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陳露露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同樣凸顯,無論是知識的創新,還是高科技成果的應用,人力資源都超越物質資源成為價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如何建立科學、高效、系統、規范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源的整體效能,己經成為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目前,我國高校面臨著擴大招生數量與保證教育質量的雙重壓力,同時還面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所帶來的對資源的激烈競爭,大力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效益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通過制定與實施人力資源管理戰略來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種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與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已經成為我國高校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的有效途徑。
我國高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激烈競爭,人力資源作為高校最核心、最寶貴的資源,其功能同樣凸顯,地位不斷提升。
在變革的事實層面需要人力資源部門對變革的每個階段進行分解,明確各個階段的目標、達到結果的預測以及實施步驟。而高校變革就像對自己的文化和競爭優勢的一次脫胎換骨的手術,變革后的新方式可能與傳統方式的慣性相沖突。
要想成為優秀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就一定要站在戰略的高度看待高校的一切問題,推動高校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導向,以物質待遇吸引人,以創造機會培養人,以激勵機制用好人,以事業發展留住人。從戰略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把人力資源建設成高校的核心競爭能力,保障高校的高速穩健發展。
要切實加強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健全機制是關鍵。而要建立完善科學的管理機制,又必須以觀念的轉變為先導,體制的創新為前提,環境的優化為條件,管理者自身素質的提高為保障。
在高校,以人為本的內涵就是要以“人”作為高校發展的根本出發點,以人為基礎,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來組織和實施高校的一切活動。
樹立“學術中心”理念,就是要改變教學、科研行政化的傾向,凸顯“學術中心”的地位?!皩W術中心”是指在高校要以教學、科研為中心活動,其他一切活動均圍繞其運轉并為其服務。其基本內涵是尊重學術權力,服務教學活動,保障學術自由,給予教學和學術自由發展的適宜空間。
柔性管理主要適用于高層次、高知識水平的員工管理。特別是員工的低層次需求基本得到滿足,高層次需求成為優勢動機,工作標準不易量化且對創造革新要求較高時,員工往往歡迎柔性管理,以便獲得更多自治責任和發揮個人創造性的機會。
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改革中,完善機制處于核心地位。
(1)完善用人機制
高校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出人才的機制。“引人”與“引智”相結合,實現人力資源共享。對一所高校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它擁有多少人力資源,擁有多少碩士、博士,而是強調利用了多少人力資源。高校要具備整合各種人力資源為自己所用的能力。
(2)完善評價機制
定量評價是指采用指標定量計算的方法,用一定的數學模型或數學方法對評價對象用數字描述,做出定量的評價結論。定性評價是指對不便量化的評價對象,采用定性的方法,使“事得其人”,“人盡其才”。
(3)完善激勵機制
激勵是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精髓。激勵的基本原則主要有:物質利益與精神鼓勵相結合的原則、適度性原則、時效性原則、公平性原則等。健全高校激勵機制,要綜合運用以下多種激勵手段:一是物質激勵;二是情感激勵;三是目標激勵;四是參與激勵。
優秀的人文環境不僅可以吸引人才,還可以激勵人才、創造人才,為高校教師提供精神支柱和工作平臺。因此,高校在打造優美、潔凈的校園“硬環境”的同時,一定要注重構建和諧、健康、寬松的人文環境,努力把學校建設成創業者的樂園。
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是一種直接以人為對象的工作。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動性、復雜性、可變性決定了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極其復雜的學問。這同時也決定了其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高校是高級專門人才的聚集地,要成為合格的高校人力資源管理者,就更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管理能力和適應高校特點的特殊素質:過硬的政治素質,扎實的業務素質,全面的能力素質。
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是關系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關系我國國民整體素質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高校人力資源管理轉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眾多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不懈努力去共同探索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