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梅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起源于德國,是一種完整而獨立的國際性教育體系。整個華德福教育運動的中心思想植根于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自創的人智學。華德福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斯坦納說:“我們所努力的最崇高理想是培養開發出給自己生命目標及方向的自由人之能力。”
教育理念是一所學校、一種教育模式的靈魂所在。好的教育理念能夠指導教育實踐順利進行。斯坦納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是幫助孩子的身體、心靈和自我的全面和諧發展的一門藝術,他提倡讓幼兒快樂成長,認為這是幼兒在進入小學前唯一的任務。華德福教育不提倡對幼兒進行正式的教育,如果非要進行“教育”的話,必須注重對孩子社會常識的教育,如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讓孩子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手工制作;培養孩子的情商等。
華德福幼兒園中孩子的生活和活動都以節奏性、規律性和重復性為原則。斯坦納認為:“規律是健康之柱”,人類、大自然都在規律中演進,配合大自然的規律是促使幼兒生理與心理健康成長的要件。生活和活動的節奏就像呼吸一樣重要,重復和秩序能給孩子帶來穩定感和安全感,培養兒童的意志力,是健康身體發展的基礎。同時早期的順序規律生活經驗可以為幼兒未來的邏輯思考奠定良好基礎。
幼兒具有很強的想象能力及模仿能力,這階段的孩子具有夢幻特質,具有很強的能力去編織“想象”的世界,一根樹枝可能就是他們的一支槍或一艘船。因此,必須給孩子一個開放的想象空間,這種想象力可以幫助小朋友來理解事情。幼兒是透過“模仿”來學習的,同時經由感官來認識世界,他們的感官對所有圍繞著他的聲音、顏色和形狀開放,因此,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典范”提供經驗和模仿是華德福幼兒園很強調的部分。
華德福教育重視人的智力、藝術和道德的平衡發展,尤其重視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具體來說,華德福幼兒教育注重健康的身體、敏感的情緒、社會活動能力、豐富的想象和智力的發展,幫助孩子尋找有意義的抱負和理想。教師的任務是喚醒每一個兒童的潛能,允許兒童自由地表現和發展個性,為了使其成年后不會迷失生活方向,引導兒童要追求真善美,其中感恩是幼兒期真善美的核心目標。
華德福教育非常重視教學內容的生命意義,反對將原本具有生命意義的事物脫離生命而孤立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教育應該促使幼兒在身體和心靈上與自然協調,所以,兒童所用的材料都應該是自然的。
華德福教育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和發展最快的非宗教性的教育運動,歷經幾十年始終保持自身特色,其教育思想對當前幼兒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示。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幼兒教育摻雜了太多成人的目標、意識和功利主義,甚至忽略了幼兒的成長發展的規律。幼兒背負了太多成人的期望,素質教育時間取代了幼兒游戲的時間。幼兒被迫每天忙于“為自己未來生活做準備”。社會太多膨脹的東西讓我們忽略了幼兒真正的需要——時間和空間。在這種強制、壓迫的教育體制下,幼兒抵御成人異化的能力逐漸喪失,以至于他們的創造力和生命力過早地消失,幼兒能夠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越來越小,能夠體現獨立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在華德福教育中老師遵循“萬物應有”的原則,從兒童本身出發,充分尊重兒童。讓孩子能夠在自己的世界中健康成長。華德福老師認為幼兒不僅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更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自己的世界中獲得自由,感受生活的樂趣。
華德福教育在培養目標上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基本一致,強調依照幼兒的本性對其施以教育,重視人的智力、藝術和道德的平衡發展。在滋養幼兒心靈的基礎上促進其全面發展,尤其重視培養幼兒博愛、感恩等心態,不僅要感謝父母、同伴、老師,還要感謝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它認為人類個體與自然界的礦物、植物和動物息息相通,所以,在教育中,將人與自然的和諧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教育內容、材料、組織和時間安排方面都突出強調自然性。可見,華德福教育更強調培養兒童的愛心和感恩之心,特別重視依照自然本性對兒童進行教育。
隨著社會越來越進步,幼兒已經從豐富多彩的大自中被排擠出來,他們被人造的物質產品所包圍,缺少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缺少親自體驗大自然的感受,不利于天性的發展。親近大自然被看作是華德福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華德福學校中沒有成品的塑料玩具,他們注重的是戶外的自然環境,室內玩具大部分是老師和家長用自然材料做的。因此,在現行的教育中我們必須增加自然的內容,強化自然的意識,在教學中多運用自然素材,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使孩子能夠通過自己感官體驗大自然的美。
一直以來,教師被稱為辛勤的園丁,被評價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事實上,大多數幼兒教師缺乏對幼兒的關愛與理解,忽略了傾聽幼兒的心聲、關注幼兒本身的需求。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我們必須吸納華德福教育中師幼互動的方式。華德福幼兒教師認為只有與幼兒建立精神層次的關系,才有機會真正了解幼兒,才能和幼兒進行心靈的溝通。因此,幼兒教師在處理幼兒問題時,要把它當做是自身專業發展的載體,把幼兒的成長和問題帶進自己本能的生活中,這樣,幼兒的成長過程也就成為了幫助幼兒教師實現內在成長和完善的過程。
[1]黃曉星.邁向個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學者解讀華德福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2]張元.幼兒教師專業化特征及實現途徑[J].學前教育研究,2003,(01).
[3]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劉長偉.順乎自然合乎人性——華德福教育中的人性和諧發展觀探析[J].宿州教育學院院報,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