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胡新平
醫療社會工作是指受過專業培訓的醫療社會工作者通過運用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來配合醫護人員開展治療、預防以及康復工作,并解決病人由疾病帶來的家庭、工作、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問題或危機。最終達到增進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近年來,伴隨著醫療社會工作的不斷發展和醫患關系的緊張狀況,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開始重視醫療社工的角色和作用。但由于崗位設置的滯后和擁有醫學專業知識的社會工作人員的缺乏,配置醫療社會工作崗位的醫療機構十分有限。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中,由于缺乏對醫療社會工作的認知和缺少購買醫療社工崗位的資源,大多數醫療機構都沒有設置醫療社會工作崗位。客觀上造成了醫患之間缺少專業的溝通中介。在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不僅要掌握專業的醫學和護理常識,還有必要了解醫療社會工作的相關知識,這也對護理專業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將醫療社會工作的價值觀以及專業知識融入護理專業教學,不僅可以拓寬護理專業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學生的業務能力,使學生在就業中更具有競爭力。
作為生物醫學的研究對象,個體被視為一個孤立的個體。現代醫學的分科突出體現了其對個體的割裂的認知。基于臨床診斷的病因分析導致了醫療行為中對個體的部分的關注。與此不同的是,在醫療社會工作中,個體被視為一個整體,不僅是指各個部位和器官組成的生物機體,而是身心合一的社會性個體。因此,醫療社會工作在關注病患的肌體健康的同時還強調病患心理的健康。這種身心合一的個體觀念有助于對病患全面的關注和護理。在護理教學中,要明確所護理的不僅僅是病患的身體,還應當關注病患的精神狀況和心理動態。
醫療社會工作強調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強調人的價值和個體的需要,并以此為依據提供相應的醫療服務,量身打造適合病患的醫療方案。在具體的醫療實踐中,醫療社工充當了病患和醫生之間的中介,幫助病患及其家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疾病與治療方法。這就要求醫療社會工作者要同時具備生物醫學知識以及人文社會知識。這種人文關懷要求社工要在工作中耐心傾聽病患的需求。在護理專業的教學中,除了公認的臨床操作和基礎醫療常識是護理人員需要學習的基本技能,還應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并且以此作為護理工作的指導價值觀念。要充分認識到個體之間的共性與差異,尤其要重視個體的特殊性。避免制式化的醫療服務。
醫療社會工作者在醫生與患者間充當了中介的角色。如何定位自己是他們所要面臨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醫療社工要與其他醫護人員區別開來。醫護人員常常被視為生物醫學的信徒和代言人。患者需要做的就是配合醫生的診療,在醫患關系中,醫生處于決定和支配地位,患者則處于服從地位。面對醫患間可能存在的沖突與矛盾,病人常常被冠以愚昧和盲目的標簽。醫療社工作為區別于醫護人員的職位設置,保持著價值中立的原則,并不以醫生的決策和生物醫學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也不因為對病人的關切而喪失自己的專業性。尊重醫護人員工作的同時,更要認識到病人作為病痛的承擔者和醫療行為承受者的立場。在協助兩者進行協商和溝通的時候不偏頗、不盲從。在護理專業的教學中,要使學生正視生物醫學的邊界和缺陷,承認生物醫學并非是全能的。直視在醫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從而能在護理工作中不盲目迷信生物醫學,在對待病人時更加客觀。
醫療社工的工作盡管繁復多樣,但也是細致的。這些醫療社會工作者不僅僅為病患提供心理上的輔導和安慰,還幫助他們配置醫療輔助用品。最關鍵的是,要維護病患的合法權益。從時間上來說,醫療社工的服務時間并非僅僅是醫療過程的短暫片刻,而是歷時性的長時間服務。這種觀念使醫療社工的服務時間延長,同時服務責任也大大的加強了。傳統醫務工作者往往認為自己和病患的關系在病患離開醫院后就終結了,缺少對病患病愈和再社會化得關注。而這種歷時性的醫療服務將醫護人員與病人的關系延長了,病人得以享受到更加細致的服務。在護理專業教學中,學生應當明確自己服務的歷時性,在服務病患的同時關注病患在恢復和重新融入生活過程中的狀況。從而達到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服務意識的目的。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的基本精神和重要目的,旨在表達幫助案主恢復生活和工作能力,并最終使其重新投入到生活當中。醫療社工在幫助病患恢復的過程中,更加重視病患對自身的身心重建和對生活的重建。這種服務的最終目的是使病患實現可持續的生活。值得澄清的是,受疾病對個體的侵害的客觀決定。醫療社工的最終目的并非是使病患重新回歸、痊愈到生病前的狀態。而是要幫助病患適應、接受患病后的自己,并且保持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漫長的恢復過程。這種助人自助的服務目的可以幫助病患在經歷疾病之后重新回歸家庭與社會。在護理學專業教學過程中。也要貫徹助人自助的服務目的。除了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護理人員要引導病人接受患病的現實,以樂觀的心態接受全新的自己。例如,在術前談話和術后護理中,要在保護病患的同時,如實的、逐步的反應病患的真實病情和恢復現狀。
醫療社會工作者的重要職能就是提供法律支持和幫助。面對由漠視法律所導致的醫患關系沖突的頻發。醫療社會工作者有義務保障病患的知情權、隱私權、平等醫療權等權利。由于不少患者缺少相關的法律知識,因此在醫療事故和糾紛發生時,病患不能在第一時間通過法律的途徑保護自己的權益,或者干脆采取暴力的手段來維權。這種對法律的忽視是醫患沖突激化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與資源,及時提供相應的法律支持和建議,有助于在保證患者權益的同時維護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在護理專業的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地設置法律課程,幫助學生樹立尊重法律的意識。并且學會利用法律保護病患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通過法律保護自己和其他醫護人員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結合醫療社會工作在價值觀念、服務目的、服務時段等方面的優勢,本文建議將這些優勢結合到針對護理專業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在醫療社工尚未普及與完善的今天,這種推廣和結合將會幫助學生取得更加全面的工作技能,適應全新的護理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