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學計算機系 祁俊 王曉英 張玉安 黃建強
隨著全球信息時代的來臨,各個國家都在大力發展信息產業。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作為信息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已經成為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并且在全世界范圍內正迅速發展。我國也全面部署信息產業中各個行業的相關政策、大力推進信息產業的發展。各個省市也都相繼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法規和產業發展的優惠條件。在這一場信息產業的風暴中,地處我國偏遠落后地區的青海省如何順應時代的潮流,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以及如何擴展產業規模、提高產業效益是青海省面臨的重要課題。
就未來全球信息化發展趨勢而言,信息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信息產業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我國信息產業雖然近年來發展迅猛,但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信息產業總值遠低于發達國家。產業發展中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科技水平相對落后、信息法規不健全、產業相關政策不完善等諸多問題。
在《國務院關于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00]18號)等一系列產業政策的推動下,我國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十一五”期間,我國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居各個行業之首。年均增速達28.3%,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集聚日益明顯,國際化水平持續提高,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1]。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整體發展情況來看,中東部發達省份產業發展優于西部地區。我國西部地區信息產業群主要以“西安”為中心和“成都、重慶”為中心來帶動周邊地區的產業發展[2]。
評定一個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的高低及是否進入了信息時代,從宏觀層面上看,主要是通過信息部門所創造的財富和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信息勞動者占全社會就業人口的比例來顯現的[3]。“十一五”以來,青海省信息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企業數量已達百戶,上規模企業10多戶。2012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實現增加值205981萬元,勞動者報酬50836萬元、生產稅凈額12415萬元、實現營業盈余99231萬元。截至2012年底,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戶數達到1464個,從業人員10174人,已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9619萬元,總產出414288萬元。全省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業和軟件業企業從業人員從2006年至2012年,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06.1%。其中計算機服務業為112.7%,軟件業為107.1%[4]。根據統計數據預測,“十二五”期間,青海省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發展勢頭良好。
目前,青海省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主要存在的問題:
(1)信息服務業總體規模偏小,技術層次不高。近年來,青海省信息產業雖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長速度,但企業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較差。產業在研發投入、管理水平、產品精細化水平等方面與國內大公司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2)產品結構較單一,產業鏈延伸度不足。目前,青海省的信息產業研發、服務的企業數量少、底子薄、起步晚、能力弱,尤其缺乏能實現硬件、軟件、網絡、平臺、應用和業務流程綜合集成的信息技術企業。
(3)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青海省的信息化建設雖然有了一定基礎,信息化應用水平仍然偏低,與發達地區還有較大差距。而且,軟件開發和應用比較滯后,制約了信息化建設的開展和深入。青海省未設立信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信息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4)人才結構矛盾突出,技術創新體制有待完善。產業技術帶頭人、創新型管理人才、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短缺,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專業復合型人才。人員流動過于頻繁,培養人才成本過高,人員學歷偏低。支持研發的風險投資機制不健全,企業研發投入滯后。
(5)發展環境尚不完善。組織機構不合理,行業管理不到位,推進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還不健全;綜合性服務平臺建設、電子商務安全認證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滯后,缺少更深層次的社會化服務;協會和團體組織的作用不明顯,缺少為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優質、高效的社會服務機構。
雖然青海省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發展較晚,起點較低,目前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在西部乃至全國仍處于落后水平,但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在青海省發展速度迅速,發展空間巨大。隨著我國進行信息化進程的步伐加快,青海省的信息化發展水平必將會伴隨著青海省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而迅速提高。同時,信息化的發展也將極大地促進青海省的經濟與社會的迅速發展,使青海在實現現代化的同時進入信息化時代。
縱觀2012年軟件業運行情況,我國軟件產業處于平穩運行態勢,軟件業務收入增速始終保持在25%~27%的穩定區間。根據2012年軟件業運行情況來看,軟件產業步入穩定增長階段,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占比超半數,成為引領產業增長的重要力量;西部地區發展較快,2012年前三季度,西部地區完成軟件業務收入1761億元,同比增長28.5%,增速比全國高2.7個百分點[2]。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國家將重點放在西部的發展上,對信息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西部在全國范圍內處于發展較落后的局面,而青海省在西部又相對比較落后,所以不能盲目發展,需要根據其他各省發展的經驗和以往發展的經驗,準確地研究、制定合理的發展計劃,從而促進信息產業的良性發展。近年來,青海省大力培育和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根據2012年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2012年分行業50萬元及以上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統計信息來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投資額達到1.85億元,比上年增長265.8%,增長率為整個行業之首。數據統計說明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發展迅速,在青海省有很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未來青海省對于計算機軟件和服務業的發展定位應聯系青海實際情況,結合青海省情,大力推廣計算機軟件和服務業的應用平臺;大力發展計算機軟件和服務業的企業規模;大力培養計算機軟件和服務業的優秀人才。
(1)突出青海省的特色資源優勢,優先發展新型產業。當前青海省的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體系不完備,配套能力欠缺。這既是發展工業經濟的難點,又是發展新型工業的優勢,可以借此機會進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發展,在引進工業項目時注重對兩化融合指標的考核和環境影響評估,優先發展新興產業[5]。推動兩化融合示范企業和項目建設,助力中小微型企業信息化建設,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培育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等兩化融合的重點領域。根據《關于加快推進全省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提升對兩化融合重要性的認識,加快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步扭轉青海省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不相協調的局面。進一步大力發展青年創業園、海東科技園等信息產業聚集區蓬勃發展,加快建設工業園區公共信息平臺,實現工業園區管理網絡化、企業信息管理集成化,推動工業企業信息化發展。
(2)進一步推動計算機軟件和服務業在資源開發、旅游、文化等產業領域的廣泛應用。結合青海省旅游產業提高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把青海省地域特色文化作為網絡文化的重要資源,推進網絡媒體資源開發,推動青海優秀文化產品的數字化、網絡化,提高網絡文化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水平,努力培育和提供具有青海獨特地域風格、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網絡文化信息服務。扶持擁有優秀網絡文化內容的網站,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網絡文化產品,加強和改善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信息和服務。積極發展互聯網、數字內容服務等信息服務,開發體現青藏高原特色的數字內容與軟件產品。
(3)持續拓展信息服務領域,順應計算機軟件和網絡發展趨勢,以西寧作為重點發展區域,整合商貿、旅游、社區等資源,以電子商務、專業網站、網絡教育、網絡咨詢等為重點,構建區域性商貿、旅游、社區服務等信息平臺,打造青海省網絡信息服務活躍區。
(4)努力擴大軟件服務業的規模,推動整合平臺公司的發展。通過實時、高效、專業的本地化服務,積極引導軟件行業企業做好軟件的代理和運維服務,做好軟件外包管理咨詢。鼓勵和扶持如青海青年創業園等具有高科技含量、可持續發展并符合青海省產業發展要求的中小企業創業園區的建設,為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揮積極作用。
(5)大力推廣信息教育,重視計算機軟件與服務人才的培養。建立人才和科技成果獎勵制度,調動、激發科技人員的活力。健全人才引進機制,創造條件吸引和鼓勵高級人才、專家來青海創業工作。完善人才市場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培育一批現代化、專業化的復合型優秀信息人才。
依據目前信息產業發展情況,預計到2015年,青海省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加值達到100億元,其中電信業增加值30億元;以電子信息基礎材料產業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0億元;電信業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180億元,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就業人員達到2萬人以上。
未來十年,青海的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將進入一個更加迅速的大規模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青海省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把握機遇、選準方向,確立適應青海省情的發展道路,以趕超中、東部地區為發展方向。從國家的政策方針來看,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國家將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幫助西部地區加快發展。這也是青海省加快經濟發展及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性機遇。
[1]中國信息產業年鑒編委會.2012中國信息產業年鑒[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2]胡平,等.西部信息相關產業發展研究[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3]邢志強,趙秀恒.信息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量化分析[J].運籌與管理,2002(04).
[4]青海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青海調查總隊.2013青海省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5]梁春陽,吳志烈,等.“四化”互動跨越發展——寧夏信息化與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互動發展研究[M].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