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資學院 趙利娟 王曉霞
零售業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零售業態的競爭。零售業態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市場參與各方的互動作用。消費需求是零售市場的主要驅動力量,零售業態的多元化并存與發展是零售商為滿足最終消費者需求的外在表現形式,零售業態的變革與調整是圍繞“以消費者為本”經營理念下不斷創新的結果。本文從歷史變遷和消費需求角度闡述了中國零售業態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對消費需求與零售業態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了分析,為我國零售業態優化調整以及零售業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參考。
零售業態是指現代零售廠商有組織地開展采購和營銷活動行程的經營形態。它區別于傳統業種店的“賣什么”,強調的是“進什么”和“怎么賣”,圍繞消費需求進行采購和營銷是核心活動。零售的主要業態包括超市、百貨店、便利店、倉儲店、購物中心和新型業態等,其中新型業態包括專業店、專營店及折扣店等。國際上的零售業態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始于19世紀60年代的百貨商店時代,20世紀30年代的超級市場時代,20世紀70年代的購物中心時代及現在的網絡購物時代。
在我國零售業對外開放之前,我國只存在著傳統的百貨商店的單一業態。由于當時中國經濟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還比較淡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處于較低水平。因此,百貨店這種擁有貨品種類齊全、布局合理且明碼標價的特點的零售業態就足以滿足消費需求。與國際上的零售業態的發展歷程相比較,我國的零售業態的發展并沒有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在我國對零售業進行對外開放后,大批的外資零售企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外資零售企業的進入在給我國零售業態的發展帶來一定程度沖擊的同時,亦為其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種新型零售業態在我國零售領域遍地開花。零售業態呈現多樣化。
當前我國零售業態的發展大致呈現出多業態并存和業態邊界模糊的復雜格局,各業態所占市場比重和發展速度、發展前景不同,多業態經營同時突出主業的趨勢。根據目前我國零售業態的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及相關學者的研究??梢缘贸?,目前我國零售業態的發展趨勢為:專業店和大型超市發展迅猛,百貨店開始退居二線;超市、專賣店和專業店的門店數迅速擴張。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統計,從2007年至2009年這三年的時間里,專業店、大型超市、倉儲會員店、折扣店等的年末營業面積呈現出擴大趨勢,其中以大型超市和專業店最為突出,專業店從4565.4萬平方千米發展至6075.3萬平方米,而大型超市則由1124.5萬平方米增至1844.8萬平方米,增幅比較大。從2009年限額以上零售業態的經營情況來看,專業店的門店總數最多,達到了80724個,占限額以上零售業態門店總數的40.34%,其次是超級市場和專賣店,其門店總數分別為33224個和24075個,占比達16.21%與11.74%。而其他的各種業態的門店數也呈相應的變化,只是沒有那么突出。我國的零售企業已經形成以大中型百貨商店為主導,以專業店、超級市場為主題,便利店、專賣店等多種零售業態并存的零售業態模式。
消費需求是促進零售業態發展的根源,即零售業態的發展是消費需求直接拉動的結果。新的消費需求的出現就要求新型的零售業態來與之匹配。近幾年,我國專業店和專賣店的發展如此迅猛并在零售業態中位居一線地位,正是迎合我國消費者個性化、品牌化和時尚化的消費需求的結果。
零售業態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新的消費需求,引導居民的消費走向。如人們買日常生活用品都會去超市或是雜貨店,買家居就會去家居建材店、買服裝鞋子就會去專賣店等等。即零售業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消費需求的發展。購物中心的出現也誘發了消費者的一體化購物。
消費需求演變過程與零售業態的發展過程關系密切,兩者相互影響,消費需求的改變造成了零售業態的改變,隨著消費需求所處階段不同,零售形式也隨之改變,而零售形式的發展也引導著消費需求的演變,但只有真正滿足了消費需求的零售形式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雖然,影響零售業態發展的因素很多,但是消費需求才是影響零售發展的中心因素,消費結構的變化會影響到零售業態的發展,同時零售業態的發展也會激發新的消費需求,雙方具有相互影響的關系。消費需求的變動會影響并推動零售業態的發展,但與此同時,零售業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激發并且引導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行為,兩者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而不只是局限于反方面的作用。
(1)把握消費需求的動向。以消費者為本意味著要尊重顧客需求的變化,通過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不斷調整發展策略。零售企業可以在各個細分市場收集銷量變動信息,敏銳地感知市場的波動,通過大規模市場覆蓋提高對這種細微變化的洞察力。
(2)實現多元化發展。零售企業實現多樣化發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途徑:第一種是從單一業態向多業態發展,最后形成多品牌與多業態相結合的經營格局。第二種是從單一的自建店鋪發展為聯合兼并,因為市場基本飽和以后,自建店鋪越來越沒有空間,所以要通過品牌整合實現規模擴張。第三是從單一的商品經營轉變為供應鏈組織,零售企業逐漸向上游生產制造環節滲透,如建立生產基地、定牌經營,訂單式采購等。第四是從單一的以進場費為主導的盈利模式轉變為以商品經營為核心,包括商業服務、商業地產、特許加盟等多種盈利模式。
(3)提升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加強人才的培養;重視信息技術的建設和運用;加強戰略規劃工作,重點做好客戶需求管理工作;借助網絡加強與供應商和消費者的信息溝通。上述四點最終落實到店鋪的執行力與服務能力,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培育一批訓練有素并具有職業榮譽感的優秀員工。用溝通了解和引導消費者的思維,用遠見占領市場空間和管理市場風險,用員工保證提升執行力,用信息技術提高執行效率,四者合一才能創造出零售業的核心競爭力。
零售業是消費市場中重要的活動主體,是溝通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鍵環節,零售企業的壟斷勢力可能會侵害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的利益和權益。由于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作為市場的監督者、市場競爭秩序維護者的政府,應在把握市場活動中各個主體的角色作用的基礎上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導市場開展有序和公平的競爭,糾正損害人民利益的傾向和市場不健康發展的趨向。具體如下:始終加強零售市場宏觀信息的收集和發布;充分重視零售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重點加強零售業人才的培養教育工作;特別防范零售市場的壟斷行為;糾正中國零售業脫離實業發展的傾向,特別是“泛地產化”的現象。
總之,為了滿足消費需求,提高社會福利,繁榮市場及促進生產和就業,必須建設健康的零售市場。對于建設和維護零售市場的優良環境,政府相關部門的角色作用體現在站在全局利益的高度處理市場各個主體之間的關系。對于生產者,重點是規范生產,制定產品質量標準等手段管理;對于零售企業,重點是規范其市場行為;對于消費者,主要是保障其權益,通過宣傳和教育引導人們理性消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0[G].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王波勇.試論中國零售業發展的現狀及戰略[J].市場周刊,2011.
[3]王婉芳.零售業態與消費需求之間的適應性發展探索[J].生產力研究,2010.
[4]呂一林.影響中國零售業態變遷的因素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0.
[5]王磊.推動我國零售業態發展多樣化的主要因素[J].商業現代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