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
(山東省濱州市經濟開發區第一中學)
2011版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修改頒布又一次掀起了中小學美術改革的浪潮,相比2007版,更加突出學科特點,表述更為理性,突出了美術教學的社會屬性,有力促進了中小學美術教學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更加注重教學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融入。讓學生自主體驗學習的過程,形成自我學習的能力,同時重點發揮美術教學的教育職能,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良性發展。
2.人文屬性得到良好體現。美術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觀必須融入美術教學。
3.大力促進實踐性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實踐中使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
4.革新了評價體系,有效運用定性評價、縱向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
雖然新版《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為我們設定了美好的愿景,但現階段的中小學美術教學仍然存在過于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的問題,雖然對培養學生的基礎繪畫能力有明顯成效,但卻磨滅了很多學生通過美術教育發現美、欣賞美、熱愛美的能力,進而失去了對美術繪畫的興趣。受制于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和師資隊伍素質的限制,美術改革的動力不足,教師課堂教學往往不自覺地就走回以知識傳授和教師為中心的老路,追求教學效果,一節課看起來精彩有余,但在熱烈的互動中卻無法給予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教師從成年人的觀感去引導學生欣賞、驗證教材中的經典范例和作品,沒有關注學生本身的欣賞特點和需求。
總的來說,教師忽視了對學生鑒賞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不注重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致使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失去了對美術課程的興趣。
1.更新教育理念
新版《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已經對中小學美術教育理念有了明確闡述,教師應該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美術教育的要求,把情感教育融入課堂,不僅傳授知識和技能,更要灌輸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先進思想,陶冶學生情操,帶領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
2.更新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為達到教學目的,美術教學的目的概括來說就是教授美術技巧,教會學生自我學習,自主發現美。故此教學手段的更新既有各種現代教學技術的應用,如多媒體和電腦的充分利用,通過放映美術影片、電腦繪圖等方式,更加直觀有趣的表現繪畫技巧和生活之美,也有課堂授課方式的不斷完善,如實踐性教學比例的增加,強調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結合。
3.學生畫面體現時代內容
學生的畫面是學生美術學習最直接的物化形式,應該著力體現時代特征。美術教學應該加強學生的形象思維鍛煉,擴展學生的想象力,給學生更大的藝術創作空間,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在畫作中,描繪爛漫、真實的美術畫面。就像羅丹所說“藝術就是情感”,美術是情感的藝術,只有激發學生的真實感受,才能真正實現美術教育的目的。
4.更新教學評價
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能促進學生的綜合成長,從而激發起他們對美術更濃厚的興趣。因此,推進美術評價教學改革成為新教改的重中之重。美術教學應該在現有的教學評價基礎上綜合利用多種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和理解能力,拓展學生的認知思維。
(1)注重學習過程評價
學生的創造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進步的過程,在美術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促進思維教學的開展,橫向、縱向與放射拓展的切入點會更加明確。在這樣的思維過程中,把美術融入社會人文、自然科學等其他學科,能將美術教育提升到真正意義上的思維拓展教學層面,使美術教學評價從“表現式”教學發生向“體驗式”教學的轉變。
(2)注重評價過程中的二次學習
學生的美術學習是個連續不斷將新知識內化的過程,在評價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對新知識的感悟再次學習,更好的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以師生交融為主要方式,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評價不僅僅成為教學的一個必要環節,更成為教學拓展的落腳點。
5.掌握內在平衡
美術教育可以實現的目標是多樣性的,但任何教育追求盡善盡美都是不現實的,基礎美術教學體系應該顯現一種全面性和辯證性,既照顧美術教育大多數教學目標的達成,又不必強求在一節課、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一定要達到不切實際的高度,應該動態的掌握平衡關系,避免顧此失彼的現象發生,做到有序開展。
美術教育必然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發展,筆者希望通過對現階段美術教育的分析,提出筆者理解的美術發展方向,能為美術教育的未來會更加美好略進綿薄之力。
[1]尹少淳.義務教育美術課程(實驗稿)實驗十年.基礎教育課程,2011.
[2]張儀成.科學教學中建構學生認知結構的教學策略.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