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祝華新
互聯網成為改革者在社會復雜博弈中消解對抗性因素,爭取主動權主導權一塊最重要的公共平臺。2013年秋季開始,政府出重拳治理互聯網;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8.19講話要求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習近平總書記親任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可以說,互聯網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哨戰、外圍戰。
今天的網絡輿論場,如何對汪洋恣肆的力量進行有效的引領和吸納,擴大和鞏固體制的民意基礎,是輿論場治理也是社會治理的新挑戰。
近一年來,政府對互聯網的治理,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微博。警方對一些名流“大V”嫖娼、吸毒的揭露,使網絡名人去魅化。網上信口開河、好勇斗狠的聲音少了,網民心態趨于平和。微博熱度也顯著下降。
在東莞掃黃、馬航飛機失聯等熱點新聞中,微博依然表現出微信難以替代的信息豐富和情感濃烈,提示轉型期社會仍然需要微博這樣的公眾意見表達平臺。
——微信。微信的信息流動,有兩個關節點:一是跨微信群的傳播,二是微信公眾賬號。國信辦聯合工信部、公安部等,組織移動通信工具專項治理行動,今年以來累計關閉“違法違規”公眾賬號3.3萬個,刪除“違法違規”信息40余萬條。
——查處造謠傳謠的網站。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對一批傳播謠言的互聯網站進行查處,一批謠言信息較為集中、沒有采取管理措施的網站被關停整改。
——網絡“掃黃打非”重拳出擊。今年新聞出版廣電管理部門“掃黃打非·凈網2014”行動,出手之猛,力度驚人。新浪公司因涉嫌傳播淫穢色情信息,被依法吊銷《互聯網出版許可證》和《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涉嫌構成犯罪人員被移交公安機關立案調查。快播公司因涉嫌盜版,被處天價罰款2.6億元。
——約束網絡輿論兩個重要源頭:媒體人與律師。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對300名互聯網“意見領袖”的研究發現,第一大職業群體是媒體人,占28%。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文件,要求記者開展批評性報道要經過所在新聞單位同意,限制“個別記者未經所在新聞單位同意私自以批評報道作要挾”;新聞從業人員不得通過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賬號或個人賬號等任何渠道,透露、發布職務行為信息。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已經率先制定了記者自媒體守則。
律師群體也是網絡輿論場活躍的議程設置者。據媒體報道,全國律協正就《律師協會會員違規行為處分規則》征求意見,限制律師通過互聯網發表有關案件或公共事件的過激或不當評論,鼓動、助推輿論炒作,最重將取消會員資格。
記者和律師的網絡言論,是一把雙刃劍。既要保障記者和律師依法進行輿論監督,為當事人維權,又要防止公權私用,搞成輿論審判。
——互聯網技術的前置審批。前些年的網絡管理強調“維穩”,容易引出維穩和維權的爭議;面對暴力恐怖威脅的逼近,網絡管理宜打“維安”旗,維護國家安全,也是維護包括網友在內的每個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更易獲得網絡管理的合法性。
近一年來,網民對于事實性傳播,變得較為謹慎,網絡輿論場正在變得清朗起來:
——中紀委主動設置議題,成為互聯網正能量的最大信息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說:中央紀委周一“拍蒼蠅”,指名道姓公布基層干部違背“八項規定”的作風問題;周末“打老虎”,宣布查處副部級以上官員。反腐時間感很強,已經形成人民群眾的期待。
黨紀范疇的反腐如何與國家法治程序實現無縫對接,也是輿論關切的話題。
——“微博國家隊”繼續活躍。
24萬家政務微博,所有中央級媒體與多數地方黨報開通微博,在突發事件和公共議題上頻頻發聲,發帖數量超過大V和都市報微博。
微博的議程設置,相當一部分已經轉入“微博國家隊”手中。黨和國家開始掌握了互聯網上的主動權。網絡輿論場切切實實發生了不可逆的好轉。
——正能量向新興網絡輿論載體擴張。
作為上海報業集團的改革試點,上海《東方早報》的“彭湃The Paper” 6月10日低調上線,近期高調發力。“澎湃”敢于報道和評論政經突發事件或敏感選題,在時政新聞領域的影響力迅速上升。
——強化公權對互聯網的管控,同時發展社會多元治理,推動網絡輿論場從高度政治化向社會多元議題轉型。
天涯社區BBS的轉型,為網絡社區自治提供了經驗。近幾年,天涯站方著力推動天涯話題的多元化,注意挖掘各利益相關方的聲音。今天的天涯,網民、管理團隊和管理規則都相對成熟穩定,實現了天涯輿論生態治理的“軟著陸”。
對于網上造謠傳謠觸犯法律的行為,新聞宣傳和網絡管理部門要勇于“亮劍”,但“亮劍”不是“亮肌肉”,強求“輿論一律”。
互聯網上的雜音,主要還是人民內部矛盾,是不同社會群體的訴求。對其中合理的訴求,要高度重視,及時解決問題;對其中不合理的訴求,也要做出耐心的說服解釋工作。
——陣地和平臺,拳頭和舌頭。
對互聯網要有“陣地意識”,在意識形態斗爭中守土有責;同時也要有“平臺意識”,借助互聯網促進官民之間的對話溝通和良性互動。
網上宣傳工作、思想斗爭已經進入專業化、精細化的輿論博弈階段,需要拳頭、舌頭并舉,以舌頭為主,以拳頭為輔。黨的宣傳工作,要站在群眾中間去傾聽民意,而不是一味去打壓輿論。不要言語不合就上綱上線,在網上呼喚公權彈壓,剝奪對方的話語權而后快。
——管好網絡輿論的兩個重要源頭:門戶網站和媒體微博。
商業門戶網站在轉載傳統媒體的新聞時,往往自擬標題,為吸引眼球而斷章取義,誤導輿論。治理門戶網站的“標題黨”戰術,需要提高網站“小編”的專業性和政策分寸感、社會責任感。
——開展網上群眾工作,創新“意見領袖”管理。
網上的所謂“意見領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民意代言人。需要客觀評估他們的建設性或對抗性。能否鼓勵“意見領袖”不做職業網友,別沉溺于網上的口水戰,投入更為豐富的人生選擇。
——在網上治理的同時,解決好網下的現實社會矛盾,優化社會環境和國民心態。
治本之策還在網下,在于解決好社會轉型期的種種現實矛盾,給現實的利益訴求以順暢的表達通道和公平的博弈手段,有利于消解網下戾氣,讓互聯網上陰氣消退,人心回暖。
不要企求網絡空間物理般的純凈,水至清則無魚,不妨以科學的態度客觀評價和適度運用互聯網的社會減壓閥功能。
2月27日,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拈出8個字:“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今天需要更多技術行家,懂網、愛網、用網、管網,嫻熟運用網絡傳播規律,趨利避害,揚善懲惡,激發網絡正能量。
——互聯網治理要有全局觀、大局觀,不必過于看重運動式治理的轟轟烈烈,關鍵在實效。互聯網發展與管理并重,管用并舉,以用促管。
在網上信息經常真偽莫辨,網民情緒經常劍走偏鋒的情況下,需要傳統媒體發揮信息“把關人”的作用,為網絡信息去偽存真,為網民情緒扶正抑偏。網絡掃黃勢在必行,但要把握好政策界限。
新聞出版管理部門開閘多一寸,網絡管理部門所面臨的洪水般的輿論壓力就減一分。部門工作要圍繞一個時期黨和政府的重心工作,像當前的互聯網治理,我理解工作重點是減輕網絡輿論不可控的壓力,為改革開放凝聚共識。這就是大局。
——用互聯網的精神治理互聯網。
互聯網精神就是開放、平等、協作、分享,互聯網治理需要充分尊重和調動各參與方的積極性,訴諸他們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良知。
“治理”更多地訴諸于公權力與公民社會的合作,是一個上下互動的過程,調動社會各方參與互聯網規則的制定和執行,例如鼓勵成立各種互聯網自律和他律的民間約束機構和行業組織。
治理也需要權威,但這個權威并不一定為政府所壟斷。需要以互聯網的精神治理互聯網,不能以發展為由放任網絡不良行為,也不能因為規范而窒息互聯網的創新。張弛有度,寬嚴相濟。
——重視網絡輿情監測和應對。
輿情監測,須秉持建設性立場,“坐南朝北”,搜集和梳理公眾意見,提供給政府做決策參考。網絡輿情信息服務需要行業規范,提高市場準入門檻。輿情監測要增加社會不同群體特別是官民之間的相互了解,有利于社會協商對話。
——從事互聯網管理的干部需要高尚的精神。
管理也是服務,網管干部對網友要有一片赤子之心,對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有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網管干部的秉公執法、廉潔自律,關系到網絡管理的公信力。
“治理”更多地訴諸于公權力與公民社會的合作, 是一個上下互動的過程,調動社會各方參與互聯網規則的 制定和執行,例如鼓勵成立各種互聯網自律和他律的民間 約束機構和行業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