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 軍
電視節目的編輯通過傳統線性編輯的技術經驗積累,如今成功過渡到系統平臺的非線性搭配效果模型。這是由于傳統單機操作界面使用效率不足,多人同步編輯局限過高,不同資源孤立缺陷一時之間暴露無遺。而數字化時代要求全面整改單機局面的不足狀態,尤其是縣級網絡化非線性編輯系統,必須提供全新的電視編輯流程,全方位地汲取素材資料信息,擴充內部設備使用效率,落實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的標準模式,為今后大型編輯工程的模塊化設計創造基礎條件。
目前,大多數縣級電視臺還是使用單機非線性操作處理方案,如果單純引進最新錄放設備等資源,其投入水平未免過于龐大,同時地區利用效率嚴重失衡,造成資源空間的極度浪費,導入和導出流程耗費時間過多,發展前景幾乎難以預料。而網絡形式的非線性編輯系統真正克服了上述不足問題,利用中心服務器的設置和外圍設備完成框架梳理工作,其間考慮工作交替特性,可以設置兩套數字錄放像機,為節目素材的收集、整理創造方便空間。網絡空間中不同用戶處理過后的節目都可以儲存到系統內部指定磁盤中,保證設備利用效率的提升。
縣級地方電視臺利用單機非線性編輯設備工作,其內部隱藏因素包括設備型號不統一、維護工作不便等。而作為網絡形式的編輯系統,可以借助交換機實現不同用戶之間的連接,線路排列方式簡單、清晰,并且單個非線性編輯結構處于獨立狀態,后期維護工作空間更加充足。目前計算機發展形勢日新月異,網絡寬帶和相關磁盤讀取速度也應適當提升,以便后期規模化調整任務得到實時控制。在資源利用方面,網絡非線性編輯系統一改過去素材人工分類的缺陷,各個編輯站隨時可以將素材片段和節目成品資料傳輸到共享庫中,為其它工作區域的調用提供方便渠道,也能夠滿足不同用戶之間的交流需求,整體調用和編輯速度快捷,穩定、可靠程度極佳,比較符合大型欄目制作的技術標準,因此,設計一套匹配的素材搜索引擎之后,其對素材的管理績效將更加優越。
考慮到縣級電視臺的規模需要,系統最好采取以太網星型結構進行設計,利用一臺存儲服務設備和其它編輯工作點實現多個通道陣列的建設。服務器系統的建設主要為了貫徹網絡管理需求,保證存儲服務和共享功能的富足,滿足用戶實時提取和灌輸的需要。用戶工作站通常配置5臺服務設備,主要用于完成素材搜集、編輯實時控制、配音合成和節目傳輸等工作,在這個過程中素材質量各異,按照我國網編系統組網自由標準要求,涉及常規特技、配音編輯等主要使用無卡工作站實施管理。
我國為了綜合利用有卡和無卡工作站對素材管理的優勢水平,決定將資料與工作站盤陣實現智能分配存儲,而在字幕、配音等后期編輯流程中,有卡工作站可以對自身存儲的素材進行實時編輯,并完成磁帶和播出系統的同步運作任務;而無卡工作站則是將自身內部盤陣資料進行編輯之后,借由VSR文件形式的轉化,令周圍每個工作站都可自行處理字幕和配音任務,同時借助整個網絡空間實現共享交流。要知道,網絡非線性編輯系統中的各類素材資料幾乎全部存儲于中央硬盤之中,不同用戶可以同時進行讀寫操作和分段管理,其他用戶也可不必重復拷貝而直接修改相關內容,保證節目在網絡空間的全程優化水準,真正達到縣級工作共享的基礎標準。
在整個數字化操控技術背景的影響下,有關網絡非線性編輯系統的設計和應用活動將更加廣泛,特別是在中小電視臺的節目優化環節中必將得到充分使用。按照其間對系統選型標準和基本操控原理的要求實現細致分析,縣級地區旨在達成高性價比的構建標準,進而維持網絡非線性控制的技術規模效益,成功提高相關節目的制作水平,普及系統化的工作效率模式,這是縣級電視節目完成階段整改的必然要求,無論是出于企業宣傳等動機要求也好,其還是應該得到當地技術人員的廣泛重視和開發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