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英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實驗小學校)
新《數學課堂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應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智育和德育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新課標還強調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統一。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小學課程的學習方式是以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宗旨,由許多具體方式構成的多層次的開放系統。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和把握新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和基本特征,創造性地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方式,從而讓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課程知識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把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加以改變,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要加強學生的交流意識和合作意識外,還應該把課堂教學的改革與數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因為它可以豐富數學課堂教學的內容,并能使學生開闊視野,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形成了敢于創新和勇于探索的全新面貌。我們平時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在傳統的封閉式教學中引入開放式教學,開放式教學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它能使學生共同克服困難、分享學習樂趣。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和合作機會,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倡導合作學習、民主學習,自主參與。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自主觀察、交流,通過獲取發現和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取思考問題的方法,為加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條件。如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后,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實踐小組,帶上必要的測量工具,分頭去尋找一些類似物體的表面量一量,算一算。這樣的教學方式既鞏固了課堂知識,又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有人曾經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人去探求知識的實際動力。因此說,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而課堂實踐以其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極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所以,為了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有不同的發展,我認為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切入點,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感到有興趣,就會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那么,積極的學習動機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保證。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以后,他們就會克服學習枯燥無味而感到樂在其中,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驗數學學習的重要,以便在今后的學習中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才能獲取不同程度的數學知識。很顯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和方法很多,現僅舉一例說明。數學教師可以在教室里合適的位置掛一個小黑板作為數學興趣廣角,教師可以結合所學知識選擇一些有發展性的思考題寫在上面,這樣每個學生均有機會將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寫在紙上后張貼在題目下面,并供大家互相切磋,以便共同提高。長此以往,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會有很大的提高。
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認真思考,仔細觀察,還要培養學生的思考方法、觀察能力以及形象思維能力。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良好意識和習慣,使他們對觀察、測量、實驗等感興趣,這樣他們才能愛動手動腦,同時又要給學生提供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動手操作的機會,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有利條件。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時,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個平行四邊形,量一量它的底和高,并計算出它的面積。然后,讓學生將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其中一組對角連線后,沿著連線剪開,得到兩個三角形,讓學生觀察這兩個三角形有什么特點?再思考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這樣學生不難發現,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研究得到結論,體驗成功的喜悅,分享成功的快樂。
應用題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同時,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教會學生一題多變,不僅僅能夠反映學生的發散性、獨特性,還能夠反映出學生的新穎性、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習了分數應用題以后,我認為可以選擇這樣一題,對學生進行一題多變的訓練。“某一個養殖場養雞600只,鴨比雞少1/3,養鴨多少只?”等學生解答完這一題后,可將“鴨比雞少1/3”改為:(1)鴨比雞多1/3;(2)雞比鴨少1/3;(3)雞比鴨多1/3;(4)雞的1/3是鴨的1/2。通過這一題的訓練,學生不僅掌握了所學知識,還提高了解題能力。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培養學生的能力。以學生為本,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