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玲
(濟南鐵路高級技工學校)
“行為引導型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我稱之為適應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適應學習
假如學生能夠很快的適應學習環境,他就能用有限的教學條件,學到更多的知識;假如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意識,他就能更快地掌握學習技巧,更高效地學習;假如學生能夠從學習中發現樂趣,他就能更加輕松愉快地學習。
(2)適應社會
首先是適應生活,也就是獨立性和主動性的培養。同時,更要包括適應工作,這就涉及到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也就是怎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而“行為引導型教學”重視對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
(3)適應變化
“活到老學到老”,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實質上“行為引導型教學”并不是單方面強調、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而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在老師的課前幫助和引導、課上的參與中完成知識認知和應用的過程。所以,老師的角色變換并不僅僅是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課堂的主持人”,同時也變成了一個“學習者”。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學生的創意、表現及作品會經常出乎意料,甚至有時候他們的認知深度和視界角度都給老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難道這些在課堂上瞬間迸發出來的“光彩”不值得我們老師去學習和收集嗎?例如,在處理《EDI》的“創建模擬工作站”的課上,我組織各小組學生分別創建國際貿易中的進出口公司工作站,同學們并沒有完全照搬校本教材上的內容,而是通過自發討論創建了我國主要出口商品的公司、山東省的主要產業產品公司、校門口的小吃為名的公司等,內容豐富、勇于創新、貼近生活,極大地豐富充實了課堂學習氣氛。再如,學生創作的導圖及作品或別出心裁或創意獨特或思路精準明晰等,讓老師從中受益不小。所以每節都要認真總結,積累精髓。因此,每次教案最后的“課后小結”是必不可少的。
(1)重視預習提綱的作用,全力設計好預習提綱是一堂優質課的堅實基礎
在運用行為引導進行教學時,我們會經常遇到“時間不夠”的問題,多數都是因為沒有設計好預習任務或者是學習任務和預習任務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一般都以一節課為單位來設計任務。在90分鐘內,讓學生在參與、處理任務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汲取知識,使學生在課前充分理解消化基礎知識。同時,預習提綱與任務書的設計相關聯,使學生能按照認識、接受事務的規律去認知、學習。
(2)在設計任務一堂課時,要多種方法相結合
常用的方法有卡片、案例、任務驅動、頭腦風暴、思維導圖等。每個部分穿插各種方法,比如設計案例時,可以讓學生以任務驅動的形式來完成案例等。再則,安排每個小組運用不同的方法去展示等。當然在運用方法時首先要根據課程內容來確定,然后再去各種方法,目的是更好地調動學習。
(3)一定量的作業是必須的
顯然預習提綱已經占用了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縱然如此每節課也一定要安排一定量的作業或習題。因為學生預習、展示到老師講解、點評、歸納提升之間的差距需要補充,并且也是督促學生通過作業來把知識鞏固消化。
(4)在每學期的最后,檢驗本學期教與學的整體綜合表現
在每學期的最后,我都會安排一到兩節的教研活動課,讓學生扮演老師角色組織大家進行復習,檢驗他們對“行為引導型教學”的認識和領悟,檢驗本學期教與學的整體綜合表現。
每門課的第一次課是介紹、引入“行為引導型教學”的關鍵,特別是新生班。主要注意的幾個細節有:
首先,上課前要與班主任、其他任課老師進行溝通,了解班級情況,有側重地去設計課堂。
其次,提前指導一部分學生對第一節的展示做精心準備,使他們能為同學們做一個樣本,大家以后上課的時候都努力做得像他們一樣優秀。
最后,嚴格控制好時間,盡量把任務在本節內完成。特別是新生,不但要接觸新科目、新知識,還要接觸全新的學習方法,所以在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疑問是正常的,這些問題老師都要拿出時間來做出解釋,要進行反復引導。不要因為時間不夠而加快進程,縮短必要的時間,草草結束一堂課。哪怕是再花上一節兩節課也要完整地把第一堂課上好。因為這對學生具有標新立異的作用,絕不能忽視。這是我在物流0702班得到的體會和教訓。因為這個班人數較多,又是新生、新課的第一節,雖然做了精心的設計,但是因為沒有了解這個班的情況,上課時才發現需要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去管理班級紀律,加之學生不配合展示,第一堂課以失敗告終。
目前我參加編寫的校本教材有兩本:《EDI實務與操作》和《電子商務概論》,應用到教學中的是《EDI實務與操作》。我分別在信息0402班和信息0505班運用這教材,學生的反應都非常好。第一,教材系統、規范地展示了學生們需要的東西,這樣他們就需要每天都去收集材料;第二,有利用老師更有條理地收集、整理新的素材。第三,樣本教材的知識要比我們從其他教材上參照來的知識更系統化。
首先,開展“行為引導型教學”的班級人數最好不要超過40人,這樣小組個數就不會超過6個,便于組織開展教學。
其次,要借助于班主任的大力引導和教育,合理有序的課堂紀律是開展“行為引導型教學”的必備條件,這需要班主任的大力協助。
再次,在安排各小組的位置時,應讓同學們往講臺靠近,空教堂后面的地方,便于同學們課間活動更有利于大家欣賞后墻的板報及貼示各小組的優秀作品。
最后,最好將教室內的黑板指定給各小組,這樣既可以減少每堂課的重復安排也有利于同學提前根據黑板的大小、形狀來設計展示內容。
通過總結教學心得體會、經驗教訓,得到結論:先“互動”學習再讓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再到使他們“自主學習”從而達到“學會”的目的,最后使他們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突破,也就是師生互相學習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