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劉宇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研究的是我們周圍整個自然界的物質變化及其規律,哲學是人們通過認識周圍世界而逐漸概括出的規律及理論觀念。化學與哲學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化學是哲學的基礎與源泉,在化學的方方面面無不體現出一些最基礎的哲學思想;反過來,哲學又能對化學的認識論及方法論提供理論基礎,為化學的發展提供指引。近年來,化學哲學的研究正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得到發展。本文僅就在基礎化學相關的教學中,談談筆者對一些哲學思想的認識及體會。
按照新課改要求,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實踐現代教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貫徹與落實。
由于多年來應試教育的慣性影響,我國許多化學教師往往停留在對具體知識點的講解及掌握上,而忽視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貫通及方法引導,忽視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學生往往會停留在一個個元素及化合物的符號,一個個復雜的具體的化學反應上,沒有規律性認識和辯證性思維,很難抓住其本質。所以許多學生被各個零散的知識點所迷惑,陷入死記硬背的境地,達不到思維健康發展和素質提高的要求,進而出現學習困難,認知障礙,最后消極被動不感興趣,甚至拒絕學習。如果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哲學素材,用淺顯的哲學觀點加以理解應用,引導學生透過復雜的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對學生興趣的提高,知識體系的形成會大有幫助,同時也便于學生更好的運用化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也更利于學生辯證的看待自然世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在筆者看來,化學就像語文中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誰領會自然界的變化及組合的密碼,誰就不會被多種多樣的現象所迷惑,反而會逐漸體會到其中的完美與和諧,產生探索與求知的欲望。
要用運動變化的眼光去思考和領會化學現象問題。學生要知道,物質是永恒運動的,不斷變化的,像宏觀上物質的擴散、溶解、結晶、腐敗、生銹、發熱、燃燒、爆炸等一系列自然現象,都是微觀粒子的不停運動所導致的,由微觀到宏觀,達到抽象與形象思維的統一,是初學者必需要跨越的階段。通過對微觀原子的構造及電子的分層排布及運動的初步建構,才會進而理解化學反應中粒子的變化與區別,理解像粒子有效碰撞、斷鍵成鍵等抽象的化學變化,才會對宏觀的反應條件及現象更易接受和領會。例如,在學習無機化學兩類基本反應時,學生認識到抽象的氧化還原反應,本質上就是對電子的得失與爭奪,而離子反應就是陰陽離子的結合與分離,對強弱、難易的概念才能區分和體會,對宏觀上各種各樣的氧化劑、還原劑、酸堿鹽等,形成一個清晰的排位與定位,達到舉一反三;而初學者在習慣上缺少用動態的眼光去學習和理解,往往陷于混亂與死記硬背之中。
在教學中,抓住量變的主線、突出質變的區別,是幫助學生進行化學建構,形成體系必不可少的手段。⑴粒子數的量變。量變到質變的現象在元素周期表上體現得最鮮明,如周期、族的相似性,遞變性,金屬到非金屬的遞變,從對代表元素的認識到相近元素的推測,從微觀的粒子組成到宏觀的具體物質,把一個完美統一的世界濃縮在一塊表格中,可以說門捷列夫為我們打開了化學知識的大門。⑵粒子大小的量變。區分分散系中溶液、膠體、濁液的溶質粒子大小的不同,讓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膠體各方面特性的由來,也可以讓我們對未來的納米級新材料的新特性展開遐想,如超導、隱形等。⑶粒子多少(濃度)的量變,如濃稀硫酸、硝酸的不同。⑷結構的量變,如共價鍵到離子鍵的過渡,石墨與金剛石、足球烯,等等,無不對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增加其興趣,開闊其眼界大有幫助。
初學者往往對各種化學方程式感覺混亂,即使死記硬背也書寫得漏洞百出。其實,是化學教學中知識過于抽象化所導致。簡單的說,化學中各種等式、方程式就是用符號告訴大家一個物質的變化或一個反應,符號記熟了,剩下的配平及計算按照“物質不滅”原理就很容易理解和擴展,像質量、電子轉移、電荷、化合價等,只要按守恒定律建立等式,會加減乘除就行,也很容易變通和擴展,能量方面也一樣,像鍵能、電能、反應熱與燃燒熱等,只要統一標準都可定量計算。這樣,學生在把握定性和定量方面的知識時才不會脫節。
世上萬事萬物無不處于對立統一的因果關系中,相互影響而存在,化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化學中的對立統一現象無處不在。概念上的如:金屬與非金屬、酸與堿、氧化與還原,陰離子與陽離子、中和與水解、充電與放電;動態的如:溶解平衡、電離平衡、化學反應平衡,等等。概念方面:由活潑金屬逐漸過渡到活潑與非金屬,其得失電子的能力,形成的酸堿的強弱也在對應的變化。動態平衡方面:由內因到外因,由平衡的移動到后來宏觀的靜止,在整體上都是完美統一的、不割裂的。通過由對立到統一的認知過程,學生就會辯證的看待問題,在后繼學習中也會事半功倍。
事物的變化總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由于學生受其思維發展的限制,對一些復雜的或競爭型化學反應的先后主次、反應方向容易迷惑,這就要求教師自己要主次分明,或對比區分講解,或圖表列舉,幫助學生建立多元化思維,理清脈絡,以達到難點突破及思維訓練的目的。典型的事例如:①活潑金屬分別與水、與酸、與鹽溶液反應,化學電池的電極反應,其中就涉及到離子得失電子的先后順序問題。②濃醋酸加水稀釋過程中導電能力變化,涉及稀釋過程影響因素的改變。③有機化學中主副反應的競爭要更復雜,其中既有結構、比例的影響,簡單的像甲、乙烷的取代,又有溫度、酸堿性、催化劑的影響,像乙醇脫水制乙烯及乙醚、不同基團的先后主次,等等。
歸納過程是由個體到總體,由事實到規律,從現象到本質,使認知得到提高和升華的必然途徑。歷史上,化學理論的提出及發展,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均體現這一點,如酸堿理論的發展、對原子軌道的認識,假說的提出等等。在教學中,我們也應遵循這一規律,重視這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歸納遷移、演繹延伸能力,如通過周期和族的相似性、遞變性、特殊性,由認識代表元素擴展到對相近元素、未知元素的推測,由晶體結構到物理性質及狀態的區分,由離子組合到對酸堿鹽等物質概念的界定,等等。
另外,化學離不開實驗,對實驗類型和實驗裝置的歸納,對實驗結果的討論及分析,是提升學生興趣,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必要手段。其實,實驗就像每家在廚房做飯、做菜、燉湯一樣,需要選材、用不同器具、掌握火候等,這樣講,學生自然就感覺有了思維的落腳點,有意識的進行歸納和區分。例如,同樣的氣體實驗,均包括氣體的制備、除雜、檢驗、收集回收幾個環節,但不同的氣體具有不同的特性,僅收集就有排氣法、排水法的區別,像氯氣用排飽和食鹽水的方法才較好。
愛因斯坦十分重視哲學對自然科學的指導作用,曾經說過:“認識論同科學的相互關系是值得注意的,它們互為依存。”化學的學習不應該停留在對具體物質及現象,對化學語言及符號的死記硬背上,它應該是探究自然界美與和諧的科學,她具有自己獨特的靈魂和方法,我們應該把它同辯證的唯物主義哲學結合起來,互為補充和指引,將哲學問題滲透于化學教學和科研的工作中。當然,在教學中滲透哲學思想不能過于牽強附會,要建立在學生的可接受性原則上,淺顯易懂;建立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以求融會貫通和思維擴展,這樣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1]刑如萍,桂起權.化學哲學研究的新走向[J].哲學動態,2008.12.
[2]阮慎康.現代化學的哲學探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李曉紅.中專化學教學中的哲學探究[J].價值工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