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
(吉林省公主嶺市大嶺鎮崔家學校)
解讀文本是每個語文教師課前必做的工作,準確、充分、多角度地解讀文本是上好語文閱讀課的前提。作為語文教師要經常變換角度去深入感受、領會文本,或者站在作者的角度,或者站在學生或教師的角度,或者站在其他讀者的角度,當然重點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他們要學什么,站在教師的角度考慮怎么教給學生,這樣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就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交流、互動的過程。說到根本上,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不應該把學生看成是“白板”“容器”,強行灌輸,而應把學生看成是主動的、生動活潑的、發展著的認識的主體。一個教師無論學識如何廣博,都必須始終站在學生這個主體位置,而不是站在演員這個角度上去表演。即使你的表演再精彩,如果學生學不到真正的知識,培養不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節失敗的課。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轉化角色,由教學過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變為引導者,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學習的主人;要充分相信學生,全方位放權,讓學生明確目標后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己總結知識規律等。要豐富教學形式,以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可采用的方式有:
1.自主式。以問題引路,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新知,輔之以教師精講導學,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思考精神和自學能力。
2.討論式。教師出示討論題目,學生定向閱讀教材,隨后分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在這種環境中,學生增強了參與意識和成就感,興趣盎然,樂在其中。
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失效的基礎。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的。我們可以對教學內容做這樣的處理:難以理解、比較深奧的知識用講授、實驗或演示法;有爭議的問題采用談話法、討論法;相對淺顯的問題可采用自學或自主分析法,以培養學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比較枯燥的理論學說可以和現實中學生熟悉的例子相結合,以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在教學中,廣泛引進和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如多媒體教學、實驗室教學等,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印象。多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學生仿佛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與課前準備、課堂“教”“學”的聯系密切。作為語文教師,要做一名充滿智慧的引領者,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更多些時效性。所以,我們還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積累,不斷提高教學藝術,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更高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師,使小學語文課堂更具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