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霞
(菏澤市巨野縣龍固鎮第一中學)
初中的歷史課不同于初中的其他教學課堂,其課程內容涉及廣泛,體系復雜,包含歷史經濟、政治、人文生活與哲學,等等。而這些知識相對于其他學科顯得有些抽象,原有的教學模式無法使學生快速理解課堂內容。而一種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必然有其嚴謹的邏輯性及原則。初中歷史探究式教學正是如此。
1.科學性。科學性原則是初中歷史探究式教學模式所堅持的首要原則。該教學方式以科學的角度統觀全局,以科學的準確的數據,嚴謹的邏輯培養學生以科學正確的角度對分體進行思考分析,在歷史課堂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把握正確的方向。
2.民主性。民主性原則保證了課堂秩序的有序性。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于一些歷史問題會產生自己的見解。在交流與談論過程中實行民主性原則,一改原有教學模式中教師說的算的現象,讓學生們崇尚正確的歷史、科學的歷史,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發現問題的精神。
3.公平性。公平性原則是針對教師與學生共同制定的原則。新教學模式的實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加科學有效的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額皮癢學生各方面的優秀習慣。因此,每一位學生都有權利得到發展。公平性原則保證了每一個學生不掉隊,同時規范了教師的行為,保證了學生的健康發展。
初中歷史探究式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必然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下對教師的要求,需要教師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變,更好地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原有的教學模式下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這些弊端導致了學生無法有效的進行自主學習,導致了學生厭學情況的發生。為了更好地推進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行,對教師提出以下要求:
1.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堂上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可以說課堂僅僅是教師的舞臺。老師在前面授課,學生負責理解記憶知識,抄寫老師的板書,學生在課堂上所占的比重小。這種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提高學生們在課堂上所占的比重,把學生從課桌上班上講臺,把課堂交給學生。在歷史課堂上老師把知識講授到位之后便可以退出講臺,讓學生們上臺對已自己不懂的問題進行交流。學生以自己的視角闡述對一些歷史問題的看法更利于其他同學對知識的理解記憶。老師在學生在講臺上發表意見的時候注意學生們的觀點看法,理解學生所想,并對學生的看法觀點進行點撥,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歷史問題。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注意由淺入深,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從而在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因材施教。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性格各不相同,因此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不能實行簡單的“一把抓”的方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老師對每一位學生做深入的了解,在了解每一位學生的長處與不足之后,制定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學計劃,保證每一位學生在老師的教育和管理下充分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管理。
1.發現問題建立研究課題。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老師需要留下相應的懸念供學生發現。在學生發現問題后,老師可以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講課上不同或有疑問的課題建立研究項目,在成立小組后選出組長分配小組內部各項人員分工。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課題的提出,需要具有相應的代表性、獨創性,不能過于簡單,流于形式。
2.圍繞課題展開實踐調查。在建立符合要求的課題之后,小組成員在明確的分工之下收集數據,查閱資料,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對社會現象、和會問題的研究中不僅要結合書籍,還要到社會上進行實踐調查,走訪。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助學習能力自然會逐漸的培養起來,與此同時還能相應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
3.學生交流討論。在對課題進行探究之后,小組得出與課題的相關結論,這時需要老師組織各小組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與討論。由于各個小組研究的課題大都不相同,交流的過程,也是學生們互相學習的過程。在交流之后,各個小組對這次課題的研究進行總結。在交流與總結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
4.教師負責點評。在探究過程結束后,老師要對各個小組進行點評,找出每個小組的不足,表揚他們的優點,積極鼓勵引導。增加學生們的自信心,圍繞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讓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歷史思想觀念。
實行初中探究式教學,更加符合當前新課改制度的要求。改變了又有陳舊過時的課堂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成長,為學生健康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在很大意義上推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盡量去引導學生多發現問題,并鼓勵學生自主分析問題,教師可以適當提示,確保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探索。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留出一部分時間給學生進行自主思考,總結自己在本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同時了解自己的不足,變主動為被動,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對歷史良好的興趣,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地思考。因此,在課堂上老師要特別注意設置相應的歷史情境,來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有一個輕松愉悅的心情進行學習,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總之,創設歷史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生自信心的良好途徑之一,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初中學生良莠不齊,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予以尊重,保證每個同學都能對知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在課堂上,老師不能夠以偏概全,要把關注度放寬,尤其是一些學困生,應給予足夠多的鼓勵和引導,讓學生通過自我評價來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舉手發言,爭取讓每位同學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通過提問去檢查學生的學習成果,無論回答正確與否,都應提出相應的表揚或鼓勵,讓學生感受課堂上的成功與失敗。通過積極的評價來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完善,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提升學生在初中歷史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在課堂上的不斷總結創新,不斷改進,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持續提升。
[1]沐春美.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2013,(10).
[2]連家平.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