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 朱怡然
近年來,中國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世界上排名前列的進出口貿易大國。隨著我國世界貿易地位的逐步提升,有更多與中國相關的自由貿易區孕育而生。與此同時,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攀升,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從以往國際上主要貨幣的國際化經驗來看,本幣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是貨幣區域化、國際化的主要推動力和基本保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作為中國與其他經濟體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對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壯大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作為我國最早建立、進展最快、效果最實的自貿區,其開創的巨大貿易創造效益和潛力使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流通便利。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內探究人民幣區域化的貿易基礎,可以進一步確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策略的采取對人民幣區域化的影響,借助對外貿易推動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
人民幣區域化在貿易總量上既要求中國自身必須具有能夠支撐人民幣“走出去”的貿易基礎,又要求中國與周圍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應該具備應有的條件。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對外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將超越美國位列全球第一,貿易以及服務出口的世界份額不斷增加,這些都為人民幣進入特別提款權(SDR)、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以及區域化做了充分的準備。自從中國和東盟地區在2002年簽署協議后,雙邊的貿易規模大幅增加,雖然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有小幅度下降,但是很快便得到了調整,保持高增長。中國連續四年是東盟的最大貿易伙伴國,2012年中國與東盟進出口貿易額達4000.93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到東盟的就有2042.72億美元,從東盟進口1957.21億美元,中國順差83.51億美元。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聯系緊密度越高,則貿易依存度就越高,就越有利于為人民幣的輸出和跨境流動奠定堅實的貿易基礎。中國是東盟國家的主要進口來源國,東盟國家對中國的進口依賴程度高于出口依賴程度,有利于擴大人民幣在雙邊貿易結算中的使用,為人民幣區域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作為主要的新興經濟體之一,雙邊貿易聯系的加強對雙方的發展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中國對發達國家的外貿依存。
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絕大多數商品種類上開展了貿易,特別是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及越南六國的貿易產品種類十分豐富,雙邊貿易進行中的商品種類在我國所有參與貿易的商品種類中占比達到70%以上,覆蓋面十分廣泛,映射出中國與東盟國家生產分工體系的不斷加深和貿易聯系的日益加強,這使自由貿易區內的成員國對貨幣匯率的穩定性要求更高。
通過對比中國現階段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域貿易份額與當前的國際貨幣發行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所占份額可知,中國的區域貿易份額已經完全達到貨幣區域化所要求的對外貿易規模程度。中國與東盟間較高的貿易結合度和較高的產品多樣性反映了中國與東盟地區的聯系日益緊密,這為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提供微觀實現機制,為人民幣區域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2013年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增至3.82萬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一。數額龐大的外匯儲備使中國有能力應對人民幣區域化所面臨的各種沖擊與風險,外匯儲備能很好地遏制境外投機者的投機行為。中國對外貿易余額長期以來保持“對歐美等發達國家順差,對亞洲新興經濟體逆差”的局面,這樣的對外貿易地區結構使中國在東盟相關地區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市場提供者”的角色,為我國人民幣在境外的流動使用提供了有效途徑。在中國與東盟貿易產品結構方面,我國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制造業的貿易競爭力不夠明顯,為人民幣在雙邊貿易中的計價和結算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從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與貿易環境來看,我國要想進一步實現人民幣區域化則必須拋棄以往的片面追求貿易順差的傳統觀念。對歐美等發達國家保持貿易順差的同時,對東盟等新興經濟體保持適當的貿易逆差對人民幣區域化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應努力結合我國現有的自由貿易區戰略的空間布局,為發展我國與東盟地區各國互利互惠的多邊貿易關系創造更好的條件,只有這樣,我國才能穩步推動人民幣在自由貿易區的流通使用。
東盟是我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并且與我國國際貿易順差的總體形勢所不同的是,我國與東盟的國際貿易長期以來保持逆差,這有利于推動人民幣在東盟地區的流通。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發展中國家與地區建立的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雙邊貿易產品結構不斷優化,貿易的產品種類也越來越多樣化,從初級產品、輕紡產品為主轉向目前以工業制成品為主。但我國和東盟國家的產業結構狀況和發展水平具有高度相似性,特別是在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我國對東盟的貿易結構仍然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優勢,需要進一步優化貿易結構,加強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競爭力。因而我國在對主導產業進行重點保護,繼續發展和保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優勢的同時,更需要合理運用產業政策,加強同東盟國家的合作、研究與開發,積極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升中國的產業層次和發展水平。
一方面,我國應加快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的立法,鼓勵和保護人民幣對外投資。另一方面,我國還可以采取更多的優惠措施鼓勵人民幣跨境投資,尤其是對東盟等周邊國家的投資,這樣不僅能提升雙邊的貿易和經濟關聯度,還能促進人民幣在境外的流通。在此基礎上加強與亞洲國家的金融合作,與更多國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使人民幣既服從國內的經濟政策和利益,又能在區域內形成影響力,承擔一定的國際義務,使區域內國家享受到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帶來的利益,從而促進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此外,我國需要健全境外人民幣現鈔回流機制,強化人民幣區域化的基礎。最后,我國政府相關部門還需要加強對人民幣出入境的監測、預警和調節機制,實施有效監控,并對人民幣流出入情況進行分析,以便對出現異常變化的情況做出及時的、相應的政策調整,避免國際投機力量的惡意沖擊。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對人民幣在東盟地區的流通和區域化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更加關注其從事的貿易活動中幣種的選擇問題,努力減少持幣的機會成本、保持貨幣價值并且規避風險。基于良幣驅逐劣幣的理論,在自貿區內預期會增值的貨幣將會逐步取代預期會貶值的貨幣,流通便利并且匯率長期穩定的貨幣會嶄露頭角。為了降低人民幣升值給我國帶來的壓力以及用美元結算的匯率風險,人民幣現在已成為自貿區內貿易結算的更優選擇,這不僅促進了人民幣在自由貿易區內的發展,也推動了人民幣得區域化、國際化進程。如果我國能繼續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自由貿易區建設,比如在中亞和東北亞地區復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經驗,將有助于人民幣在另一區域加快區域化進程。
[1]莫鋒,黃燦,主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政策導讀[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2]范祚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幣合作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
[3]杜群陽,宋玉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FDI效應[J].國際貿易問題,2004(3).
[4]Chirathivat S.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background,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2,Vol,13.
[5]Giorgio Fagiolo.The international-trade network:gravity equations and topological properties[J].Journal of Economic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ion,2010,Vo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