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聲爽
(福建工程學院)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的消費品,不僅僅擁有著娛樂功能,還承載著巨大的信息、藝術和文化價值。而作為一部優秀的經典電影,它必須同時兼收并蓄以上幾個要素,方能受到觀眾的認同和賞識。如今稱霸世界影壇的電影制作廠仍然是美國好萊塢。從2005年以來,好萊塢票房收入一直穩穩占據了全球電影市場的一半以上。美國電影產業之所以能夠如此強盛,首先是因為美國電影產業發展的歷史比較長,影片制作技術成熟;其次在影片創作方面,好萊塢電影能深深地把握住勇于開拓、勇于探索的美國式“開拓精神”;此外,影片內容能夠反映美國人民的生存現狀和內心所想,因而受到美國人的追捧。美國影片的“開拓精神”也逐漸成為一種全球化的拼搏精神,因此,好萊塢電影中傳承的精神文化在全球語境下依然收到青睞。
相比之下,中國商業電影近幾年雖然制作水平得以提高,宣傳方式得到改善,在國內市場上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大多數國產商業電影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價值并不高。隨著我國人口素質的不斷提升,人民大眾對國產商業電影中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要求的也越來越高。目前,在國產影片票房率不高,在海外的關注度和認同感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究其原因,主要是國產電影中的文化承載和文化內涵不足所致。這一問題值得關注,也亟待解決。
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本土、世代傳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與傳統文化有別。本土文化既有歷史傳統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現實生活的演進和變化。隨著地域之間界限的模糊以及全球化的發展,本土文化不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即指在某一地域范圍之內、某一個或幾個民族區域之間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總和。
在電影本體論中,承認電影是藝術的同時,還要認知電影是一種商業產品,通過對故事的敘述、影像加工以及宣傳運作,能夠取得商業價值,這是電影的第二個功用。同樣,在《商品·藝術·文化:電影本體論綱—兼論二十世紀中國電影的歷史走向》(1990)中,張亞彬、賈磊磊試圖把“文化”也納入到電影本體論中,其中他們強調電影應該是“商品”“藝術”“文化”的三位一體的綜合體,三者共同構成電影的本體形象。因此,對國產商業電影進行批評時,影片中的文化承載的批評與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
毋庸置疑,任何國家和地區的電影都與當地的民族文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比如,印度電影中的歌舞成分、新西蘭電影中的土著元素以及早期日本電影中的武士造型等。事實證明,帶有地域代表性的電影視聽語言風格能夠讓觀眾耳目一新、過目不忘。在電影藝術日漸全球化的今天,中國電影中如果沒有顯示出東方文化所獨有的內涵,那么中國電影的地位就會動搖。
國產商業影片近幾年來所講述的故事:形式多于內容,畫面多于情節。所帶有的精神思想韻律、藝術體驗、文化品位等都處在中低水平。雖然商業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業首先要滿足大眾的娛樂需求,但同時,它也必須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提高大眾藝術欣賞水平的一種責任,絕不能僅僅盲目滿足大眾的娛樂性。
自2002年,張藝謀憑借電影《英雄》在北美獲得580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創下歷史之最,其后我國國產影片在第五代導演的帶領下,如《十面埋伏》《無極》《夜宴》等也紛紛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當年在海外電影市場均引起很大反響,并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好評。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影產業整體得到飛速發展,現在年生產量已經達到500余部,票房也從2003年的10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00億元,年增長幅度超過35%,僅次于美國和印度。然而好景不長,其后我國國產商業影片卻陷入了一種“困境”,國內票房連年高升,海外票房卻停滯不前,甚至在2011中國電影海外收入只有20.24億元,相比2010年大幅下降近43%,幾乎退回到5年前的水平。國產商業電影的海外發行量下降,折射出我國商業電影缺乏文化競爭力、無獨特的文化內涵,因此無法在海外市場上取得滿意的票房率。
近幾年,我國一直在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同時積極推進傳統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播,但在國產影片中,很多影片盲目跟從美國好萊塢的制片模式,并且在內容上也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或者傳統的價值觀念,所得到的結果是:技術不成熟,故事不成型,中國觀眾不滿意,走入國外市場步履艱難。與此同時,我國的本土文化中的很多故事與人物原型反而被國外搶先做了文章。比如,以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代父從軍的女性形象為原型的《花木蘭》,以及以我國國寶大熊貓加上中國功夫為賣點的《功夫熊貓》等,均由好萊塢制成電影大片,受到了全世界影迷的喜愛。
在這個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當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市場后,整個電影市場形成一個開放的空間,學界和影視界也在倡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實反映出了“一體化”和“多元化”的需求。目前中國商業電影,正像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顧春芳認為那樣:“確實到了該確立自己的文化和美學坐標的時候了”,“國產電影的文化和美學坐標就是中國的文化,要注意保留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內涵,不能把自己的本色去掉”。其實,我們在這一點的理解上總有一種誤解,認為只有靠攏好萊塢電影制作標準的電影才是好電影。因此在2011年張藝謀拍攝《金陵十三釵》時,不惜重金請好萊塢影星克里斯蒂安·貝爾(電影《蝙蝠俠歸來》扮演者)前來助陣,但無奈該片還是與奧斯卡獎擦肩而過。誠然,本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元素沒有錯,但是要著重描寫中國近代社會國破家亡的現狀,反映戰亂時期中國女性正經歷著的一場意識形態的畸形改變,從而體現出中國傳統價值體系在戰亂中的逐步瓦解等。這些都為中國電影中體現出其藝術真實性、獨特性提供參考,同時也展現了中國哲學中獨有的隱忍、低調、苦難的性格特點。
第五代導演是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而成長起來的。其人生經歷較為豐富,觀察敏銳,對于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概念理解深刻,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程度比較高。比如,陳凱歌導演依然迷戀著的老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風格,現代城市的飛速發展與故舊家園的沖突,給予他在電影創作方面很多靈感。在第六代導演身上,這種“與勞動人民結合起來”的精神已經少見;而在新生代導演中,編劇更是直接把故事架構在城市或虛擬的場景中,完全憑空編造或是依靠仿擬萊塢相關類型電影的方式來拍電影。
電影類型可以模仿,但生活不能抄襲。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認為:“太多的國產電影懸浮于中國社會現實之上”。原因是“太多電影人已經不再和中國社會的任何階層發生互動了。沒有生活的切身體會,這使他們難以分享社會任何階層的日常生活、所思所感”。然而,有些電影卻可圈可點。比如,2012年上映影片《泰囧》是繼《人在囧途》取得巨大票房成功后拍攝的一部商業電影。《泰囧》中雖然有一些從好萊塢影片《預產期》當中“拿來”的片段,但是影片將人物、故事做了良好的“本土化”處理,讓人物情感貼近日常生活,中國人普遍存在的旅途中的窘態讓觀眾可感可觸。與此相反,同期上映的商業電影《101次求婚》,除了包工頭(黃渤飾)的角色設置比較貼近現實生活,其他角色都是憑空虛擬的,缺少藝術的真實性。影片里的主要情節,如在決定婚姻大事時讓父母的角色缺失,兩種迥然不同的社會背景的人無條件相愛等,均不符合中國現實國情。影片所反映出來的婚戀價值觀念也相對片面,對現實生活中未婚男女的擇偶觀念,顯然是起到了麻痹作用和消極影響。
在我國影視界人士呼吁電影體制改革與電影制作技術亟待升級的當下,2012年2月中美達成“電影諒解備忘錄”。同年,中國國產商業電影總票房9年來首次落敗于美國電影。這不僅暴露了我國電影體制的不完善和電影制作技術的落后,也反映出我國商業電影的整體競爭力有待于加強,尤其是電影講故事的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夯實。
我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從不缺少好的故事題材,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能夠講出好的故事來。《泰囧》2012年票房超過10億,是由現實生活中發現故事,并經由公路電影的電影類型來表現的一部成功的商業影片。《畫皮2》也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再次發掘,表現出了故事張力,用現代電影視聽語言去講述古代故事,頗有中國古代版“人鬼情未了”的意味。
據統計,中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有1200萬人,接近全國總人口數量的1%,但我國文化產業面對的困境是如何打造精品。從業人員雖多,但優秀作品或產品卻不多。僅以2012年的電影產業為例,幾百部中國電影的票房加一起還不如34部美國大片。中國國產商業影片想要持續進步、長足發展,需要在人才培養與啟用上改變其策略。應當在普通高等院校中普遍設置必修藝術課程,大力提高學生的整體藝術修養,從而提高觀眾的藝術欣賞品味;并在重點藝術院校加強學生的藝術原創性、創造性和創新性能力的培養,讓藝術院校的學生們走到現實生活中去,走到基層一線去,從微型電影的創作開始,講究形式,注重內容,突出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儲備我國國產電影的強大的后備力量,力爭拍出電影質量更優秀、文化承載更獨到的國產電影。
洞悉國產影片文化承載能力之不足,正是中國電影事業可走向繁榮之路希望之所在。并非所有觀眾都對“本土文化”“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只是目前國產商業電影中反映傳統文化精髓的影片比較少,而把本土文化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影片少之又少。在中國,電影這門藝術形式仍主要為年輕人所鐘愛。但如何利用它來協調文化承載與大眾娛樂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將成為我們對國產商業電影的一種理性思考。筆者認為,中國商業電影應當深入發掘傳統文化之精髓、合理突出本土文化之特色、兼收并蓄西方文化之精華,提高電影制作的數字技術和敘事能力,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深下研究,打造精品,增強國產影片的國際競爭力。只有中國電影人熟悉并熱愛本土文化,增強了影片思想意蘊,提高了觀眾藝術品位,國產商業電影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成為國際電影界光彩奪目的明珠。
[1]李道新.影視批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46.
[2]張亞彬,賈磊磊.商品·藝術·文化:電影本體論綱——兼論二十世紀中國電影的歷史走向[J].電影藝術,1990,(01).
[3]劉行芳,陳娟.電影價值與時效傳播[J].當代傳播,2013,(02):109-110.
[4]陳犀禾,吳小麗.影視批評: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