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恩兒
從字面理解,決定性瞬間就是最能表現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的那個瞬間。而在筆者看來,和音樂劇的高潮等一樣,決定性瞬間其實只是新聞攝影的表象,其本質是隱藏在事件發展過程中的節奏。節奏的變化決定了事件發展的進程。而攝影記者只有領會了事件發展的節奏,在最有價值的事件節奏點上運用最合適的方式成功拍攝,才能拍出新聞好照片。
節奏這個概念,在新聞攝影中算是新面孔,尚未看到有人提出,更鮮有人深入研究。依本人尚淺的理論修養和攝影經驗,這篇拙作充其量是拋磚引玉,只求吸引更多有識之士加入這個論題的討論和研究之中。如此這般,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在《新華字典》中,節念jié,本義是指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如竹~、~外生枝。依著這個本義,節字在音樂領域引申為音調高低緩急的限度,如節拍、節律等。奏發zòu 音,動詞,小篆字形。上為“屮”( chè),初生的草,;中為雙手形;下為“本”(tāo),行趨之義。本義為奉獻或送上,如奏舞、奏歌,后在音樂領域引申為依照曲調吹彈樂器,如演奏、奏鳴曲等。當節和奏結合在一起組成節奏一詞時,最早出現在音樂領域中。《禮記·樂記》記載:“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奏,聲之飾也。” 而音樂中節奏規律性的這種美,此后又被引申到各種不同的領域。今人把自然界或人文藝術界因變化而豐富進化,在包括高度、寬度、深度、時間等多維空間內的有規律或無規律的階段性變化都稱為節奏。
節奏不僅在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節奏的變化引發事物生長引起事件發展,節奏如何變化則決定事件如何發展。
就像空氣一樣,節奏在我們的周圍無所不在。無論是晝夜的交替,或是四季的變遷,還是潮起潮落,我們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節奏。“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講的不就是自然界中節奏的變化帶給我們的感受嗎?
節奏的重要性,在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尤其集中地體現著。當我們呼吸的時候,我們能夠感覺到節奏;當我們心跳的時候,我們也能感受到節奏。試想,如果我們的心跳忽快忽慢,或者我們的呼吸時斷時續,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后果很嚴重,可能我們的生命不小心就沒有了。
節奏不只是客觀地被動地存在著,我們還可以有意識地利用節奏來提升生活質量或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體育比賽中,運動員會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技術特點,掌握節奏主動求變,以此強化自身優勢,放大對手劣勢,利用節奏這個看不到摸不著的武器來擊敗對手。如,有些馬拉松選手在比賽的初始階段沒有馬上沖在前頭,而是讓沒有把握奪冠的隊友輪流在前忽快忽慢地領跑,打亂對手的節奏,拖垮對手的體力。而這樣的節奏,該選手事前已經多次演練不受影響,等到對手體力跟不上的時候,他卻突然開始沖刺。這是主動利用節奏的好處。
何謂新聞攝影?《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的闡釋是:“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說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通俗地說,新聞攝影的對象是新聞人物或新聞事件等新聞要素,其手法是通過攝影獲取圖片。
新聞攝影的節奏首先表現在,新聞事件自身有獨立存在的節奏。它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新聞記者只是對其進行客觀記錄,不可能也不應該影響其進展。
新聞攝影的節奏還表現在,攝影記者基于自己對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的判斷理解,可以通過不同的攝影手法,對其進行自認為最合適的表現或表達。因個體對每個新聞的價值和決定性瞬間的理解不同以及攝影手法使用的不同,最后呈現出來的新聞圖片也完全不同。最常見的例子是,同樣的新聞現場,不一樣的攝影記者,最后拍出來的圖片差異性非常大。
既然新聞攝影存在節奏,那么,我們就應該好好地利用節奏拍好新聞圖片。
新聞攝影與其他攝影最大的區別是,攝影對象即新聞事件本身是不可控的,是不以攝影記者的意志為轉移的。沒到現場,你不知道事件是怎么發生發展的;沒到最后,你不知道結局會如何。不過,即便如此,縱觀任何新聞事件,在其發生發展的過程中,總有幾個關鍵性的節點構成了事件的節奏。怎樣才能掌握并利用節奏拍好新聞圖片?觀察、思考、領會、拍攝四部曲缺一不可,并要循環貫穿于新聞攝影的始終。
抵達新聞現場的第一刻起,攝影記者就應仔細觀察新聞事件及發生環境,盡可能多地收集信息,第一時間對新聞事件以及新聞人物做出判斷,發現該新聞與其他事件不同之處。在判斷的基礎上,攝影記者可以尋找最合適的角度、采取最合適的攝影手法進行拍攝,爭取拍出的圖片最合適于表現當時的現場或人物。
這樣的拍攝只是第一步。隨著新聞事件的發展,新聞人物的表情、動作、神態及其相互關系等等發生了變化,新聞環境也可能已完全不同。這時,攝影記者應及時修正自己對事件的判斷,思考更合適的表現手法。在新聞現場,攝影記者不應一味地拍攝,有時候靜下來思考感知新聞事件、領會事件發展進程,預測事件的發展,把自己融入新聞事件的節奏中,反而更有利于拍攝。
每次回顧總結新聞事件的拍攝時,我們會發現,在新聞事件的每個階段,只有特定角度特定拍攝手法產生的某張照片才是最符合且是最體現該進程節奏的。而放眼整個事件,雖然存在幾個節點,但其實高潮或許只有一個。因此,在我們拍攝的所有作品中,其實只有一張照片是綜合了所有因素后最符合攝影者對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的判斷的。其他的照片,或光線符合,或構圖符合,或人物神態和動作符合,但總體來說還不夠完美地體現攝影者的看法。
與完全不可控的突發性事件相比,在拍攝非突發性事件前,由于有時間對事件已經有初步的了解,拍攝者應該抓住機會,掌握盡可能多的新聞素材,并初步設想現場及其拍攝手法。不過,在到達新聞現場后,這個初步設想要隨著新聞現場的變化而變化,保證我們的拍攝能夠緊緊跟隨新聞變化的節奏。
不僅如此,每次的拍攝結束后,我們不該一了百了了,而是應該認真反思新聞事件的歷程,反思自己對此的拍攝,總結自己對新聞事件節奏的把控。看得多了,拍得多了,想得多了,我們才能更好地感知新聞事件的節奏,才能更好地利用節奏進行新聞攝影。
新聞攝影既是一種記錄手段,也是一種通過攝影進行的藝術創作。既是藝術,就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美審美情趣包含在內。那么,哪怕是面對同一個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我們都應該允許并鼓勵每個攝影記者對事件的節奏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并允許他們使用自己的攝影技術進行最大自由度的拍攝創作。只有這樣,我們的新聞攝影作品才會更加多姿多彩,讀者們才能看到更多更精彩的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