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 衛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簡稱。發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高職教育明確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的一種教育模式。它不同于其他國家的任何一種教育,他有自己的特點,不能簡單地將其劃分等同。我國的高職教育,從成立初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20多個年頭,也有相關法律承認其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隨著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中央加強了對發展高職教育的要求,這個標志著我國的高職教育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開拓了一個新的時期。
在這里,筆者特地查閱了最新編制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一書,了解到從培養的學生性質及要求掌握的技能方面來看,高等職業教育屬于ISCED5B這個層次。這個層次的學生,國際標準課程計劃更具有定向性,即“定向于某個特定職業的課程計劃”,它主要著力于培養某一技術所需專業人士和技術人群,提供通向某一職業的道路。針對市場需求和勞動力指向,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這種教育更具有職業特殊性,而培養出來的人才則更能適應社會,但是具有偏向性。
它與普通高等教育有顯著區別。普通高等教育接受由全國統一高考選拔出來的學生,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由他所培育出一批高級專業人才,以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和經濟的強力建設。而高等職業教育則致力于培養為某一產業和地區所需而服務的人才,多是技術工人,應用技術型人員和實用性人才,有較強的針對性。學生的發展方向不同,為了滿足社會的不同需求,人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首先,從學生的質量上看。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類型層次多樣,文化課成績普遍較差,他們大多是高考中成績達不到普通高校招生要求的學生,在心理上他們有來自社會和自我認知的自卑感,盡管高等職業教育已被我國列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如果定位不準確,就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這也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長此以往就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應該認識到,高等職業教育也是培養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不應受到歧視。
其次,知識散亂系統性不強,隱性知識有待顯化。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社會技術型人才和有專業技能的從業人員為目的,頒布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和上崗技能證書,人才多復合型。除此之外,還應具備一定的市場營銷理論,組織管理能力,公關協調方式和相關的法律知識。而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則片面強調單一或簡單的培養模式,雖然沒有放松對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術培養,但是對于理論知識的教育卻有所缺失,造成了學生的理論體系混亂,知識散亂,缺乏組織性。教育應以學生為本,高等職業教育也應積極探索更合適的教育方式,培養出真正的高等技術型人才。
再次,師資力量有限。師資力量是影響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高等職業院校是我國近幾年來新型的一種教育模式,起步晚,教學經驗不足,力量有限。而教師的教學方法,課程跟進的模式,以及在經驗等的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完全適應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再加上高職教師的來源限制,人員結構不合理,年齡偏老齡化,使得思維模式僵化,創新力度不夠,新的教育模式及理論更新慢,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速度。這些問題都成為限制高職發展的問題與矛盾。
值得肯定的是,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的高職教育取得了不小的進展,在模式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在高職看似蓬勃發展得背后,仍有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如果任其發展,可能會導致矛盾愈演愈烈,這將直接影響高職的健康有序發展,還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甚至對我國的經濟發帶來波動,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強烈重視。上文筆者提到,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尖銳地指出了問題的所在,社會各界人士也紛紛提出過自己的看法,百家觀點,眾說紛紜。以下,筆者也將提到三個方面的原因,而這些原因也正是導致高職現狀的一部分所在。
1.社會認知度不高。當今社會,高學歷一直是人們追捧的對象。而對于高職這種教育,人們習慣把它歸為次等教育的行列,這也是當前社會人們的主流思想。有學者認為我們的政策導向看不起高職,不合理的高考制度,以分數為標準,將低分數段的同學送入高職院校,學生選擇高職院校是無奈的選擇。更有一種現象,目前不少高職院校以“提升”為本科院校作為追求的目標,導致國內的高職院校每年都在減少。
2.法律規定不完善。在我國,尚缺少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專門法律,現行的一些高等職業教育的相關法律規定也欠缺具體操作性,多為目標性和原則性,這就導致了很多問題缺乏法律參考,無法實施。
3.政府不作為。無論在高等職業教育工作的改革中或者內部體系的優化以及相關工作的協調上,還是在高職院校外部環境的優化以及硬件設備的更新上面,政府都沒有更好地與各地院?;蛳嚓P企業取得聯系溝通,在資金投入和人才建設方面都顯得有所欠缺。
高職教育有其獨有的特點,面對其特殊性,多數地方政府在職業標準、資格證書、勞動準人、行業依托、依法治教等方面政策模糊,高職與相關行業、有關部門及企業方面政府也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這就使得各高職院校相互之間各自為政,僅僅依賴教育內部資源,就會使得產學研結合難以落到實處,達不到教育的合力與規模,就無法最大程度地產生影響、發揮功效。
當前的情況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日趨嚴重的挑戰。為提高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提高教學質量是尤為迫切和緊密的任務。在高等職業教育的過度轉型期內,量的轉變和質的增加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教學質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一個系統、科學、合理、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運行規則,對于加強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
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構建高職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保證全面性。要保證每學期每位老師所教授的課程和專業都參與到評價中去,并且所有參與這門課程的學生都應積極對課程標準和各項指標進行評價。或者學??梢越M織學生、老師和相關部門組成評價小組,定時進行評價。
2.參與群體的廣泛性。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要的,也可以說是教學資源的消費群體。學生是最直接接觸到教學活動的群體,也是最為直接的感受著,能獲得最為真實的體驗,因此在評價中最有發言權。其次,老師作為教學的主體,也是被測評的對象,能積極反饋教學質量將能產生極大的作用。
3.堅持科學性與客觀性。要進行科學的測評,首先要有一套科學的體系,這是展開評價工作的基礎和依據。在各項評價指標的制定中,更應該遵循客觀、科學的原則,還要注意可操作性等。但是應該認識到,面對學校繁多的專業課程,其制定的標準也不應該是相同的,要將各專業分門別類,尊重其特點,遵循其規律。
4.堅持定量與定性的評價標準。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應該遵循客觀和有效性。但是定量的評價雖有利于處理數據和更具準確性,但是其得出的結果信息量損失太大,得不償失。而定性評價不僅能很好地彌補這一方面的缺陷,還能是評價更具有人性化的特點。定量與定性結合,增強了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增加了評估的效度,對教師改進教學意義重大。
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非常積極重大的作用,其反饋結果對于教學過程中的調控、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高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對于反饋結果應認真對待處理,一方面,學校相關部門和教務處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評價結果中反饋的各類教學問題;另一方面,對于評價結果中的相關信息,還應及時反饋給有關教師,是教師根據反饋的結果靈活調整教學活動,及時彌補缺陷,改正不足,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質量。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效用真正落到實處。
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實施多元評價是改革的方向。首先,評價應該盡量利用多元化的主體,避免片面性。其次,要實行理論與實踐結合、內評與外評結合、過程與結果評價結合、靜態與動態評價結合等全方位評價的辦法。教師員工,學生,家長都應該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以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因為不同的評價人員的社會角度不同,分工不同,所以認識不同,只有全方位地調動參與者,達到教師與學校,學生與家長的全面評價,才能更詳細、多角度、全方面地構建一個良性評價體系。
1.教師方面。根據教師的講課水平,制定教師師德、教學態度、教學過程、教學成效、課后跟蹤等五個方面劃分六個評價點:愛崗敬業程度、育人方法的態度、課前備課情況、語言規范情況、思維思路清晰與否、教學方法靈活程度。并依次劃分為ABCD四個等級。
2.學生方面。對教師的理論課與實踐課兩個方面展開評價。分為八個評價點。將最后的三個評價量化結果分為四個等級:“好”定位8~10分;“中”定位6~7分;“一般”定位4~5分;“差”定位5分以下。最后各教務處根據評價所得信息,對教學質量進行測評定位,將最后結果反饋給各學院各位老師。
3.在數據統計方面應注意的問題。上文提到過,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教學對象也是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他們自始至終都參與講堂中,最了解教學的情況,也因此他們的數據結果具有非常大的可信度,其可信度范圍大約在0.85~0.9之間,也具有非常大的穩定性。另外,我們都知道在評價打分的過程中,有一部分數據常常包含過大的感情因素,雖然產生的影響不大,但是為了使評價結果更準確,我們通常采取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的方式進行數據采集。這就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
建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只是每個高職參與者的工作,社會各界都應當積極參與到建設研究的隊伍中,集思廣益,促進發展。另外,高職教育中,評價體系中的測評指標應該充分考慮實施的可行性,并且在教學中,教學監督者也是重要的主體和實施人員,在評價中有極高的影響力。為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各院校應加強監督隊伍的建設,最好聘請外校人員或具有豐富經驗的退休老師,形成一種有效的機制督促各方面的發展。評價完成后,各方面合理分工,做好統計工作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總之,本文完全是筆者個人的觀點,所涉及之處如有不妥,歡迎指正,并探討出一個更為合理的方法。
[1]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國際標準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1997.
[2]崔立勛,黃曉峰.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及分析.職業技術教育,2012,(12).
[3]劉明璐.中央領導考察團蒞臨鄭州城市職業學院視察.亞圣集團,2013.
[4]白晨星.高職課程建設標準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現代文化企業,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