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蓓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貿易與旅游管理系)
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中國的外貿正在進行著一場戰略性轉變,這種轉變的實質是轉變增長方式和轉變發展戰略,這種轉變也給外貿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貿易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人才已經成為了外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它標志著一個外貿企業是否能夠科學發展和跨越發展的重要標志。因此,如何從外貿企業的用人角度出發,培養能迅速適應崗位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成為了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重大課題。
“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給中國的外向型經濟賦予了新的含義和要求,企業的國際化活動不斷加深,2012年中國真正參與進出口業務的企業約33萬家,比2011年增長了約5.7%。企業的國際化呼喚著人才的國際化,即人才的國際意識和國際活動能力:
進出口貿易的從業人員要具有縱觀全球的視野和海納百川的胸懷;要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要熟知國際貿易相關的法律和法規,掌握各類國際貿易慣例;要具備適應不同經濟環境的能力,學會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立足和求發展,并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各項挑戰;要具備協調、合作和溝通的能力。
進出口貿易的從業人員必須具備良好參與國際活動的能力。他們必須首先具有扎實的外貿崗位技能,即他們能夠較好的從事并完成進出口業務各項流程工作;此外,他們還必須具備競爭與參與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國際交流交往能力、抗壓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而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也是不能忽視的。
綜上所述,同時具有國際意識和國際活動能力的外貿人才才是能夠真正滿足外貿行業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即熟悉現行的國際貿易慣例和法規,具備良好外語交流和商務談判能力,能夠參與國際競爭,具有誠信、合作、協調和自我調節的外貿職業道德素質,能夠完成進出口業務各項流程工作,正確繕制全套外貿結匯單據的外貿人才,這是高職院校必須著力進行培養的。
如前文所述,在企業國際商務活動參與度越來越頻繁的今天,進出口業務從業人員的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外貿專業仍然存在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企業要求不符,課程體系設置跳不出學科體系的束縛,實踐教學體系設置缺乏系統性,考核評價制度單一、片面的現象。
諸多高職院校沒有認真調研外貿行業和企業的用人標準和要求,也沒有把這些標準和要求進行分析和梳理,更沒有將其融入到外貿人才培養目標當中。他們要么僅僅只是濃縮了原有的培養要求,把學生培養成“本科壓縮型”人才,忽略學生的動手能力;要么一味的追求崗位能力卻忽視了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通過采用死板的教學方法和單一的考核方式,把學生培養成了“應試型”人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
近幾年,實踐教學體系的創設成了專業課程改革的主攻方向,但是,許多高職院校在進行外貿實踐教學體系設置時僅僅徒有虛名,只是把一些課程當中的實踐環節羅列出來而已,缺乏對各課程所培養能力的細致分析和整合,沒有實現第一課堂教學和第二課堂教學的配套整合,沒有充分考慮技能大賽、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配套補充訓練。這就造成了教師在進行實踐教學時僅僅考慮第一課堂的教學,而忽略了與其他幾種實踐教學方式的有機結合,甚至還出現了使用教材過于陳舊,模擬操作訓練沒有隨著市場變化而變化,實操訓練缺乏真實性,對細節的處理欠缺等狀況。
許多高職院校在外貿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設置時沒有按照外貿崗位技能的要求來進行顛覆式的改革。他們仍然是在原有的學科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一些簡單的取舍,仍然重理論、輕實踐,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教材上,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有的學校甚至是按照在校教師的教育能力來設置課程,這極大的扭曲了高職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考核評價制度是對于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檢驗,合理的教學評價制度能夠有效的評估教學情況并反饋存在的問題。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外貿人才最終要被外貿企業驗收,因此外貿企業的崗位制度應該作為考核學生的一向重要標準。許多高職院校在進行外貿人才考核評價時,評價指標體系沒有按照企業的崗位制度來設立,考核評價的人員全部都由專業教師來充當,考核評價的方式傳統或單一,導致評價結果虛于表面,無法正確反應教學成效,更無法促進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高職院校的外貿專業是否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關鍵在于其人才培養模式的創設。該人才培養模式設置的基礎就是實現校企深層次合作,以外貿企業崗位能力要求為核心,以行業企業評價標準為準繩。強調教學過程的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重視課程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的一致性,加強外貿企業對課堂組織、教學、評價、技能大賽、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各個方面的參與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培養高職外貿人才的新模式。
將外貿企業人才需求要求和高職人才培養理念進行融合和梳理,然后將其細分為崗位知識、專業方法和職業素質三大培養目標:
1.在崗位知識方面
要求培養的學生能夠進行產品和客戶調研;能熟練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和photoshop進行信息處理和圖片處理;能與外商進行進出口交易磋商與談判;能用英文正確書寫外貿信函;能根據慣例、法律、法規進行外貿風險分析;能簽訂內貿和外貿合同;能進行接單、打樣、跟單業務;能完成履行合同的各項事宜;能繕制全套外貿結匯單據、票據;能熟練使用信用證結匯;能辦理核銷退稅業務;能對已完成業務進行檔案管理;能有效決解貿易糾紛。
2.在專業方法方面
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能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對已完成工作進行反思,并提出改進與優化建議;能使用現代化的工具閱讀、查閱與專業相關的外文資料。
3.職業素質方面
要求培養學生能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行為習慣符合社會規范和禮儀要求;能正確自我定位,正確地評價自己及他人;能進行自我調節,具備抗壓能力;具有良好的團隊意識,能與團隊成員溝通、協調并有效合作完成工作任務;具有吃苦耐勞、嚴謹細致、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能按照質量要求按時完成所承擔的工作任務;具備適應職業生涯發展變化的能力。
以外貿企業崗位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組建由專任教師、企業專家、教育學專家、學生管理部門和教學質量監控部門的主要成員參與的多元化團隊,通過社會調研和工作任務分析的方式系統分析外貿業務員崗位能力和素質的要求,然后針對這些要求確立外貿業務員典型工作任務,再根據典型工作任務設置教學內容,最后根據教學內容確定外貿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實踐教學是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深入工作實際,深入社會,來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教育活動。它是在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通過精心設計的各個環節和各種類型的實踐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外貿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應當包括學生三個能力層次的培養:一是基礎能力層次,注重基礎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對外貿業務員崗位的基礎素質和能力;二是技術能力層次,注重外貿業務員員崗位核心技能的訓練;三是拓展能力層次,注重崗位綜合技能的訓練,設置了畢業設計、頂崗實習、技能大賽等內容,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實踐教學應當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應當發生于各教學環節,應當有企業的深層次參與。如可以通過在校內建立企業的真實代理機構,或根據企業組織機構情況在校內成立企業的各業務職能部門,或加盟B2C/C2C平臺建立外貿零售平臺等方式,或通過設置企業真實業務的職業技能競賽方式來進行單項或綜合的實踐教學訓練。
在考核評價指標設置之初,參照外貿企業崗位評價制度和職業資格考證的要求分解評價指標,然后邀請企業專家參與評價指標體系的研討,確定各評價指標的組成及權重,從而制定出符合行業企業標準的評價體系。此外,在一些崗位核心能力的考核過程中,組成由專任教師、行業專家和企業一線人員為團隊的評委團共同參與評價,并將評價結果用于課程設置、組織和實施正確性的檢驗標準,隨時修訂和完善教學過程。
綜上所述,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應該是人才定位的高級性,職業面向的針對性,人才規格的復合性,就業崗位的基層性和發展性、考核方式的職業性以及培養手段的多樣性。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設立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努力培養出具備扎實專業理論基礎和較高崗位業務操作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李畫畫.基于企業需求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04).
[2]馮斌.淺談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J].商業文化,2012,(04).
[3]劉珉,劉暉.國際貿易“雙能力”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3,(35).
[4]田先芝,焦志勇,王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與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23).
[5]佘雪鋒,馬仁秒.工學結合下高職外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J].職教論壇,2010,(29).
[6]崔艷芳.外貿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探究[J].黑龍江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