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曉艷
編校質量對各種出版物來說,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一個常談常新的問題。高質量的圖書,除了要有好的內容和創意外,過硬的編校質量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一本書,立意再新,創意再獨特,沒有經得起讀者檢驗的編校質量,一樣不會有生命力。對于案頭編輯人員來說,如何減少書稿中的文字差錯、提高編校質量,是一個需要時常學習、時常反思、時常總結的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現在的圖書編校,已經脫離了過去那種作者上交手寫稿,編輯人員編輯,再發校對部門校對的傳統模式。更多的是作者直接交電子版書稿,編輯進行編輯加工后,轉校對人員校對。在這種情況下,校對環節不再只是校異同,也承擔著彌補編輯工作不足的作用。編校雖然是不同的環節,但過去編校環節的職能分工不再界限分明,這些不同的環節起到的作用大致相同,都是從不同角度來提高書稿質量,保證圖書的內容質量。
近年來,少兒圖書的出版和發行成為出版業的一個熱點,各家出版社紛紛推出品種繁多的少兒圖書,少兒圖書出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筆者近幾年來一直在從事少兒圖書編校加工工作,對少兒圖書編校方面有一些心得,愿與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探討。
少兒圖書種類繁多,多數是圖文并茂,以圖敘事,一些繪本類低幼讀物更是以圖為主,文為圖輔。翻開一本書,字號較大,字數寥寥。看似編校工作簡單,但事實上,這類圖書的編校更是要細致精心,以少兒讀者的眼光去發現細小的問題,才能保證少兒圖書的編校質量合格。
少兒圖書的編輯校對跟其他圖書有共同之處,也有自己獨特的特點。錯別字就不用說了,不只是少兒圖書,其他任何出版物中,都會存在錯別字、錯誤標點等低級問題,需要編校人員認真檢查,消滅差錯。對于這些共性的問題,筆者不想贅述,常見的少兒圖書獨有編校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圖文不符就好比是普通書稿中的文不對題。就像一個內容,標題寫的是“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分析”,而文字內容寫的卻是小學生經常出現的心理問題一樣。少兒圖書由于文字量少,經常是畫面扮演著主角。編校加工時,應該把文字和圖畫結合起來看。圖畫內容是書稿的重要組成部分,容易產生差錯。編校少兒書稿時,頭腦應該簡單一些。這種簡單指的是,要用兒童的思維去看書,去理解。要知道,孩子們的頭腦是比較簡單、單純的。不能把一些成年人容易理解的東西強加給兒童,無視細節對孩子們的影響。
圖文不符的問題常出現在故事類圖畫書中。如某個故事中,文字內容講的是“桌子上有四個紅紅的蘋果”,而畫面中卻只有兩個蘋果。雖然藝術作品允許存在夸張,但是面向低齡幼兒的圖書,尤其是在物品數量較少、能數過來的情況下,還是應該做到圖文嚴格對應。再如“屋子里有兩只紅燈籠”,而畫面中卻畫了三只燈籠。“小羊拿來了一堆青草,要給小鳥蓋個房子”,而畫面中畫的卻是一堆黃色的枯草。還有文字寫的是“小樹葉傷心地哭了”,而畫面里出現的小樹葉卻是高興的表情。
這類問題在圖畫書和科普讀物中經常會出現,也是少兒圖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且,此類問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稍有疏忽就會放過錯誤。對于這些差錯,編校人員尤其不能掉以輕心。
圖畫書中的錯誤,更多是由于美編的生活經驗不足,或是藝術作品的夸張造成的。如有的圖畫書中,人物只畫有四個手指頭或三個指頭,這顯然是不科學的。雖然有的美編認為這是一種創作風格,但如果沒有特別交代,最好還是按照常規畫法來處理更為穩妥。還有的圖書中文字寫的是“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畫面內容則是天上的月亮照著走在地上的小女孩,這顯然也是違反科學常識的,年三十的晚上是不會有月亮的。有的畫面配文寫的是“小蜜蜂飛來飛去”,畫出來的擬人小蜜蜂卻只有四條腿,類似的情況多會出現在螞蟻、蟋蟀等昆蟲上。昆蟲都是6條腿的,圖畫中很容易疏漏這一點。有些圖畫書中,文字內容講的是“熊貓對小兔說”,圖畫中的擬人熊貓不是黑白相間的顏色,而是黃色、藍色的熊貓,這明顯是違背科學常識的。
在科普讀物中,也經常能發現一些常識性的錯誤。曾經看到過一本介紹恐龍的科普圖書,每種恐龍都繪制了平面圖,并置于一定的場景中,很是逼真。但在背景畫面中出現了草,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恐龍時代,特別是早期恐龍時代,地球上是根本沒有草的。這樣的畫面很容易對兒童產生錯誤誘導。也曾經看過一本講恐龍歷險的故事書,講到了一個三角龍,歷經各種危險后,最終找到了新家園。這本書中有一節講的是三角龍遇到了一只劍龍,熟悉恐龍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三角龍和劍龍不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兩者之間是沒有交集的。因此書中給出了相應的注解,簡單介紹了三角龍和劍龍的生活年代,并講明這個情節是虛構的。這樣處理就很好,至少讓家長給孩子講述故事或孩子自己獨立閱讀時,能知道這個知識是不符合科學實際的,可以激發兒童的好奇心,促使他們進一步去了解有關三角龍和劍龍生活年代的知識。
上下文不一致在普通書稿編校中是經常存在的問題。在少兒圖書中,也經常會存在上下文不一致的現象。這種不一致通常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文字前后不一致,二是畫圖前后不一致。
有的圖書中,前一頁講的故事里寫道“兔媽媽對它(小兔)說”,此處用到的是“它”,而后一頁中就變成“她(小兔)說”,前后不一致。因為少兒圖書中文字量通常較少,所以,這類文字不統一的錯誤也比較少,但確實存在。
少兒圖書中,更多存在的是畫面的前后不統一。如某本書中,講的是一只小花貓飛上了天,書的前一頁里,小花貓是黃白相間的顏色,緊接下來的一頁里,小花貓就變成粉白相間的顏色。這顯然是不對的。曾經看過一本《小蝌蚪找媽媽》的圖畫書,前一頁的畫面里,主角是游泳的鴨媽媽,戴著一個紅頭巾,到第二頁不以鴨媽媽為主角的畫面里,鴨媽媽的頭巾就變成藍色了。雖然少兒圖書講究色彩豐富,但也應聯系上下文,符合故事情境。這類問題,特別是畫面情節上下文不一致的地方,經常是由于美術編輯多人創作,分工合作造成的,但作為案頭編輯一定不能存有“圖畫內容應由美編負責”的思想。圖畫和文字只要是在一本書中,都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來看,編輯絕對不能只看文字,一定要整體編校,總體把握。
細節一般是指一些沒有原則性錯誤的問題,這些細節不能算錯誤,但存在于書中,也能對孩子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圖書,起的是傳播知識,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作用,細節也是至關重要的,不能因為細小而忽略。
如某個故事,要表現的內容是小男孩認真吃午飯,不挑食,但呈現出來的畫面中,畫的是一個男孩在放了一個煎雞蛋和一杯牛奶的桌子前吃飯。這樣的圖畫只能說與生活實際相脫離,一般家庭的飲食習慣,牛奶和煎雞蛋只是在早上的時候吃的,午飯應該更豐盛一些。而且,這種畫面中還經常會出現小孩左手拿筷子的情況。雖然左撇子的人群是廣泛存在的,但對于生活習慣養成類的圖書來說,還應以符合大多數人的特點為佳。還曾經看過一本按月分類的親子閱讀書,在書中有互動的環節,9月份的互動環節中,有這樣一句話,“拿出十個草莓,讓寶寶分成兩組”。一般來說,9月份是沒有草莓的,換成葡萄還差不多。像這樣的語言,不能稱為差錯,但終究是不合時令,既然圖書是按月份分配內容的,最好能與時令結合得緊密一些,嚴謹一些。
細節決定成敗,作為編輯,應該切實關注到這些細節,處理好細微問題,不讓細節影響到圖書的編校質量。
少兒圖書編校是一個需要高度責任心和較強編校業務能力的工作。每個編輯都會成為父母,從父母的角度,從自己子女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著想,我們也應該認真、細致地做好每一本圖書的編校。當然,編校業務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更需要我們每一個編輯放下身段,降低高度,從孩子們的視角出發,從兒童的純潔心靈出發,去理解,去感悟。
從事少兒圖書編校工作,時常接觸孩子們的童話世界,筆者感到很榮幸,也愿廣大同仁都能永遠保留一份童真,用清澈的眼睛為各位小讀者奉獻精美的精神食糧,讓我們生活的社會更加和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