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杰
(遼寧省機電工程學校)
近年來,各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提出了“訂單式”“三明治”“2+1”等模式,這對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要求技能型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質。因此,在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下如何搞好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
工學結合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體是學生。它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校內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據專業教學的要求參與各種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活動,在校外根據市場的需求以“職業人”的身份參加與所學專業相關聯的實際工作。這種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同時提高學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
工學結合體現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及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這兩個現代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生產和現代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人們必須以各種方式交替地去參加教育和生產勞動這兩個密切聯系而又相互獨立的過程,以適應現代生產的需要。這種交替的最基本形式可歸結為兩種:一是以就業后的繼續教育為主的終身教育;二是以就業前半工半讀等形式為主的工學結合。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與工作相結合具有明顯的現代特征。
工學結合從它的萌芽時期開始就帶有濃厚的職業性導向。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在實際工作情景中教育自己,養成積極的工作態度,掌握未來就業所需要的知識和職業技能,為今后的就業做好準備。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它的市場化運作,主要體現在校內學習與校外工作相結合這一特色上。這種市場化運作使它沖破了傳統教育封閉的教育模式,將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工”的過程中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受勞動力市場的支配,市場的需求情況對學生的工作選擇和職業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
工學結合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它是在社會對職業教育不斷提高的需求推動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形成這一需求的深層次原因是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生產的發展,其主要表現形式是人們的生存和求職愿望,而職業教育的大眾化則是滿足這一需求的必然結果。現代職業教育不但要培養心智健全的人,而且要培養社會職業的合格從業者。因此,工學結合對受教育者職業發展的關注,正是它大眾性特。
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是職業學校專業教學中探索創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將有關專業設備和教學設備同置一室,將專業理論課與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專業(實訓)教室中進行教學。師生雙方共同在專業(實訓)教室里邊教、邊學、邊做來完成某一教學任務。這種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為一體的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理論和實踐相分離的做法,強調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將理論學習與實際訓練緊密結合起來,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突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應用性、綜合性、實踐性和先進性,利于全程構建素質和技能培養框架,豐富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不僅僅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的一體化,也是教師在知識、技能、教學能力上的一體化。同時,還包含教學場所的一體化。因此,“理實一體化”絕不是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在形式上的簡單組合,而是從學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認知規律出發,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試圖在理論和實踐上突破中等職業教育中傳統的“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技能訓練”及“學科化”“系統化”的教學模式的框架,理論知識的講授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強調“實用、適度”,技能訓練則強調科學、規范及創新能力。在教學方法上,以技能訓練為中心,配制相關的理論知識構成教學模塊,并由一位教師同時擔任理論教學和實習指導,從而保證二者同步進行。理論指導實踐,而實踐操作又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知識與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教學方法可以直接影響到能力培養的效果。在教學組織和實施手段上應以“學生為主體”作為基本教學策略,通過各種貼近現實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要因材施教,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理論教學在強調基本概念的基礎上,突出應用,采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現場演示教學等現代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環境設計為教學工廠模式,即重點加強專業實訓室的建設。建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專業(實訓)教室,是融教室、實訓、實驗、考工等于一體,為了便于教學,對各專業教室進行了全面調整,按專業相對集中的原則重新進行了布置。購置、自制了大量的教學設備,在各個專業教室都能夠進行多媒體教學,使專業教室具有多媒體教學、實物展示、演練實訓、實驗、考工強化訓練和考工等多種功能,營造出了良好的職業氛圍和環境。教師在專業教室上課可以邊講邊練,使學生在模擬工廠的環境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既可以對照實物學習構造原理,又可以進行實際動手訓練。教學方法直觀、靈活,教學形式生動、活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能力培養的參與性與主動性,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潛能。例如,在數控專業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中,我們結合專業特點,圍繞某一種典型產品的設計制造過程,把教學與生產制造結合起來,營造一種教學工廠式的教學氛圍,師生雙方通過邊教、邊學、邊做來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實現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考試能力是一種重要的綜合素質能力,它包括表達能力、鑒別能力、應變能力、心理素質和考風考紀等諸多方面。這些素質能力,考生經過考場的歷練,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要體現“能力測試”,對考試命題就提出了較高要求,考題要能體現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考試方式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要突出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如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進行課堂考核;在實驗課上分組操作完后,要進行個人獨立考核,評定實驗成績;在實訓課上要進行階段性考核,并對學生在各個階段進行獨立考核記錄,根據每個學生的考核記錄,及時了解其各種技能掌握狀況,從而開展針對性訓練。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學年動員和要求學生參加勞動部門組織的職業技能鑒定,如中級電工、中級車工、中級鉗工等技能證。2009年我校中級電工考證通過率98%,2010年中級電工考證通過率97%,2011年中級電工考證通過率98%,其他考證通過率95%。上述數字證明了我校在深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加強職業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學生的素質現狀,適合一體化教學
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講授專業課,整堂課從頭到尾講授聽得見、摸不著、看不見的理論,少數抽象思維能力較強的同學尚可接受,而大多數同學聽得昏昏欲睡,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學理念上,應根據目前學生的現狀,順其自然,加強形象思維教學,多給學生自己動力操作的機會,使同學們從枯燥乏味的理論中解脫出來,獲取他們需要的就業技能。
(2)一體化教學能推動校本教材的改革
目前職業學校有些教材的教學內容與市場嚴重脫節或滯后,而且實用性不強,而一體化教學凸顯了形象思維教學,這就要求教材的側重點要轉移到操作技能上來,要求理論淺顯易懂,簡潔明了,可操作性強。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大膽舍棄一些煩瑣冗長的理論,突出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學校開發和編寫校本教材,使教材更貼近學生實際。
(3)一體化教學是“動腦”與“動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講給我聽,我會忘記;指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去做,我會理解。所以,只有更多地給學生自己做的機會,他們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在一體化教室上課,任課教師可以一邊講授基本理論,一邊通過實驗手段演示工作原理,然后讓同學們通過實際操作吸收消化,使同學們在生動、活動、有趣的學習氛圍中學到知識。
(4)一體化教學為學生研究性學習打造一個良好的平臺
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造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要使學生由接受性學習轉化為以研究性學習為主體的學習形式,必須在教學中充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探索,實現“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轉化。在一體化教室上課,就具有科學研究的情境和氛圍,就能很好地把學生情緒調動起來,使他們躍躍欲試。任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還可采用學生自主提問的教學方法,即以學生質疑為切入點,以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5)促進學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發展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理論教學和集中實習分別進行,理論教學的內容與實習課題往往不符,出現了理論是這樣講的,而實習又練的是其他的,出現理論與實踐互不影響的局面,不利于充分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一體化教學可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融合,讓學生在學中干、干中學,在學練中理解理論知識、掌握技能,打破教師和學生的界限,教師就在學生中間,就在學生身邊,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熱忱,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學生邊學邊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陳解放.“產學研結合”與“工學結合”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
[2]趙志群.對工學結合課程的認識[J].職教論壇,2008,(1).
[3]胡大威.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07,(10).
[4]馬樹超.工學結合:職業教育與用人單位對接的關鍵舉措[J].職教論壇,2007,(1).
[5]陳解放.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期待[J].中國高教研究,2006,(8).
[6]郁正堂.加強校企合作 推進工學結合、半工半讀試點工作[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