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東 李艷玲
(西南大學;大連市第一中學)
所謂創新型人才,指的是具備創新性,即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特點的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對于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因此對于這種人才的培養,必須得到有關教育部門的重視。從根本上來說,教育教學對于人才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而高校又是為社會輸出人才的主要環節,因此其教學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密切相關。而教學管理又是對教學產生不可替代作用的因素,它關系到高校教學是否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發揮其創造性,進而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當然,僵化的教學管理體制將不利于這一教學任務的實現。因此,開發引導學生的潛能,為社會培育更多優秀的創新人才,勢必要對現有的高校教學管理體制進行相應的改革。
(一)教學管理理念落后。很多高校設有學生會和其他社團等群體,以便從各方面給與學生一定層次上自主管理的權力。但這些往往只涉及業余生活和娛樂等方面的內容,對實際教育和學習交流沒有什么實質性的作用,且學生對于教學過程進和手段方式等方面的參與性和管理性,也遠遠低于創新發展的要求。這種集成式管理并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獨立發展的個性,教師主導教學的觀念在當今時代也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二)教學評價制度不健全。教學評價,指的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率進行量化式測評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學期測驗和百分制方式來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對其學習效果進行總結。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格發展狀況的疏忽和對其智力發展的側重,同時也是導致應試性學習產生的根源。這種評價方式明顯不利于學生的意志、興趣、情緒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從而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三)學分制沒有落實到位。由教師根據教材設定的教學計劃很難以學生為根本出發點進行考慮,按部就班的教學過程也不能夠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空間去發展個性,這就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使其思維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得不到鍛煉。此外,高校學生在進行選修課填報時,也常常會將學分和課業難易度作為首要考慮因素,而忽略了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此導致學分制沒有真正落實,實現其創設的初衷。
(四)高校教學管理缺乏創新氛圍的營造。想要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創設足夠的環境來引導學生展開思想交流和學術探討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暢所欲言和思想開放的環境中,才能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創造力得到有效的鍛煉。
因此,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辯論和思想碰撞的場合,也有利于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創新人才的培養。但目前,許多高校還是重認同輕創造,重服從輕自主,甚至在教學管理上沿用高中式的軍事化管理,這種規范化和封閉式的管理制度,不僅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更新教學管理理念。首先,要改革現有的教育制度,提高教育教學方法的適應性和全面性。具體來講,就是在組織教學時對教學目標和不同類型、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其特點進行綜合考慮;在設置教學過程時,本著培養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發展的目的,對教學資源進行最優化選擇和充分利用;在各環節的實施上,將現代教學管理新觀念融入其中,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和人文精神,提高學習意識和教學效率。其次,要促進教學管理模式的轉變,使傳統的封閉式高校教學管理模式轉變為現代的全面開放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從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成注重創造能力的培養;從注重認知學習轉向注重方法的掌握。通過這些轉變,促使學校進一步發展,教學效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得到開發和強化,為社會教育出更多有素養、基礎知識完備、專業技能扎實、適應能力和應變性良好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二)完善教學評價制度,落實發展性目標。想要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制度,就必須深入實踐展開探索,為評價制度的完善和教育目標的落實,營造有利環境。除此之外,還應健全教育教學機制以便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對此,高校教學管理者應對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并形成整體把握,這有利于完善教學管理制度,是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并有效發揮其資源優勢,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創造出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管理機制和校園環境。
(三)落實學分制教學管理。在高校落實學分制教學管理措施,應當注重學科課程管理。具體來講,首先,以學科“平臺課程”為基礎,規劃學科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體現學科基礎知識的覆蓋面、專業課程的綜合性以及研究特色,并通過課程大綱對課程內容與體系進行優化。其次,豐富課程資源,增大學生選課的靈活性,強調必修學分而不是必修課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專業、興趣自由選課,為自己定做“個人學習計劃”。再次,實現課程整合與重組,加強學科交叉與融合,實現寬口徑培養。增強不同學科的交叉,理工科專業加強人文素質課程,文科專業增加自然科學方面的學分要求。
(四)營造學習交流氛圍,激發創新意識。想要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學習氛圍和交流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創新意識,首先,應鼓勵中青年骨干教師積極參加課程教學的編輯和組織工作,及時更新各個科目的教材內容并將修訂完善新教材額工作與學校關鍵崗位的安排組織在時間上同步進行,以進一步提高教師對所授教材進行更新和對該課程體系進行編排的積極性。其次,全面整合規劃,實現資源有效共享。在實踐體系的設置上,將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生產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及軍事訓練、勞動鍛煉、第二課堂活動等作為整體進行統一設計,全方面、多層次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錘煉。再次,進一步完善教學信息化平臺,為教學管理提供高效的計算機輔助管理工具,及時、準確、全面地分析各種教學信息,滿足教師、學生、教學管理等各方面對信息的需求。
綜上所述,培養創新人才和創新高校教學管理體制,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我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所提出的要求。假如各大高校對這一要求以及各自在教學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予以足夠的重視,就會導致所輸出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需求以及教育資源的浪費,進而不利于自身教育教學和教研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這不僅不利于高校自身的發展進步,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經濟發展與穩定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高校有關部門必須對此予以足夠重視,在完成為社會培養創新人才的同時,也完善自身的發展。
[1]徐慶軍,田英翠.論高校創新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8,(07).
[2]徐守坤,汪英姿,閆玉寶,李寧,游靜.高校研究型教學模式與創新人才培養探究[J].計算機教育,2009,(18).
[3]羅小燕,周靜,朱燕娟.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推動創新人才培養[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10,(01).
[4]張忠,門兆紅.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大學教學管理創新對策[J].陜西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