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雷
(吉林警察學院)
文學泛化這種文學現象不僅僅發生在中國,這是一個世界性的文科研究課題,特別是在20世紀以后,文學泛化的趨勢隨著傳播工具的發展,其發展的趨勢日漸明顯,而全球化是最為直接的原因,全球化代表著現代性的意義,由于跨國集團的經濟主動力訴求推動,電子傳媒發展使得全球人類都能實現資源文化資源的共享。現代傳播媒介在傳播信息的同時,同樣傳播著信息的組織文化經驗和組織方式。全球化將空間的隔閡大大降低,文化傳統也隨之動搖,個性化的差異也沒那么明顯了。文學受到新媒介新技術的充分分解。而中國文學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有崇高文學發展到了娛樂文學,泛文學現象逐漸發生,現代性的文化特征也逐漸顯現,這個發展過程在進入21世紀之后,更加迅速。
元語言是一套借以說話的語言系統,以對外表現情感。自現代文學開始,元語言一直在被文人們廣泛使用,卻從來沒有反思元語言的存在,倒是到了19世紀末,元語言逐漸被認知,這個局面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文學的基本面目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一些先鋒派的作家,勇于突破藩籬,馬拉美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語音與語詞在某個維度上的建構是可以消除事物意義。另外,批評理論界語言發生了轉向,有人在這個時候就提出了,文學的本質只是一種文字語言的排列組合,形成一個語言程序,文學可以在這個程序的嚴格執行中保持應有的新鮮感。這樣,語言學在創作和理論上的轉向,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文學神話地位下降,崇高的地位隨即消失。而文學僅僅演變成一種語詞的游戲,成為一種文化消費和文化消遣。
文學在之前之所以地位崇高,是因為讀者將小說與詩歌坎作為真理,完全是圣人通過文字的形式將思想傳達給世人,而文學創作的作者在這里扮演的是圣人的角色,作者將真理發現,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形成了文藝學中最為珍貴的成果。但是話語真相的暴露,作者在讀者心目中的圣人地位逐漸降低,作者的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在很大程度不在透露出真理性的意味。當圣人的地位被削弱,文藝學就不僅僅只是作者們的專屬權利,各種對文學的濫用也毫無節制,尤其是網絡文學的出現,作者更沒有必要對文學的嚴謹承擔多大的責任,嚴肅性大大降低,作者們將不再偉大。
文學現象本身的變化是先進文藝學面臨的基本問題,它對文學現象本身的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當今的范文學時代的種種現狀向文藝學提出了眾多巨大的挑戰,并產生了很多十分尖銳的理論問題。因此,面對這些問題,我們盡管不能從根本上完全解決,但是需要我們在理論和實踐過程中提出一些基本的解決方式。
通常情況下,文藝學的對象主要是小說或者詩歌,并成為了文藝學研究的主要文學文體。但是,在泛文學時代,由于文學作品的內容差距較大,因而對文體的界定和內涵都不像之前一樣的清晰、明確。但詩歌、小說、散文等不等于文學本身、不等于文學,文學的概念和內涵包含了整個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文體范圍。因此,在我們對當今泛文化的研究過程中,不能只看重文學的形式和載體,這樣才不能只看到人們傳統觀念內的文學藝術,而是能夠有更為廣闊的文學視野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對文藝學的對象進行研究,并對文學乃至整個思想界起到了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情況本身就是如此,但很長時期里這一觀點卻被掩蓋了。在泛文學時代,澄清和肯定這一點極具迫切性。可見,凡是能夠具有文學性的話語現象特征的,并能夠都應進入到文藝學的研究范疇和視野當中的文學話語,就對泛文學時代文藝學對象的界定和明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體系性是文學研究范疇內的重要基本原則之一,它不僅僅需要范文學情況下文學作品內部具有嚴密的邏輯體系,同時,也要有整個作品的完整性,具有明確的嚴謹的邏輯關系和明確的邏輯起點。在這樣的理論體系的影響下,泛文學現象與文藝學之間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從而使二者都很難有所作為。為了沖破這個具有體系性的障礙,我們必須在泛文學文化的基礎上,產生兩方面的改變。
(1)我們在泛文學時代中要對研究對象多做調查性的研究
在之前的很多的調查研究當中,很多都是出于完美性的考慮,通常都對研究對象具有排他性或者是選擇性的考慮,從而使得整個研究的開放性降低、多樣性減少。比如,文藝學的范疇內是否應該包括廣告文案的問題。在過去的文藝學中,廣告通常被認為是商業性的內容,而與文學不具有相關性,因而不受到關注??梢?,在泛文學時代的調查對象方面,沒有一個事先設定的類別范疇。因此,我們應注重對研究對象的有效性觀察,而不是尋找本身具有嚴謹性、完美型的對象,只有這樣,才能使得理論對象更符合泛文學時代的發展要求。
(2)要注重對研究對象的兼容性
兼容是泛文學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文藝學理論也應在此基礎上做出相應性的改變。嚴謹的文藝學,在體系上盡管要有明確的邏輯規律,但是也不能因為學說的從屬關系,而界定某一學說就是既定的某種范疇,從而排斥了其他理論存在的可能性。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這是一種“人們只用一類實例來營養思想”的病癥。在泛文學時代,我們應打破所謂的嚴密理論體系帶來的具有相對性的條件,對更多的理論體系內容進行兼容,讓文藝學的理論界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沒有固定界限、沒有區域限制,是文化最大的特點。在泛文學時代,即使之前有區別,但是在當今各種因素都有設定的文化中,多元文化都是由某種主導因素松散地維系著。我們今天的文學,在文化多遠、相互交融的今天,其界定分明的狀態是不可能的,那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因此完全保證文學純度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應在一個文化形態中,注重各種因素的利用,并且注重不同文化形態中的話語運用和研究。例如,網絡文化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良莠不齊,而其中的文學也必然受到不同品質的影響。然而,運用網絡文化的研究方法,將文藝學與網絡文學、現實文學進行綜合研究,才能使得泛文化中的文藝學更加具有開拓性。
總之,在當今泛文學發展的過程中,文藝學必須面對泛文學的局面,注重對自身進行重新認識和定位,并作出適當的融通和改變,這將對文學現象本身變化以及文藝學今后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1]李夫生.消費時代的泛文學化傾向及文學批評向度[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4,(3).
[2]譚真諦.“日常生活審美化”背景下的微博文學熱透視[J].當代文壇,2013,(4).
[3]孫桂榮.泛文學時代“大眾化”文學的學術境遇[J].文藝評論,2006,(6).
[4]龍鋼華.文學大眾化奇觀——關于微篇小說的繁榮與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