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威
(吉林省公主嶺市范家屯鎮鐵路職工子弟小學)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的這段話,在肯定啟發作用的情況下,尤其強調了啟發前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是提高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因此,老師們常常將情境教學頻頻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成了當前語文課堂教學常用的一種方法。但筆者從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學習中發現,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但也不乏有些情境的創設是無效的。那么,怎樣才能讓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具有實效性,從而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呢?
情境創設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它不是為活躍課堂氣氛而創設,而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但是,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卻過分地關注了情境的創設,過度追求花哨的教學形式和課堂上熱鬧的氣氛,以至于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受到了太多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信息的干擾,導致難以把握學習的目標。有一節低年級的語文課是這樣創設教學情境的:老師以“動物王國要舉行比賽”為題談話導入新課的學習,以這場動物比賽來串聯整堂課的教學內容。可是老師在執教中卻只注重了這種形式,而將課文中的兒歌進行了肢解,先引導學生了解是哪些動物參加比賽,然后出示課文中的六個問句,了解比賽的具體項目,最后出示六個回答的句子,了解比賽的結果。按照這樣的思路學下來,兜了大半圈還未進入正題,學生的興趣早已被轉移,而到讀書時是將課文生硬地分成問句和回答兩個獨立的內容讀,缺乏整體感。從而造成教學目標的偏離,違背了情境創設的初衷。在課堂上,將形式和內容分裂開來的教學情境,不但不能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反而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造成課堂教學的虛假和無效。因此,在確定教學目標之后,情境的創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并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這樣,才能讓“情境”煥發生命的活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對學習真正產生了興趣,就會覺得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從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而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學習熱情得到高漲。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目標,教學重難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精心選擇最有效的情境創設的方式。基于這一點,在教學《小木偶的故事》時,一位老師創設了一個角色扮演的課堂情境,讓學生人人參與。在引導學生通讀全文了解故事情節后,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課本劇的排練,選出各組的小導演,然后分組自選角色記臺詞,創造性地自編動作,自備道具,最后各小組在全班匯報展示。學生的表演興致很高,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記住了臺詞。接著在這次表演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小木偶在擁有了各種表情后,又會發生什么事呢?讓學生續演這個故事。前一次的表演是課本中的原故事情節,而這一次卻完全是自己的創作,導演想怎么導就可以怎么導,所以學生的興趣更濃了,先是共同續編故事,然后就開始積極排練。各組設計的故事情節各有特點,有的小組表演的是小木偶獲得人的表情后再次遇到紅狐,它要回了自己的包,并與紅狐當面對質將它送到了警察局;有的小組表演的是小木偶在獲得人的表情后幫助那位曾經冤枉過它的老婆婆。在這兩個情境的創設中,教師設計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的有趣角色,首先是進行課本劇表演,然后在課本劇表演的基礎上注入新鮮血液,讓學生續演故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有滋有味地親歷學習過程,使他們樂學愛學,享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推動孩子不知不覺地、深入地進入到教學的進程中。因為情感的作用,語文教學可以極大地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通過情境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那些聲情并茂的場景,那些震撼人心的氛圍,去打開孩子們的心扉,去感染孩子們的心靈。但是,有些老師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時,卻忽視了一些小細節的處理,如背景音樂的選擇問題,一篇介紹歷史比較悠久的古典建筑的文章,卻配上了一段抒情的鋼琴曲,課堂營造的情感氛圍顯得格格不入;針對故事情節設計的模擬主人公對話,本能夠有效拉近學生與主人公的距離,引領學生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但是由于教師自己情感不夠投入,語言缺乏感染力,使得學生情感體驗不夠;一段非常美的寫景的片段,老師想通過自己配樂朗讀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想象美妙的畫面,可是卻忽視了自己課前的朗讀訓練,讀時語調生硬,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
總之,情境的創設要關注細節,從細致入微處著手,營造濃濃的情感氛圍,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受到熏陶感染,使學習成為兒童心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