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杰
(遼寧省大連普蘭店高級中學)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通用技術作為一門嶄新的課程被引入高中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的提高,是一門以培養技術設計和應用能力為主的實踐性課程,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宗旨,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如今,對于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教育,通用技術課程有著它獨特的意義和價值。那么,如何真正實現高中通用技術教學的目標與價值,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探索與實踐。
今天,我們崇尚素質教育,注重學生探索與創造能力的培養。而現實教學中,我們又必須面對高考這一高中教學的主要矛盾,必須正視的是:我們應以怎樣正確態度對待通用技術課程?站在學生終身發展和國家未來的角度,重視并正確利用通用技術是我們教育者的責任!必須看到對培養學生能力的深遠意義和潛在價值,深入領會教育部門設置和課程安排的意義。只有這樣,才能讓這門課程真正綻放出他的魅力和價值。
通用技術不同于其他學科,他的綜合性、包容性更強,它不僅涉及到語文等其他學科知識,還要融進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美學等方面知識,且學科語言、概念、方法等都有它自身的特點,通用技術課所帶給學生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設計和構思,更多地對生活的思考和發現。它不是單純地培養勞動的技能,而是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和創新能力。可以說,通用技術是一門更加注重學生技術素養與實踐能力培養的一門課程,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的綜合知識、綜合思維、整體設計以及對課堂的駕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于這樣一門全新的課程,學生可能會既陌生又充滿好奇,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調動學生思維、豐富課堂、培養學生的能力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愿,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能產生學習的需要。根據課堂教學巧妙的設置教學問題,創設出各種不同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在體驗探究活動的過程,成為探究創造性活動的主體,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和能力的開發。
在一次課堂教學中,我提出一個問題:宋真宗年間,皇宮被焚,宋真宗命大臣丁謂重修皇宮。這個工程自然及其復雜,不僅要設計施工,運輸材料,還要清理廢墟,任務十分艱巨。如果此時,你是大臣丁謂,你將如何以最佳方案施工?學生們興趣和思維被極大的調動起來,他們的答案可謂異彩紛呈,充滿智慧。
又如,在“技術的性質”教學中,我以設計一張課桌為例,引導學生思考設計一張課桌需要綜合運用哪些學科知識。根據學生的分析,教師將所涉及的學科知識羅列出來,很多學生都深有感觸:會發現原來一張課桌的設計是需要綜合運用到物理結構力學、材料學、美學、人機工程學等那么多學科知識的。此時,教師對技術的綜合性、課程的綜合性加以強調,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技術、了解課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盡量提出貼近生活、充滿趣味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這樣既會調動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思考,也能讓他們在問題中感受知識的趣味與意義。
技術試驗是教學中為了某種目的所進行的嘗試、試驗、等探索性實踐活動,是技術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開展技術試驗活動,讓每個學生通過設計、試驗、觀察、分析等活動獲得豐富的體驗,并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提高動手能力,體驗探究的樂趣。
例如,在《結構與穩定性》教學中,教學目標要求能通過技術試驗分析影響結構的穩定性的因素。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我將學生分成幾組,讓他們利用身邊的廢舊飲料瓶搭建起相對復雜和穩固的建筑,他們的作品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充滿樂趣,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本身,讓他們體驗到了生活、知識的結合,培養了設計構思與實踐能力,而過程本身也讓他們體會到廢棄物品循環利用的價值,無形中進行了節能低碳的情感、態度和價值的生化。這也正是我們這門課程的意義所在。
通用技術技術性較強,對于高中生來說理解尚有難度,恰到好處的案例對于教材的理解十分必要。好的案例會讓我們事半功倍,老師可靈活運用。但在案例的選擇上要注意幾個問題:
1.案例分析在精不在多。精選案例,深入討論,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討論中,在討論中獲取共識,由典型案例聯系到實際生活,不斷地發散其思維,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大膽想象。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有哲學人士說過:如果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則是“維系美麗花朵的源泉”。
2.案例選擇要注重其影響和意義。南水北調工程的案例學生在地理、政治等課程中有所了解,學生們接觸起來也更容易理解、更有說服力。
3.注重教材經典案例的選取,有的老師喜歡舍棄教材案例,去找一些更為繁瑣的案例,其實教材的案例很多事具有普遍意義,加以運用,對于教學會更有說服力,很多時候不必舍近求遠。
值得強調的是,反思以往學業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是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而忽視了對過程的評價;過分關注評價的結果,而忽視了評價過程本身的意義;評價內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綜合素質的評價和全面發展的評價;評價方法單一,過于注重量化和傳統的紙筆測驗法,而忽視了評價主體多源、多向的價值,等等,所有這些問題與眼下新課程改革提出的發展性評價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通用技術作為一門培養學生技術素養與實踐和探索能力的學科,對學生的評價要尤其倡導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在學習的過程中,更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思維,教師要尤其看重學生的過程收獲,他們不一定有令你驚艷的作品,令你贊嘆的結果,但是記得,學習和動手過程中,本身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塑造和醞釀著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更加關注學習的寶貴過程,看到過程本身對于學生的價值。
通用技術伴隨著新課程改革而誕生,也必將在教育者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完善與發展,對學生的終身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1]第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