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紅剛
中國的“三農”政策自開展多年來,已經有了很明顯的成效,但是經過總結比較,發現農村的文化建設卻是“三農”問題是現存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為了改善這種不利情況,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就誕生了,即“村村通”工程,通過這項工程的有效實施,農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逐漸得到了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度也有了大的提高,徹底改變了農村文化建設落后的局面,對實現中國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社會具有不可估量的推進意義。
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文化教育落后,科學技術不發達,在進行經濟發展時,發展水平低,在發展經濟時主要以粗放性的生產方式為主,對農業生產沒有科學技術指導,在開展新型農村建設時不能很好的表現出就有的力量。而廣播電視在農村的發展能夠給農民帶去豐富多彩的廣播電視節目,通過這些節目,農民能學到不少有關農業生產和經濟開發的實用技術,能及時的了解市場信息,從而有的放矢,達到農業生產既高效又科學的目的。
電視文化具有最直觀最易接受的特點,而對文化基礎本來就很薄弱的農村人民來說,閑暇之余通過觀看精彩的電視娛樂節目不僅能舒緩心情,緩解一天的勞作疲憊,還能通過這些節目中的音樂、舞蹈陶冶情操,發展文明,通過了解外面世界的各種信息,在不斷學習中發展自己的未來,實現自己的夢想,體會到人生活的意義。
“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得到了國家巨大的財力與人力支持,這一舉措不僅在于傳媒對于農村發展有重大意義,它也是解決農村農業發展中一項很實際的問題,實際表現出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重大,是國家推動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實現“三農”的有效途徑。
我國廣電系統對于“村村通”的發展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與物力,使得“村村通”工程在全國農村大范圍的落實,成為了最受農民群眾歡迎的國家工程。為了家家戶戶能夠更完全更徹底的接受電視信號,讓廣大農民家庭能夠以最短的時間收聽到廣播電視信息,政府部門要制定出“村村通”向“戶戶通”發展的宏偉計劃。
在實施村村通工程時,要強化施工技術管理,具體實施的時候要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及文化差異運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對于當地的施工程序要在充分調研當地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開展,系統詳細的了解各種設備的技術特點和運用性能因地置宜,做到建成的村村通工程在當地的發展能夠達到技術先進、安全可靠、高效可行的要求。當前在農村發展成的村村通工程采用了無線、有線、光纖傳輸、衛星接受信號等各種運行方式,因此在工程建設中我們要科學的選擇適合當地信息運行的方式,使得各種設備功能夠充分的發揮功能。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地方每個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工程是一項送關愛的溫暖人心的愛心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給廣大偏遠群眾送上優質科學的文化節目,這是一項為人民服務的工程,為了達到讓人民滿意的效果,在選擇傳播的節目時一定要結合當地的文化背景進行。如果所選擇的信息傳播與當地人民的文化相違背,反而會適得其反,事倍功半。
眾所周知,中國幅員遼闊,中西部地區人口極不均勻,尤其是西部地區多是崇山峻嶺,地形條件復雜,因此在進行電視廣播信號覆蓋時會出現很多的覆蓋盲點,在進行村村通工程的發展時要解決這一問題。
通過工程建設,要把黨和國家的聲音傳遞到農村的各個角落,中央和省臺的廣播電視節目應該是主要傳播內容。傳播文化的最終結果是農民能夠通過電視節目了解到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學習到先進科學的文化知識,還能讓他們通過電視節目達到教育子女、放松心情、陶冶情趣的目的。
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設備、管播出。所有“村村通”工程設置的村網、片網、個人直收室、傳輸廣播電視信號,建是基礎,用是目的,管理是關鍵,只有把建、 用有機地結合起來,管、才能產生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使農民長久受益。
近年來,國家政府部門大力推動惠民工程,“村村通”工程在農村的發展出現了飛越性的前進勢態。大約十年時間,國家在村村通的了展上共投資了40億元,并且解決了全國50戶以上收看電視的困難。通過電視廣播的信息交流,從根本上解決了偏遠農村人民文化落后,思想不開放的傳統農業生產問題,為社會發展作了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