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莉 孫彩霞 張傳亮 王 樂
(中國計量學院)
科研作為高校主要管理職能之一,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高校科研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在服務科研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科研考核作為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重要環節,有效保障科研管理過程中的公平性,并有效激勵了高校教師投身科學研究的積極性。但在實踐管理過程中我國科研考核存在著問題。
科研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服務于科研,推進科研的不斷發展。科研考核作為衡量高校科研取得成績的工具,其客觀性和真實性往往受到質疑。
科研考核在目前我國高校普遍與教師的職稱評審、工作績效考核掛鉤。在進行科研考核標準和目標制定過程中,往往會選擇有利于自身的考核指標。這使得科研考核目標出現了偏差。科研考核不在是為了科學研究進步服務,而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利益強加于制度之上,使得制度缺乏客觀性。高校教師進行科學研究也只考慮是否符合自身的發展要求,而非考慮專業發展的要求。這一定程度上導致出現了高校教師對于科研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等情況,而科研整體質量不高。
目前,我國高校的學科分類有12個,專業分類:一級專業達到了80個,二級專業達到了358個。其基本涵蓋了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而每個學科的發展情況不同,專業研究的過程大相徑庭,例如,人文社科的研究過程相對較長,而理工科的投入相對較多等,而目前我國高校在對科研考核標準設定中并未考慮學科的不同而出現的科研成果產出不同的情況,所有專業考研考核一刀切,使得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質疑考核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科研考核中側重科研項目的申報、科研論文的發表和科研著作的出版,而往往忽視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我國目前科研考核采取的是不同論文刊物的定級、不同課題項目的定級和著作發表的級別賦予不同的科研分,根據科研得分來判定一定時間的科研績效。考核模式相對單一,且存在偏向性。偏向的科研考核,使得大部分科研成果只是理論上的可行,而往往在科研轉化過程中變得不適用,大量資金的投入最后缺乏有效的科研產出,這不利于科學研究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這些問題的產生都是搞笑科研考核模式單一所導致的。
多元化考核是在原有高校科研考核的基礎上,將考核的重點偏向于高校科研的實際成果轉化,因此更能客觀反應科研成果的有效性。
考核側重點向本原回歸,重新將科研目標有原來的服務于科研工作者自身發展轉變為服務于行業發展和專業發展。這就明確了科研的本身的發展目標,這有利于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推進高校產學研的發展,更符合高校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社會效益作為科研考核的標準和目標,指針對理工科的成果社會轉化。而針對文科等社會科學,主要根據社會評價結果和影響因子來判定。因此,多元化的考核考慮到了學科和專業的不同,存在著不同的考核標準,因此與原先科研考核相比相對客觀,考核結果相對公平。加入社會評價因子,使得考核主體也變得多元化,評判社會化能客觀反應科研成果的有效性,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如科研成果社會效益判斷缺乏主體,評判過程可能出現舞弊行為等。
考核模式多元首先表現在考核主體的多元化。多元化的科研考核模式試圖將社會評價主體,科研工作者評判主體和科研認證評判主體引入科研評判體系中,從多方評價能提高科研成果評價的客觀性,同時也為科研下階段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多元評判將科研工作者變為科研評判者,科研評價更加公開,增加客觀性的同時也增加了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但有可能增加考核的時間周期和考核的成本,因此,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學院特點進行簡化考核過程。
多元化考核既有縱向的考核機制、也有橫向的考核標準。縱向表現在過程性考核,即學科多元化考核。橫向考核表現在考核主體多元化,考核標準多元化等。
考核目標偏向于社會效益評價和社會影響,因此需要對原有的評價目標進行調整,增加社會評價的指標,例如企業評價指標、政府評價指標、NGO評價指標等。強調科研項目在社會實踐的中轉化效益,而非單純數量上的增加。需要列出符合高校科研多元化評價的組織和部門。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需要科研被認定的人員進行科研認定社會效益認定的材料。這有利于出現科研成果的迅速轉化,提高科研孵化的效率。從產學研角度看,有利于企業行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進行有效合作實現無縫對接。
目前,高校各學院都通過科研秘書對學院各項科研成果進行整理根據評價標準進行定級,評價過程相對簡單。由于個別評價標準存在著模糊性,因此需要進行集體評價,建議成立學術評價委員會,承擔科研成果的評定和學術水平的評定。在此過程中,需要凸顯重大的、模糊性科研研究的時間問題,客觀的賦予權重,增加其在科研評定的分量,并進行科學引導,鼓勵科研工作者積極申報重大項目,并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過程中,提高科學研究的有效性和轉化效率。
多元化的科研考核是全過程考核,因此需要建立多元考核的監控體系。該監控體系主要目的在于對科研考核系統進行有效性的監控,確保科研考核系統運行的客觀性和有效性。需要適度對該系統進行信度和效度的檢驗,如果發現有偏差,應及時對該系統的評價指標進行修訂,以符合客觀評價的要求。同時需要對評價系統的評價成本和評價時間進行監控,適當降低評價成本,控制評價時間。根據不同學科專業建立相應的評價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符合其評價的監控體系,實現多元監控。
[1]孫佰清.高等學校科研管理績效定量評價方法研究[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10,(6).
[2]孟慶湘,鄧艷波.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模式創新性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4).
[3]馮春貴,黃兵.激勵機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