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桃
(吉林省鎮賚縣蒙古族中學)
情景教學可有效培養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的思維等,有利于師生建立起融洽的情感。只有這樣,課堂才會充滿創造力與生命力。
這個階段是讓學生從整體上去感知教學活動的畫面。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在這首詩的教學中,通過我們教師的介紹,讓學生去理解這首詩的每一行都在寫一個景色。教師根據詩句的意思制作相應的教學課件,并在教學過程中將畫面展現給學生:翠綠的柳枝上面有兩只黃鸝鳥在婉轉的叫著;藍藍的天空中一行白鷺排云直上;憑窗遠眺之后,西嶺常年不化的積雪映入我們的眼簾;而門外要去東吳的船只都整裝待發。教師在展示畫面的同時,要抓住教學時機啟發學生:“你們都看到了什么景象?作者的觀察點在哪里呢?”讓學生更加細致地去了解畫面。為了更好地渲染教學氣氛,可放送配有音樂的詩朗誦,讓學生們同一時間獲得視、聽的感受。教學中這種化靜為動、化虛為實,使學生如身臨其境,以此感受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悟。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講解課文時要抓住教材中圖片資源與文字資源的相通之處,從圖片導入課文內容,把教材中的課文與圖的意思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融為一個整體,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如在講解《早春》一課時,在觀察畫面之后,教師提問學生:“詩中‘草色遙看近卻無’這一句詩所描寫的,你感覺是否真實?是不是作者弄錯了?”通過這一系列的提問,學生們都積極發言。接著教師又說:“我覺得這是真的。因為我經常看到這樣的景像,當我離一座山很遠時,它云霧繚繞,當走到近前時,卻云霧很少。”這樣通過教師的適時引導,學生既開展了討論,學生也加深了對詩意的理解,領會了詩的情境。
在我們感知與理解畫面的基礎上,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絕句》,從中體味杜甫的思想感情。從黃鸝的歌唱到白鷺的引吭高歌,再到遠處的千年積雪,最后作者沉浸在萬里行船的假想之中,全詩形象地表露了杜甫輕快的思緒和無盡的想象。又如在進行《江雪》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學習完了這首詩,我們想一想這樣冷的天氣,這位老人為什么還要出來釣魚呢?他能釣到魚嗎?”這樣一問,激起了學生的探求答案的強烈欲望,學生們開始進入相互交流與討論的學習之中。教師在給予適當的引導,反映出老人內心的孤獨。引發學生的聯想,深化主題。
以上幾個階段的教學過程都是緊密聯系的,缺一不可。要想真正領悟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必須創設出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將我們的學生帶入其中,對所學教學內容形成表象。在形成表象的基礎之上才能使學生對所學的教學內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更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才能在更深層次上與作者進行精神對話。在教學實際之中,我們應根據具體的文章,選擇恰當的切入點進行有效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有效分析文章內容,不斷提高學生欣賞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