五蘊皆空……是“傳媒”也是“傳媒”的我們,需在感悟中前行,逢山開路,借力互聯,此長彼長,物我不二。
欒軼玫:俗語說:信心堪比黃金!我想說的是“信心從來建立于人之上,取決于點滴細節”。
王建新:互聯網門戶媒體仍然是新興媒體中的中堅力量,鳳凰網會成為這中堅力量的核心骨干。
袁亦:我知道現在有些同行和研究人員,對完全意義上的融合究竟能產生多大的實際價值還持保留意見。但是,你能說我上面舉的那個例子在組織內部不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嗎?
陳誼:對于時尚的發展,是很有信心的,因為目前的思路是正確的。互聯網存在無限可能,也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只要找對方法,一切皆有可能。
記者:請大膽暢談您設想的未來傳媒形態。
曹三省:媒介即存在。當“信源-通道-受眾”乃至“云-端”的信息傳播模式徹底被毫無界限的感知與深達心靈的服務所替代,傳媒將最終成為如同空氣一樣的、無處不在、難以覺察卻又不可或缺、賴以生存的介質與存在。
欒軼玫:我在《網絡傳播》去年約稿的《未來的媒體的N個想象》中曾這樣描述未來媒體的樣子“當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以比“電腦”、”ipad”、“手機”更貼近人身的方法來到我們面前時,一種更清晰的認識在腦海中升起,也許,未來媒體與人的距離更“無間”,更“親密”,更趨向于”零“,最終媒體將以芯片“植入式”的方式存在于人體內部,終端即人,人即終端。人們與外界的“對話”不再借助各種體外循環的“終端”設備,人成了最大的介質與載體。”,這里,我依然愿將之作為我對2015年媒體未來的暢想。
王建新:融合自媒體、互聯網門戶和傳統媒體的全媒體形態是我們追求的方向。
袁亦:傳媒形態的大未來未敢大膽設想,但傳媒形態的小未來,我認為主要看產品。對于傳統新聞單位而言,有些產品,比如新聞類的,特別是本地化的,肯定要走全面融合的道路,否則放在新媒體部門做,根本沒有辦法整合到最好的資源;但有些產品,比如游戲,那就完全應該與傳統的部門割裂開來,單獨發展。不能簡單下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