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七三 陳海利
(南華大學)
高校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指導,引導大學生積極創業,不僅能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而且能培養大學生的實踐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高校基層院系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部門,擔負著人才培養的重大責任,服務大學生創業工作是高校基層院系人才培養目標中的應有之義。同時,高校基層院系具有許多服務大學生創業工作的優勢和資源。高校基層院系加強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創業理念,組織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是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和幫助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的必由之路。
2013年,我國大學畢業生699萬。2014年將突破700萬。而人口與人力資源嚴重供過于求,城鎮登記失業人口規模在逐年擴大,大學畢業生人數呈逐年遞增的趨勢,這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如果部分大學畢業生進行自主創業,不僅實現了自身的就業,而且還能給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有效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前進的原動力。大學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肩負著重大的歷史重任。所以,大學生是否具有創新精神,關乎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未來。高校基層院校對大學進行創業教育,組織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更能培養大學生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主要體現在將精神和物質、理想和現實統一起來,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民族大業統一起來。大學畢業生通過開展創業,能做自己最愿意做、最感興趣和自己認為最值得做的事情。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與職業、事業緊密結合起來,在社會大舞臺中大顯身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創造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這就是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
高校基層院系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單位,在學院-年級—班級—個體形成四級聯動,便于教育的組織和實施;同時基層院系擁有一支政治素質硬、業務素質高、創造能力強的專業教師隊伍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隊伍,這些老師與大學生天天接觸,對每個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情況以及家庭情況了如指掌,便于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和指導。
高校基層院系擁有自身的陣地優勢。高校基層院系開展對學生的專業教育,擁有自己的實驗室、實踐基地以及實習工廠等,為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創新創業能力提供了便利的場所。高校還承擔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工作,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這為服務大學生創業工作提供了平臺和載體。
目前,高校科研服務社會的能力在不斷加強,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機會越來越多,參與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也越來越頻繁。高校與地方開展“校—地合作”,高校與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以及高校建立的產學研基地等為大學生的創業提供了場地、技術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同時也推動了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用崇高的理想、科學的方法為大學生的創業之路提供正確的方向,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理想、創業意識和創業理想的教育,進一步堅定大學生的創業信念,培養大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獨立的個性人格、堅韌的個性意志、昂揚的斗志、高度的激情。另外,根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尤其是思政課中的教育資源,利用各種教育途徑,在理論教學和第二課堂活動中,采取典型示范、“三自”教育、同輩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和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理念。
首先,加強創業課程及學科建設。一方面,基層院系要單獨開設創業課程。在構建好創業教育的目標體系,并結合市場經濟的需求,開設如創業品質、素質、策略、知識、能力等相關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引導學生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傳授經營管理和相關綜合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業品質、為學生創業能力的提升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創業教育課程還可以與其它學科課程整合,將相關課程納入到公共基礎課程范疇中去。大學生創業不僅需要相關的創業知識、還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協調能力、良好的綜合素質,豐富的社會經驗,這些需要大力加強對大學生各方面知識的培訓。所以在學科課程的結構方面,應該實現學科交叉,課程綜合的格局,為大學生提供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習機會,提高自身素質,積累創業實踐方面的寬厚的知識基礎。
其次,深化課堂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改革。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必須改變原有的課堂教學模式。根據“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對大學生創業教育采取普遍性與差異性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根據受教育的客體需求,分層次分階段開展內容各異的創業培訓。對全體大學生進行創業意識、創業精神的教育,開展個人職業規劃指導,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針對有創業想法的學生,可以以“班導師”帶領他們去進行項目研究、開展各種實驗及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業品質。針對那些在創業大賽上獲獎的團隊及正在自主創業團隊,可以邀請各行業著名企業家及勞動局相關培訓單位對學生開展SlYB培訓、SYB創業培訓、大學生創業教育項目(KAB項目)培訓和創業政策法規方面的培訓等,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創業品質。
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獲取新知識的主動性,由以前的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向注重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轉變;實驗室分時段開放,鼓勵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個人或者團隊的方式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過程、分析實驗數據、論證實驗結果等,加強學生的就業創業實踐能力的訓練。
利用第二課堂進行創業教育。將第二課堂的科技創新活動、創業競賽活動、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活動等納入創業教育體系之中,實現課內培養與課外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創業品質。
實施班導師制,組建專業化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由專業老師擔任班級導師,帶領學生參與項目申報、項目研究,并提供指導性建議,最大程度地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培養他們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品質,使他們學會今后如何獨立地完成課題項目或申請發明專利,為其以后的創業項目積累豐厚的實踐經驗。
創業實踐是創業教育的最為關鍵的環節。基層院系應該在現有的專業實習實踐條件基礎上,構建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特征的創業教育實踐平臺體系。
開放創業訓練類實踐基地。基層院系要充分利用與專業建設相配套的學校實驗室、實驗中心以及“產、學、研”實踐研究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實踐訓練活動所需場地。開展創業競賽類實踐活動。通過各種創新創業類科研和專業競賽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建立各類創新創業類學生社團,通過社團活動的開展,活躍大學生的創業生活,鍛煉大學生的組織管理、團結協作等其他創業能力。
建立高校創業實習實踐基地。采取讓學生去企業見習實習的方式進行實踐教育,包括校內外的德育實踐基地和產業基地。大學生在企業見習實習過程中,了解了企業的創立、運營、發展等過程,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創業觀,養成不怕艱難、堅定不屈的創業信念。也可以通過專業實習開展創業實踐,把校內外實習基地辦成創業教育示范基地,讓學生可以在比較便利的條件下學習、實踐、創業。
拓寬校外創業教育的實踐平臺。高校除了積極與企業合作,還要借助政府資源、民間資源,形成高校與政府、企業的良性互動發展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如爭取政府為高校畢業生建立創業孵化基地,為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政策、技術、稅務、法律等方面的便利。也給學生提供了進行創業實戰訓練的機會。
高校校園創業氛圍的營造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創業文化氛圍的形成有賴于以下幾個方面。
建設積極的創業文化。利用學校的廣播、電視、校報、宣傳櫥窗及網站等多種媒體,及時為創業大學生宣講創業政策法規、提供創業信息,及時全面報道創業成果、宣傳創業典型,營造積極健康的創業的輿論氛圍,為師生參與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提供平臺。以座談會、宣講會、報告會等形式,開展創業宣傳活動,營造校園創業文化氛圍。還可以在大學生比較集中的公寓區開辟一個創業專欄,成立創業中心,便于大學生進行線上和線下的咨詢與交流。這樣為大學生提供了創業經驗和技能交流學習的舞臺。
營造自由的學術氛圍。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需要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一枝獨放不是春,萬花齊放才是春。允許教師和學生在學術上能自由平等討論、有利于發現和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探索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
優化創業的激勵機制。一方面,創新學分獎勵制度。明確創業學分獎勵制度,可以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激情。首先要明確規定創新創業學分的范圍,其次要明確創新創業學分的評定標準,再次要明確創業學分在總學分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強化相應的物質獎勵。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基層院系不但要在學風制度上給予保障,還要在設備、場地上給予支持,更要在資金方面加大投入和獎勵,激勵大學生開展創業活動。
創業教育是高等院校尤其是基層院系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重要舉措。只有通過基層院校不斷研究、探索高校創業教育工作體系的新途徑、新方法,進行自下而上的創業教育改革,才能滿足國家創新型建設人才的需要。
[1]閻琳.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與發展趨勢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碩士論文,2013.1 -57.
[2]歐陽琰.大學生創業素質與創業教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1 -58.
[3]徐園媛,鄭廷友.理工科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探析[J].職教論壇,2009.162 -163.
[4]羅三桂.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現狀及提升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13,(12):7 -10.
[5]宋素娟.基于行動學習視角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現代營銷,2013,(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