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紅梅 蒲毅斌
(重慶市潼南中學;重慶市潼南教師進修校)
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實力的試金石,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是,我們的作文教學是低效能高付出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失敗的,因為大多數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直至高中畢業,依然說到寫文章就痛苦,寫不出符合作文教學要求的文章。客觀地說,若學生未能攻克作文難的堡壘,真正應承擔責任的是語文教師。
許多教師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換位思考,作文訓練的各個環節體現出嚴重的成人化傾向。葉蒼岑教授講得很恰當正確:“作文教學存在的弊病,主要原因是出題不當”。我們的命題很多是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的,有時學習國外的作文教學思想,對小學生也大談人生的價值、責任,教師布置作文時,反復強調,要微言大義,以小見大,要選取有價值的重大題材,寫有積極意義的題材,要反映生活的本質等。很多條條框框,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與表達。教師對作文的評改標準是教師自己成人化的,所以,很多反映學生真實狀況和體驗的東西,往往被視為消極的東西,處于評價的盲點位置。如有的學生在文章中寫道:“我就是那么懶惰,懶得去學習,懶得去做作業。我就是要在上課時睡覺,在地上亂丟垃圾,你嫌我臟,不講衛生嗎?那你就別和我坐在一起。別告訴我這是錯的,別跟我講什么大道理,我就是這樣……”這樣的表白,文通字順,表意、中心明確。按常理與傳統,往往應該被否定。雖然看法不正確,但未必就不是一種真實的心態,學生寫出來了,即使不正確,我們教師可以正確引導,并衍生新的作文命題。
其實,學生的作文可以是稚嫩的、不成熟的,甚至是略有消極的、錯誤的,對學生作文的命題、指導、評價不應站在成人的角度,不應照搬文學作品的鑒賞標準,更不應把學生作文引向文學家的文學追求的道路上去。
教師的作文教學缺少面向全局的考慮與安排,在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各自為陣,雜然無序,我們只要認真研究從小學到初中、高中的新課標,就會發現作文教學的要求不一樣的,是有明顯的梯度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要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高中語文新課標“課程目標”,基本參照了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中“寫作”與“口語交際”的內容,強調了書面表達與口語表達并重的課程原則。在提法和要求上有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引領高中作文教學在差異中實現質的提升。三個階段各有側重,前一階段是后一階段的基礎,一環緊扣一環,指向更高階段作文教學的終極任務。但是,我們的語文教師也犯了一個所有家長都容易犯的通病,幼兒園小學化,小學中學化,超前拔高,急功近利,結果那就是到了小學畢業前80個人的學生班只有近20%的人能夠寫出符合要求的文章,80%的人根本就不會或者不愿意寫文章。在以后的學習中,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作文教學永遠的失敗者。
前蘇聯作家法捷耶夫認為,創作過程有積累素材期、構思期和寫作期三個時期。而這三個時期中,最困難的是構思期,因為這是寫作思維由“模糊”趨向于“清晰”的關鍵。構思期,就是使作者思維明晰化的過程。這困惑著作家,更困惑著學生。學生作文,當然和文學創作不一樣,但是二者的關系確實密不可分,沒有寫好作文的基礎,就談不上什么文學創作。關鍵是我們不能按文學創作的要求來指導和評價學生的作文。因此,學生以及任何人寫任何文章的過程和創作過程是一樣的。我們只有把圍繞一個話題(或者命題)的所有問題想清楚了,把握住了,明白自己想要說些什么,把這些弄清楚了,思維明晰化了,最后才能把思維的過程,用語言記錄或表現出來。當然,思維結果并不需要都表達出來,我們總是根據需要有目的和有選擇地加以表達。而我們對如何促使學生的寫作思維趨向于“條理化”“清晰化”的問題,研究得還很不夠。學生的思維明晰化自然和學生的閱歷,思維的深廣度有關,但是語文教師在作文指導中長期堅持對學生進行圍繞話題進行思維細化和擴散的訓練,對學生思維明晰化是有極大的幫助的。
“凡屬于養成習慣的事項,光反復講未必管用。一句老話,要能游泳必須下水。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用切實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下水,練成游泳的本領。”語文教師本來應該是運用語言的楷范,引導學生下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師自己樂于“下水”。但是,很多教師卻認為作文是學生的事情,樂于做岸上的游泳教練和裁判員,不愿意親自“下水”。在以教學為中心的中小學里,教不好書的教師,或者學科分數不能出人頭地的老師難以見到出頭之日。如果教師能夠寫出高質量的范文,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進行習作指導,不僅學生的寫作活動將會更加有效,而且也能增加學生對寫作活動的濃厚興趣。
葉圣陶說過:“寫作系技能,不宜視作知識,宜于實踐中練習,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講知識。”魯迅從不相信“小說作法”之類的說法,他說如果我們一味地相信技法,“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然而,在作文教學中,不少教師是非常相信寫作技法的。作文指導課上過于注重形式,講求捷徑:如何選材,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如何安排文章的結構等,歸類分析,很翔實。他們把這種技法看成是一成不變的公式,是解決學生寫作難題的惟一方法,可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正因為如此,靠教師的寫作技法的講解是絕對解決不了難題的。對學生講作文技巧,不是沒有用處,而是要適時進行。很多學生文章的語言非常華美,文學性很強,但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白技巧是為表達服務的,任何技巧的運用都是為了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絕對不能以文害意,為了技巧而技巧。
在小學階段,只要學生能夠把自己真實世界里的生活,或者想象中的生活,用樸實的語言,準確、完整地表達出來,沒有技巧的點綴,也是非常成功的。中學階段,初中作文教學的進程中,逐漸增加技巧的教學內容,為高中階段嫻熟地運用技巧作文做好鋪墊。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說都是‘詩人’,只要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作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弦發出美妙的樂聲。”
葉老說:“訓練學生作文,必須注重于傾吐他們的生活積累”,作文訓練要與學生的生活接軌,力求生活化,讓學生有話好說,有話要說。學生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一個波瀾,一種表情,甚至一言一行、一字一語,都可作為我們命題的依據。學生的生活可以是家庭里的,可以是學校的,可以是課本上的,可以是社會人生的,涵蓋面非常廣。教師不要人為地設置禁區和條條框框,要指導學生自由地表達。作文教學的視野很廣闊,可以關注現實的世界,也可以描繪超現實的理想化領域的東西。
個性通常是指一個人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作文教學要力求個性化,主要體現在學生思維活躍,不受俗套影響,有獨特新穎的構思及內容,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同時,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運用獨特的、個性化的方法指導學生,讓學生在寫文章中能充分展現自我。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教材范文的示范性作用,還要善于指導學生作好個性化語言的學習和積累,把從報上看到的,廣播、電視里聽到的,別人說話中零星的、散亂的有個性化的課外語言材料記錄下來,以備作文的不時之需。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注入個性化的思考,運用個性化的手法,寫出自我獨特的個性化感受和真切的體驗。當然,共性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作文規律的把握以及主流價值取向等。
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學生都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練習。課堂作文教學,一是為了解決實際的“應需”,變不想寫為我愛寫,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將作文變成學校學習生活中展示自己、小試牛刀的利器。這就要求學生作文必須實用化。二是在不同的考試中能夠拿最好的分數,解決“應試”。這就講究文學功底,要求文學化。作文教學不應受考試指揮棒的干擾,應立足實用,追求文學化,分步走,不同階段有所側重。一般說來,先求其“通”,做到文從字順,結構完整,言為心聲,辭能達意。再求其“好”。做到見解深刻,形象豐富,文采飛揚,個性突出。其實,學生作文沒有必要承載太多的成人化的沉重話題,即使無聊心境的記錄宣泄,只要表達得酣暢清楚,一樣是美文佳作,值得肯定。
作文課堂化,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得法”,教師的指導要少些花架子,多下真功夫。網絡化實際上就是課堂的補充和延伸,很多學生喜歡上網,教師可以和他們成為QQ好友,利用網絡的虛擬與非實名制,鼓勵他們寫作空間日志,要求寫真實情感,教師與他們展開競賽,并及時對他們的文章進行點評,好文章可以向外推出,消除他們的作文畏難情緒,讓他們認識到作文其實就這么簡單,激發他們的興趣,最終使作文成為生活的利器。
學校作文教學的目的畢竟不是為了培養未來的作家,因此,更應著眼于應用功能,要求不能過高。尤其是在各種考試作文的評價上,高分文章適當降低文學性標準要求,不要過多看重技巧和形式,要以內容的表達是否流暢,是否有個性等為主,這對于增強學生作文的激情,無疑具有重大意義。當然,任何時候,文無定法,“條條道路通羅馬”,任何方法只要適合學情的,都是最好的和最有效的。
[1]葉蒼岑.中學語文教學通論.
[2]葉圣陶語文教育文集.
[3]王慧芳,蒲毅斌.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有效性策略.課程教育研究,2013,(8).
[4]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5]李振村.于永正教育格言解讀[J].小學語文教師,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