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淑紅
(河北省隆化縣第二中學)
重理輕文是現在高中學生的通病,也是在高考形勢下學生自然而然的表現。在這種心態下,去花很多時間和精力面對一篇文章,去潛心鉆研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章,就很少在課外主動的去積累、去練習、去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語言素質和文學素養。一方面,作為充分體現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科目,語文的學習有其他科目所難以比較的優勢;另一方面,即使僅僅把語文看作高考科目,它卻連與數理化等科目同等的地位都沒有。
語文課尤其能體現“內方外圓”的特點,需要學生“立足課內,面向課外”,這是一個基本理念。所謂“立足課內”是基礎,是學生獲得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明確課外學習的基本方向和明確學習目的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期環節。所謂“面向課外”才是根本,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學習。語文學習必須遵循“由點及面”“由所見到所不見”的基本原則。我們用“淺薄”二字來評價我們很多同學的語文觀念,用“平庸”二字來描述我們很多同學的語文學習現狀一點也不過分。
很多同學不明白語文學習靠積累、靠感悟,試圖一蹴而就。許多同學對知識點往往是淺嘗輒止,疏于深究,懶得花大氣力去突破、去提高。語文學習的過程因此顯得有名無實,無論從學生還是從教師的角度看,都更像是一種心理安慰,最多只是感覺上多了一點自信。
小學初中階段大量的背誦閱讀任務基本沒有完成,背誦要求雖然很明確,但落實不到位;看書少,看課外書更少,談不上能夠學有所用,作文時節殫精竭慮,苦無良句。閱讀和作文的教學始終是困擾學生和老師的老大難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缺失是導致偏科現象和語文學習時間投入不夠的主要原因。由于對語文不“感冒”,不喜歡學,自然學習精力大部分時間就放在別的學科上。長此以往,惡性循環,語文成為各學科的配角,如果不是應試需求,恐怕早就被學生拒之千里之外了。這不能不說是國語教育的悲哀,也是當下整個教育的可悲之處。語文是生活,語文是知識,語文是文化,語文是修養。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把語文教活而不教死,就要求語文教師把語文教學和生活聯系起來,增加語文教學的情趣性;教知識,增加語文教學的實用性;教做人,教修養,提高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從文化的高度認識語文,讓學生明白語文是生動的、多姿多彩的,同時又是鮮活有生命的,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習不枯燥,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這種欲望,剩下的事情就是老師的引領和示范了,這樣就能夠極大地克服當下語文學習的諸多怪現象,也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提高語文素養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可謂功在當下,利在未來。
學生學習語文追求短期效應,責任在教師。在大力提倡創新的今天,光怪陸離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每種方法的落實也離不開學生的活動,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做、去想、去記、去悟,一切都會落空。當然,把課堂還給學生,不等于“放羊式”,教師永遠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目的的實施者,教學效果的檢測者。語文學習不是馬戲表演,最重要的是一個“實”字。內容要充實,方法要落實,效果要踏實。不管用什么方法,首先是讓學生動起來、學起來,不要弄成老師疲憊不堪、學生卻無動于衷的狀態。注重落實,注重抓實是解決學生學習浮躁心理,克服追求短期效應的良方妙藥。
文章閱讀和寫作占分比例大,是區分考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語文修養的高低。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和高考備考中必須特別重視閱讀和寫作訓練。
在閱讀方面,必須加大訓練力度,掌握一些閱讀方法或規律,不斷提高閱讀能力。例如,在進行現代文閱讀復習時,我們指導學生:首先要從整體閱讀上下功夫,即從整體上快速了解文章的文體、背景、基本內容、框架結構及中心思想等,對文章的大體走向有個基本的定向性認知,為局部解析奠定基礎。
寫作訓練一定要增強訓練的力度。我們特別注重進行了審題、立意、結構、語言等專項訓練,在專項訓練的基礎上再進行綜合訓練。在引導學生寫作時,我們還注重方法的指導,要求學生做到勤思考、慢動筆。一定要先花一定的時間進行構思(包括審題、立意、布局謀篇),決不能盲目求快。其次,要求學生要開好頭、結好尾。開頭、結尾、章法創意往往是作文表情達意最突出的地方,也是閱卷老師最感“興趣”之處,我們著意訓練學生在這些地方多動點腦筋“露一手”,往往會收到“四兩撥千金”的奇效。
總之,雖然語文教學現狀令人擔憂,但辦法不是沒有。只要我們尊重教學規律,實事求是,真抓實干,課堂有效了,課堂就高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