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亞麗
在突發事件來臨之際,雙陽電視臺主動出擊,出色地展開了一系列宣傳報道行動,有力地配合全區抗災自救行動。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從事新聞采訪,免不了要碰到這樣那樣的突發事件。由于這類事件一般難以預測而又突然發生,因此,研究如何搞好突發事件報道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意義。下面談一下我對做好突發事件報道的幾點思考和感受。
新聞媒體作為黨的“喉舌”一方面要報道新聞,另一方面肩負著輿論引導之責。媒體應對突發事件報道,必須從大局出發,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現在關于突發事件報道,中央也有一個明確的二十字方針,就是“導向正確、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有效開放、有效管理”。因此,這就引出了做好突發事件報道需要注意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突發事件報道要牢牢把握正確導向。突發事件發生后,正確的輿論引導可以妥善、迅速地處理突發事件,甚至化危機為轉機,推動社會更好地發展;而不正確的輿論引導,容易造成民眾思想和行為偏激,大眾傳媒輿論引導一旦失誤,會釀成不可設想的后果,甚至釀成災禍。
這次我區遭受風災,使全區大部分玉米農田受災,雖然沒有達到絕收的地步,但是也給受災農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受災后一些百姓無所適從,有的甚至對當年的收成失去了信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沒有把報道的重點放在我區有多少人受災,而是著重詳細報道政府和部門對這一事件的高度關注和如何與百姓一起抗災自救。讓這受災群眾感到非常欣慰,讓他們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受災群眾的關愛,大家都積極進行抗災自救,一時全區上下掀起了抗災自救熱潮。
因此,在這種突發事件面前,記者一定要正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支持和促使政府采取正確的決策,使事件的處置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重大的突發事件,其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強,報道不好,出現偏差,就會帶來不良影響,甚至是社會的不穩定。所以新聞工作者一定要遵守新聞紀律,切實把握好報道的“度”,不能片面追求轟動效應,出現不應有的負面影響。在整個事件報道中,應該隨著事態的變化,適時把握好度,不能一味的追求轟動效應。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事件本身及后續報道,創造出有利于積極妥善處理事件形勢。
突發新聞因為來得突然來得快,新聞的準確性始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個原因是很多信息變化很快,一個小時前準確的信息一個小時后可能就不準確了。所以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一定要準確,特別是災害的損失數字和人員傷亡數字。不要因為不負責任的報道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如2007年,我區發生一起煤礦透水事件。一些媒體聽信老百姓傳言說死了十個又八個的,對事件沒有進行深入細致的核實就將新聞播出。后來的調查表明,根本沒有人員死亡。這樣的報道就是新聞工作不負責任的表現。不論是哪一種原因,在突發新聞采訪中,新聞的準確性都是所有記者應該孜孜以求的。
媒體應制定突發事件緊急報道預案
對媒體而言,要形成突發事件報道的快速反應和應急協調機制,建立媒體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面對突發事件,一個理性和成熟的媒體應該處變不驚,從容面對。而突發事件應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和策略應對。突發事件具有突然性、破壞性,往往突然來臨,來不及準備。要做到臨陣不亂,各級媒體應該有預案準備,這是建立應急機制的必要性所在。
從實踐看,應急機制應該包括以下幾個要素。(1)領導機制:成立突了事件領導小組,確保對突發事件的準確判斷和快速反應。(2)策劃預案:根據自身特點確立報道規模、手段、方式,對此進行精心策劃。策劃應力求出新、出奇,應發揮自身優勢,突出主體。(3)人員配備:組成重點報道力量,抽調精兵強將,編輯、記者等各環節人員要配合,打破室界限,進行橫向聯合,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機協調。
突發事件結束,而突發性新聞不能結束。還應跟蹤突發事件后連帶或引發的事件。同樣,在突發事件報道之后,記者不可噶然而止,而應追蹤它的發展變化,繼續進行采訪報道。
在8.28風災發生半個月后,雙陽電視臺記者又深入到受災鄉鎮,對抗災自救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深入報道, 同時又與農業部門聯系,對如何對受災農田進行秋收,進行了指導,以便最大限度減少受災農民的損失。通過后續報道,使這一負面事件展現出有利的一面。
在報道實踐中,記者還應逐步摸索、總結一些常發生的突發事件的背景材料,突發事個的基本類型一有關知識,積累海內外媒體報道突發事件的資料、經驗和作法。同時,注意掌握突發事件的采訪寫作技能,并雙較熟練地操作使用移動電話、便攜電腦等技術裝備,這樣才能把突發事件報道好。這就是我對突發事件的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