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堯
(四川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在體育學科教學中,我們普遍發現:學生從小學至中學,大部分又經歷了3到4年高等教育,每周至少兩節體育課。但真正掌握運動技能、體育鍛煉方法,會運用運動技能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很少。正如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在《教育目的》一書中所說,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知識的方式導致了“惰性知識”的產生。學生在學校中所學習的知識僅僅是為了考試做準備,而不能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學生經過多年的體育教育,但為什么仍掌握不到有效的體育鍛煉方法、運用不到運動技能、合理的技戰術呢?這正是筆者在此文中力圖解決的問題。
所謂惰性知識,是指人們獲得某種知識并貯存于頭腦中后,處于一種不活動的穩定狀態,它很難被提取出來加以應用。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交互作用,構成了體育技能的學習。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運動技能的學習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體育的本質決定了體育教學中惰性知識的形成具有特殊性。例如,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在進行鍛煉前不熱身以及不知如何有效熱身;在籃球運動中不知球往哪里傳、不知如何跑位,更談不上技戰術的運用,等等現象。
筆者通過查閱CNKI系列數據庫和維普系列數據庫發現,關于惰性知識在其他學科的研究居多,如孟蘇蕓老師在《中學化學惰性知識的產生與防治策略》一文中,針對化學學科教學中出現的學生死記硬背、學習興趣下降現象思考,分析惰性知識產生過程,依此進而探討防治惰性知識產生的策略。筆者認為,此文雖在惰性知識產生過程中做了分析,但只是從宏觀層面進行了描述,未能充分揭示出惰性知識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此前,已有學者對惰性知識的特征與克服做過研究,具有代表的是劉會超等人《惰性知識的特性與克服》。此文介紹了惰性知識的概念,分析了其存在的普遍性、孤立性、等值性及可轉化性等特性,指出了教學中教、學及環境等因素對惰性知識形成的影響,并提出了克服惰性知識的建議。劉會超等人從影響教學過程的三個主導要素分析惰性知識形成原因,筆者認為具有其合理性。
綜上所述,此前對于惰性知識的研究多集中于普遍文化學科,對體育學科教學中惰性知識的研究微之甚微,加之體育學科教學同其他學科有其特殊性,體育惰性知識的產生也必有其特殊性。本文在歸納、分析、借鑒前人研究基礎上,從知識認知角度分析體育惰性知識形成機理,力窮找到當前學生掌握不到體育鍛煉方法、身體鍛煉中運用不到運動技能等現象的深層次原因。
同其他學科知識一樣,體育知識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體育課里是身體運動以及與之直接發生作用的事物)的本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認識,都是人類認知活動的結果。但體育知識與體育認知有其自身的特點。體育知識是一種操作性的知識,體育知識的核心和主體、即對于人體運動方式及其規律的認識,不僅僅是而且首先不是以理論形態存在,而是與人體的直接參與即操作活動相聯系。換言之,只有通過身體的直接參與和體驗,才能認識、掌握并體現體育知識,語言或書面的闡釋都不能代替身體的這種操作性體現。
體育知識的性質決定了體育認知的特征,我們可以把體育認知定義為主要通過身體對人體運動及其規律的一種特殊認知過程。在這里,“身體”既是認知活動的主要手段,也是認知的對象。當然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也就是說,在體育學習過程中,認知的主體和客體(對象)是統一的,這是體育認知與其他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等的根本區別。即運動性認知是體育學習主要的認知形式,而運動性認知則是認知主體借助身體與外界發生直接的運動性關系時的認知形式。
體育認知結構是學生將獲得的運動知識按自己理解的深度、廣度,結合自己的感覺、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特點而形成的具有內部規律的整體結構。簡單的講,體育認知結構就是學生頭腦里獲得的體育知識結構,它是體育知識的邏輯機構與學生心理機構相互作用的產物,其內容包括體育知識和這些體育知識在頭腦里的組織方式與特征。
體育認知結構受多種心理因素的影響,由于先天和后天各種因素的作用,學生的體育認知水平和體育認知方式往往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因而其體育認知結構會相應表現出自身的個性特征;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能力、體育素養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必然導致體育認知結構有著不同的水平,既有直觀水平上的認知結構、也有抽象化、形式化的認知機構,即體育認知結構具有層次性;當學生形成了一定的體育認識結構后,一旦出現新的體育信息,便立刻會自覺地用相應的體育認知結構對面臨的信息進行科學加工處理,表現出體育認知結構的能動性;學生的體育認知結構是在體育認知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隨著認知活動的不斷開展,學生的認知水平將得到提高,其體育認知結構將不斷被分化和重組,并達到精確而完善的程度,這是一個不斷進入平衡狀態、打破平衡狀態、再形成平衡狀態的動態過程,而這個連續發展的動態平衡狀態就是整個認知發展的過程,即體育認識機構具有動態性。
體育知識較其他學科尤其自身的特殊性,運動性認知是體育知識認知的主要形式。而在日常的體育學科教學中,因教師的表象傳授、學生的片面理解、情景的虛無設置等多種因素影響,學生在對新的體育知識構建中,盡管他們在概念或形象方面對該動作做到已“知”,但這種“知”的把握與理解和能示范該動作的教師所把握與理解的概念、形象性認知是不同的。學生沒有形成必要的身體(運動)性認知,或者說身體還不能表達出所期望形成的認知結果(即動作),即自身知識體系相互關聯的網狀結點出出現了脫節,沒有構建成新的知識網狀結構。這些脫節的知識點或知識面就形成了體育惰性知識。
雖然體育惰性知識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存在,但深入了解體育惰性知識的形成機理,從而揭示出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所學體育知識、運動技能不能形成系統化的深層次原因,消除我們對體育惰性知識的恐懼與困惑。為學生體育知識體系形成、體育學科教學優化以及終身體育自我實施,提供理論的借鑒與思考。
[1]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施良方.學生認知與優化教學[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3.
[3]曲宗湖.學習體育教學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孟蘇蕓.中學化學惰性知識的產生及防止策略[J].新課程,2013.
[5]劉會超,楊峰英.惰性知識的特性及克服[J].天中學刊,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