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瑋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旅游系)
高職院校畢業生出路探析
◆程 瑋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旅游系)
“就業難,難于上青天”。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很夸張,但卻反映出當前大學生就業的現實情況。近些年來,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人數隨著大學擴招而迅速增長,這導致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大。部分高校畢業生由于找不到出路,放棄了原有專業,有的在一些快餐店打工,有的則擺起了“地攤”,這對個人和國家來說都是一種人才浪費。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各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對畢業生出路指導,幫助畢業生分析自我、認識自我、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的道路。
1.高校擴招影響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為滿足這一需求,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這就導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加,而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沒有同比例的增加,畢業生的數量卻成倍增長,促使原本就困難重重的高職學生就業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這是造成當前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的問題所在。
2.高職教育與市場脫節
高職教育的基本目標是為各行各業培養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專業設置應根據市場需求并結合自身的特色、院校規模、師資情況進行。但現實情況是:由于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對未來市場信息的準確預測和科學論證,一些高職院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扎實,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3.招聘和用工制度不合理
學校和政府機關等一些事業單位,由于相對穩定和福利較好,受許多大學畢業生所青睞。但真正通過社會招聘而進入這類單位的畢業生比例很低,對于高職畢業生來說這種機會更少了,除了個別西部偏遠地區,絕大多數“體制內”的招聘都把大專文憑“拒之門外”。此外,一些私營企業用工制度極不合理,不但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而且社會保險、養老金、公積金等一系列社會福利也沒有。另外,起薪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罰款制度,讓許多高職畢業生接受不了。受高校擴招的影響,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追求實用和低成本,存在目光短淺和心態浮躁的情況,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就業。
1.就業觀念存在誤區
不切實際的擇業觀、就業期望過高,也是導致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許多高職學生認為,擇業時一定要找一個各方面都滿意的單位,只有這樣將來才有好的發展。在這個前提下,他們完全根據自身的想象設計求職的標準:即理想的地方、滿意的工資和上升的空間等等。此外,他們喜歡把自己的畢業去向定位為經濟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及東南沿海地區的大中城市,國有大型企業,對于那些專業對口的、中小城市的企業完全不考慮。上述這些大學生就業理念上的誤區,也給他們就業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難。
2.就業目標不明確
在求職之前,每位畢業生都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實事求是的給自己制定一個就業目標,然后再根據這個目標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現實情況是:部分高職學生所上的學校和所選的專業都不是自己的決定,有的是父母的要求、有的是朋友的推薦,他們并不清楚自己喜不喜歡這個專業、更談不上有個明確的學習和就業目標了。一部分畢業生感到就業困難,其主要原因擇業無目標,也不切合自身實際情況,有跟風的、有不根據自身特點亂投簡歷的等。即使有的畢業生知道往哪個企業去投簡歷,但他們并不十分了解這個企業的企業文化、用人制度、發展前景。更有一部分畢業生對自己以后將在一個什么樣的平臺上邁出職業生涯第一步都非常模糊,甚至根本沒有目標。
3.就業準備不充分
許多高職學生根本不重視“職業生涯”和“就業指導”這類考查課。他們畢業前的生活非常“輕松”,并沒有從思想上認清即將到來的擇業問題,更加談不上梳理自身的優勢和能力、興趣和不足、自身適合的專業與具體崗位。對于就業市場的基本情況,尤其是與自身所學專業和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和崗位的用人要求一無所知。不了解自身特點、不清楚就業行情對就業準備掉以輕心,都使他們在擇業、就業道路上困難重重。
政府應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高職畢業生,為他們去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提供條件。如當村官、去支教、考公務員等,并且根據崗位的不同,給予就業補貼和福利政策。對于想自主創業的學生也應給予貸款、注冊、納稅等方面的支持。這樣一來,不但緩解了高職學生的就業壓力,而且也能為基層組織輸入新鮮血液。
政府應加強宏觀管理暢通就業渠道,保證高職畢業生就業過程公平公正。針對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機制不完善的問題,一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研究、探討和實踐,積極培育規范、健康和法制化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另一方面,暢通畢業生就業渠道,加大勞動、人事制度以及戶籍、檔案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打破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束縛,為外省高職畢業生順利就業解決后顧之憂。
高職院校應結合自己的客觀情況,在對市場需求做出科學預測的基礎上決定其招生的規模和培養人才的規格,并以此來設置專業結構、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高職院校應重視人才培養的質量,尤其重視學生的表達、人際交往、創新和應變能力的提高。此外,加強高校管理干部隊伍素質的建設,強化師資隊伍的建設,也會對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高職院校應結合當前就業形勢,定期為學生開展就業講座、報告會和就業心理、就業技巧指導課。改單一性、階段性就業指導為綜合性、全程性就業指導。從大一學生一入學就開始,開設相關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課程,分年級、分階段開展有效的就業宣傳指導。在指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方面,指導幫助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流動式就業觀。轉變“本專業領域就業”的狹隘式就業觀,樹立跨專業、多層次的開闊式就業觀;轉變“等學校、靠家庭、看別人”的觀望式就業觀,樹立積極主動、自主擇業的積極式就業觀;改變“只知就業不知創業”的呆板式就業觀,樹立創業謀職多渠道就業的靈活式就業觀。
更新高職學生的擇業觀念,讓他們能夠腳踏實地的根據自身條件應聘,可以從相當程度上緩解畢業生就業困難。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實際上是一種能力的競爭。這些能力包括:綜合能力、外語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雖然用人單位招聘的崗位對畢業生的技能要求不完全相同,但只要具備上述能力,都會讓畢業生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高職院校畢業生出路指導需要長期的準備與積累。就業指導人員要結合各年級學生的特點,針對不同年級,分步驟、有重點地實施出路指導。大一側重啟蒙教育,做好專業介紹讓同學們真正了解本專業、熱愛本專業,樹立正確的職業概念;大二側重于職業素質教育,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初步明確就業出路選擇,打好求職基礎;大三側重就業出路的實踐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到企業參觀、實習,并順利實現求職目標。
在經歷了2013年“史上最難就業季”之后,高職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不可回避而又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高職院校應認清當前的就業趨勢,著重在學生專業素質的加強、服務意識的培養和就業競爭力的提高方面下工夫,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引導高職學生正視就業現狀,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就業心態,指導他們對其職業生涯進行合理規劃,并能夠在他們就業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支持。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加上畢業生自身擇業觀念的改變和擇業能力的提高,高職畢業生出路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1]涂德祥.新世紀大學生工作的幾點思考[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2,(4):105 -106.
[2]陳成文.大學生就業的形勢與對策[J].時事報告,2009,(6):4-13.
[3]孫連海,趙志玲,陳立峰.創新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6):49 -50.
[4]魯長明.試論高校畢業生出路指導[J].人力資源管理,2010,(6):68.
[5]郝志剛.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70.
北京2013年青年英才計劃入選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