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戒非
近年來,隨著文化消費需要的多元化的變化,新聞媒體的傳播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進而整個廣播電視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很多廣播電視臺對新聞立臺的理念有所模糊和偏離,因此,就出現了一些帶有傾向性的、普遍性的問題,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新聞節目公益性弱化。收視率的競爭導致一些新聞節目等被邊緣化。二是泛娛樂化傾向蔓延。某些新聞節目存在過度娛樂化,新聞評論混淆視聽,偏離主流價值導向,不能展現出該有的人文關懷。三是新聞節目的創新面不足,不能從正面宣傳進行有效的引導。造成一些新聞節目浮淺、時效慢。缺乏貼近性和親和力,不能從多方面滿足群眾的信息需求。“新聞立臺”是一條毋庸置疑,經過歷史檢驗的辦臺理念,廣播電視媒體要牢牢把握“新聞立臺”的路線不動搖,扎實辦好新聞節目,服務大局,服務群眾。
胡錦濤同志指出:“輿論導向正確,利國利民;輿論導向錯誤,誤國誤民。”輿論導向,是廣播電視媒體的基本屬性之一。從古到今,從國外到國內,每一個廣播電視媒體都會擁有自己的新聞選擇標準,我們的新聞媒體就是宣傳黨和國家輿論導向的喉舌,就是要替黨和人民說話、發言。因此,堅持輿論導向是新聞宣傳的根本。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 現在社會是一個充滿生機,豐富多彩的社會。也是各種利益交織,問題多發時代。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我們更需要聽從中央統一領導,耐心解答社會各種疑惑和中央政策。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在宣傳功能定位上,必須做到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大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準確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正確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與呼聲。決不允許出現違背黨的大政方針和重大決策部署的報道,決不能給錯誤思想觀念和有害信息提供傳播空間。
政治導向不僅體現在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編導、記者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是非判斷等主觀世界中,而且體現于新聞報道的選題、選材、標題、版面等采編工作中。時政類報道的導向意識是比較明確的,即使是經濟類報道,偏離了政治意識同樣會出現偏差。行業類新聞往往涉及行業政策解讀、行業問題分析等內容,但是,如果缺乏對國家宏觀政治、經濟政策的把握,同樣也會出現偏差。社會新聞同樣要有政治意識。社會新聞取材最現實層面的“大眾之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影響人們對現實的看法,尤其關系到社會心理穩定,需要一種超越媒體自身利益的全局觀和導向觀。
二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當前,個別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為了追求“眼球經濟”走入歧途,片面追求轟動效應,使價值導向成為自身利益導向,特別報道“轟動性”事件,提高收聽率、收視率,我們不能為收視率而放棄該有的社會責任,不能把一些低級趣味的節目來迎合一部分受眾,
不能嘩眾取寵當作生動活潑,以兇殺、色情等內容來“填補”熒屏,以獵奇、詭異事件來“充斥”熒屏,影響了廣播電視媒體的形象。另外,新聞節目中對于邊緣話題的選擇和對非主流價值的引導不力也是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容易產生偏差的地方。
廣播電視新聞節目應該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己任,堅持健康向上的格調品位和價值取向,生產健康的精神產品,推進社會進步。弘揚新風正氣,抵制低俗、媚俗之風,以平實的視角聚焦凡人善舉,以紀實手法關注社會群體熱心互助、家庭生活中的敬老孝親、平凡崗位上的敬業奉獻等題材,積極強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宣傳力度,提升群眾道德品質,匡正當前的社會不良風氣,形成和諧的社會氛圍,體現廣播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感。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既是黨性原則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國新聞事業的宗旨。滿足群眾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是電視新聞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我們以人為本的品質體現。新聞節目應該接地氣,從一個人文的態度去關心人、尊重人,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來展示人文精神,并力求以更加平等的姿態來與受眾交流,在做這個基礎上做到節目語言簡潔、平實和鮮活,使我們節目能和群眾的實際生活融合在一起。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新聞報道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也是新聞報道為人民喜聞樂見,從而達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向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并牢固占領我們的輿論陣地的法寶。電視媒體完全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的媒體來增強互動,擴大民生新聞報道的覆蓋范圍,吸引受眾參與到民生話題的討論中來,這是對傳統媒體民生新聞報道的有益補充,同時建立起了公眾和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