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曉華 陳花蘭 李融親 黃 瑾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從馬加爵事件到大學生宿舍投毒事件,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成為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之一。各高校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都做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但大學生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隨著主體的不同而不同。現在高職院校的學生是“90后”的天下,當“90后”成為校園的主體,他們必然以一種的新的姿態和行為模式出現在的大學生活里。學生教育工作者也要與時俱進,不斷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生最關心、最需要解決的心理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提供有效的心理教育。
在程科(2009)編制問卷的基礎上,對問卷進行了修改,以便更適合農職院大學生使用。
在全院大一六個系的新生中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84份,無效問卷53份。其中男生123人,女生161人,不寫性別47人。調查時間為2013年11月1~15日。
在2013年10月對農職院食品系50名學生進行初測,問卷有效。后由課題組的幾位老師在課堂上集體測試,當場收回。數據的處理,是將學生回答的每一條答案進行內容分析。對被試的回答進行開放式編碼,以獲得最大限度的認知。
對開放式問卷的問題的結果進行歸類分析。首先通讀全部內容,從中體會分類的依據,然后對回答的內容進行分類。在分析時,以語句為基本的形式,對于內涵復雜的語句,根據語義進行分割,比如“學習生活上的計劃、目標不明確,時常迷茫,空虛”,既包含了“學習困惑”方面的信息,也包含“情緒調控”的信息,類似這樣的表述,編碼為2個。最后統計各類心理問題出現的頻次,并按降序排列。結果發現,農類院校大學生最為關注的是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占了22.87%;其次是自我意識(17.22%),接下來依次是情感問題(11.07%)、情緒調控(10.58%)、環境適應(10.09%)、職業生涯規劃(9.10%)、學習問題(8.87%)、自卑心理(4.93%)、壓力應對(4.42%)等方面。
(1)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在這方面學生提出自己性格內向不知該如何和別人交流、該如何和老師同學交往、該如何和父母溝通,不知該如何處理宿舍同學的關系等。“90后”所處的時代通訊發達,學生人手一部手機,喜歡網絡,熱愛QQ,在網絡中如魚得水,能言善辯。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缺乏處理人際問題的技巧。農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既和其他高校大學生有一致的地方,又具有農類高職院校學生的特色,農類高職院校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在社交和視野上可能不及城市學生,來到高校后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成為困惑之首,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宿舍矛盾已經成為發生頻率很高的問題,從中佐證了人際交往已經成為影響農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
(2)自我意識。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正處于青年晚期和成年初期,這個時期對自我的關心日益強烈,促進了對“本來”的“我”追求意識。根據埃里克森的成長理論,這個時期是“親密對孤獨”自我同一性確立的時期。“90后”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在父母和家人的呵護下長大,個性鮮明、獨立自主,在解放了學業的壓力之后,更多的開始探索自我,關注自己。在這個時間段關注學生的自我意識,是學生健康的發展,滿意走上社會的重要階段。
(3)其他問題。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其情感、性格、人生的價值觀處于矛盾形成期,所以,情感問題和情緒調控也是大學生需要解決的心理問題、社會的發展,學生就業競爭壓力的增大,在學歷上和本科生存在差距等,使“職業生涯規劃”也成為大學生十分關心的問題。從大學生關注的心理問題排序來看,農類高職院校大學生需解決的心理問題和其他高校研究的結果一致,但在亟須解決心理問題的排序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通過調查可知,我院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只有少數學生接觸過心理健康知識,很多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解。在新生開展入學教育時,加強心理宣傳教育,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可以更好的自助和他助。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經過心理健康入學教育后,當自己或身邊同學有心理問題時,除了自助或自己幫助同學外,已有55%的學生意識到向心理老師尋求幫助,這說明通過新生開展心理入學教育對大學提高心理健康意識有一定的幫助。
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新的綜合性的學科,是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和影響的學科。應以學生的興趣和心理需要為切入點,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為落腳點,盡量貼近學生實際,體現科學性、適應性和趣味性。多用案例式、研討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把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為目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使這項工作向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需要建立一支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在學生工作中既要有熱情愛心,又要有足夠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良好的專業技能,這樣才能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進行,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四級網絡渠道,從高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各系心理工作站、各班級的心理委員到各個宿舍舍長,隨時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發現問題及時上報,爭取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實到位。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時代鮮明的特征,研究“90后”高職生的心理特點,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健全自己的教育模式,幫助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1]程科.健全人格取向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2009.
[2]李寧.“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