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妮
對于預測性報道的定義,不同的研究者給出不同的注釋,例如:預見性報道是依據現在和過去的事實,對事物或事態前景所作的報道。預測性報道是當事件要長期變化之時,對它的發展方向、未來結果進行預測所寫的報道。
總體來說,預測性報道就是新近發生的預測性事實的反映,是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情況的報道。
在西方新聞界,預測性報道是伴隨著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等深度報道和未來學的興起而出現的。最早是德國政治學教授弗萊西泰姆于1943年在美國任教時率先提出并使用的。隨后在歐美發展,直到20世紀50年代形成一門學科。60年代以后,由于科學技術的發達,融合了很多現代科技和現代研究方法的未來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像《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西方主流媒體中隨處可見大篇幅甚至整版的預測分析報道。
中國的預測性報道主要興起于90年代后半期,《人民日報》“農村經濟觀察”,《解放軍報》“國際觀察”,《經濟觀察報》的“觀察家”“趨勢”等以一些預測性的專欄的專版的出現為標志。
預測性報道在中國新聞獎中的比例很低,篇數相對于來說也較少。這主要和預測性報道對媒體的專業素養要求較高以及中國新聞觀念的滯后相關。預測不當的風險性,影響媒體的公信力和聲望。
預測性報道經常關注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生態、軍事以及與人們密切相關的事件。而當下,對預測性報道最突出的是體育和金融領域的。受眾對股市走向、房價漲跌、體育賽事等事件的報道很是感興趣,于是媒體投其所好,將預測性報道集中在金融和體育兩個領域。在金融領域的佼佼者是《國際金融報》《上海證券報》《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而在體育媒體中《體壇周報》《足球報》堪稱典范。
預測性報道以一次性報道居多,缺乏復測和連續性預測報道很多預測性報道作出之后就沒了下文;事件是在不斷發展的,每一刻都有發生變數的可能,相對應的預測結果也會發生變化,因此,連續性的預測性報道會更加有說服力。中國在預測性報道中起步晚,以個人經驗判斷和專家權威意見為主,主觀性過強而客觀性、科學性不足。這類報道容易失之于主觀性過強而客觀性、科學性不足。
(1)注重消息來源的權威性
消息來源最具媒體影響力,其為原創新聞提供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具有公信力與權威性。新聞稿件可以慢慢寫就,不滿意可以再修改,但是如果一開始新聞來源就錯了,那么后來的所有一切都沒有意義,甚至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后果。這就要求媒體要辨別新聞來源的真偽,新聞來源要正規、合法、真實。
(2)選擇合適的刊發時間
2013年,在競選2020年夏季奧運會舉辦權的新聞中,央視提前宣布“東京被淘汰”,新華社提前發快訊“伊斯坦布爾勝出”(人民網2013.9.8),鬧了烏龍。這兩家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媒體在官方結果沒有出來之前就將預測結果公布于世,確實欠妥。那么如何拿捏合適的刊發時間呢?對于這個度的把握,需要記者和媒體的編輯人員仔細考量。
筆者總結這些預測報道大體分為三類:體育賽事、文化盛事等備受關注的時效性非常強的事件,需要當天刊發,并最好詳細告知受眾;全國性的長期目標、規劃等需要提前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刊發,例如,黨的十八大確定的5年奮斗目標,媒體的相關預測性報道只有等5年之后才能見分曉;某些預測性報道是以1年來做時間界定的。一些媒體對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估算等,就是提前1年作的預測性報道。
(1)見微知著的新聞洞察力
進行預測性報道要求記者要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新聞敏感強的記者能夠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對事物發展進程作出科學預見,增加報道的計劃性。高度的新聞敏感可以幫助記者預知新聞的發生,得到“獨家新聞”。
(2)宏觀的意識和綜合思維的能力
新聞記者要站在一定高度,從大局著眼,從宏觀角度分析問題,將微觀的、細節的內容放入宏觀的背景之下,從中抓住有重大新聞價值的題材。
綜合的思維能力要求記者對事件有全面深刻的認識,從事件的各個角度出發,對綜合各種因素考慮,并把它們同時寫在報道中,讓讀者自己分析、判斷,從而獲得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