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可林 特約記者 張自磊
馬年春節剛過,從素有“豫北糧倉”美譽的河南滑縣三級干部會上傳來喜訊:該縣2013年糧食總產量喜創新紀錄,達到28億斤,全縣人均產糧2000斤,連續22年保持“全省第一產糧大縣”和連續11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的光榮稱號。其中,小麥產量超過18億斤,繼續排在中國小麥生產第一縣的站位。
了解情況的人們知道,滑縣這一成績得來實屬不易。請看:
1990年,該縣糧食產量10.98億斤;1995年,該縣糧食產量15.45億斤;2000年,該縣糧食產量17.53億斤;2005年,該縣糧食產量21.75億斤;2010年,該縣糧食產量26.25億斤。
與此同時,另一組數據同樣令人歡欣鼓舞,那就是該縣的國內生產總值與年俱增,不斷提升。1990年,該縣的國內生產總值為8.37億元;2000年,該縣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4.08億元;2010年,該縣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36.71億元。2013年,該縣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3億元,經濟增長幅度之大,為歷年來最好水平。
面對全縣糧食生產和經濟的飛速增長,人們不禁發問:這其中的原因何在?日前記者在該縣采訪,該縣政府一負責人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地說,這與縣國土資源局創新性耕地保護工作是分不開的。全縣的每一斤糧食產量、每一項建設項目上馬都包含著國土人的辛勤汗水與無私奉獻。
談起該縣的耕地保護工作,陪同采訪的國土資源局同志介紹說,國土人在實際工作中,為把耕地保護落到實處,十分注意抓好下列工作。
滑縣地處豫北平原,縣域面積18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5萬畝。由于地處黃河故道等原因,加上地下礦產資源不多,工業底子較薄,是個典型的農業大縣。縣財政收入每年只有幾億元,是個典型的吃飯財政。種種因素,不僅使滑縣成了全省有名的貧困縣,而且成了全國有名的國家級貧困縣。沉重的貧困縣帽子使當地人思變思富心切,發展經濟上項目心情十分迫切。而另一方面,滑縣又是全國聞名的產糧大縣。黨和國家對該縣糧食生產十分關心。時任總理溫家寶曾親自來到滑縣了解糧食生產情況。鐘情于奉獻的滑縣人深知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與深沉。
面對這種情況,如何統籌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耕地的關系,做到“三化”科學協調發展,是縣委、縣政府也是國土資源部門應該回答而且必須做出正確選擇的問題。在他們看來,滑縣要想走出貧困,甩掉國家級貧困縣帽子,就必須奮發努力,拿出比別人更快的速度,才能跟上全省全國的步伐。但這種發展應有大局意識、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堅持科學思考,統籌安排,而不能是“貧困縣咋干咋有理”,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亂干。
定位找準了,任務明確了,縣國土資源局“一班人”決心改變以前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項目、向上要建設用地指標上,確立以節約集約用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工作思路。為此,他們重點抓了四項工作,一是促進該縣在工業發展模式上改變以往“村村點火,鄉鄉冒煙”的傳統做法,大膽實行產業集聚發展戰略。為此,他們根據本縣實際,報請省政府批準,在縣域附近設立了十余平方公里的產業集聚區。目前已收到各方投資216.9億元,落地項目248個,從業人員近3萬人,年主營收入達百億元,實現年利稅9.1億元。二是大力推進標準廠房建設,為一些小型電子、輕工、食品等企業入駐提供便利。據介紹,在此思想指導下,現全縣三層以上標準化廠房已達30萬平方米,節約土地900余畝。三是嚴把建設用地入口關。凡是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以及投資強度、容積率、稅收貢獻和勞動就業率達不到要求的項目,一律不予供地。對于應上項目,則嚴格控制指標規定,能少用絕不多用,能用孬地不用好地。據統計,僅2010年以來,他們就通過預審關口核減項目建設用地520余畝。通過各方不懈努力,全縣“節約用地光榮,浪費土地可恥”的氛圍日漸濃厚。四是在全縣廣泛開展磚瓦窯、工礦廢棄地和空心村治理,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潛力。僅拆除全縣165座磚瓦窯一項,就復耕土地一萬余畝。一是少用地,一是增加地,兩者相加為全縣糧食生產拓展了空間。
土地整治是國土資源部門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事關落實建設用地占補平衡和糧食安全的大事。因此,該縣國土資源局自成立以來,一直對此抓得很緊。特別是從2001年以來,該縣先后爭取國家和省投資3.8億元,啟動土地整治項目27個,實施總規模34.28萬畝,新增耕地7.54萬畝。此外,該縣還爭取社會資金7744萬元,充分挖掘縣域內黃河故道的沙荒未利用地進行開發,新增耕地2.8萬畝。從而不僅有效解決了本縣的建設用地補充問題,而且有力支持了安陽市等地建設用地報批工作。
尤其令人高興的是,該縣在實施土地整治中,不搞單打獨斗,而是在縣政府的統一安排下,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計其功、統籌安排”的思路,集中各種惠農資金,“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全面推動全縣基本農田提級升檔。近年來,全縣每年就整合各種惠農資金2億多元用于土地整治,實施“百千萬”高標準糧田建設。其中,僅2013年一年,該縣就整合各種涉農資金2.5億元,新建高標準糧田23萬畝,累計達到93萬畝。其中白馬坡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已形成了26.5萬畝集中連片示范區,成為目前河南最大的高標準糧田示范區。一處處“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的出現,為全縣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礎。
為了有效保護耕地,該縣國土資源局在工作中采取了五項措施。一是利用當地電視臺、道口正月古會,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25日全國“土地日”、12月4日法制宣傳日等有利時機,采取設立咨詢會、展出宣傳版面,廣泛深入宣傳國家的土地法規,自覺擺脫“窮縣要發展,咋搞都有理”的糊涂認識,全力提高全社會的耕地保護意識。二是在全縣實行土地執法監管共同責任機制。明確各鄉鎮、產業集聚區黨委書記為土地違法違規第一責任人,各鄉鎮長、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為土地違法違規主要責任人,實行黨政同責。積極探索以鄉鎮政府為責任主體、以行政村為管理單位,努力形成縣鄉(鎮)村三級土地違法行政綜合防控新模式。三是將執行能力前伸,在全縣1019個行政村聘任961名土地協管員,發現違法苗頭,及時予以制止。四是建立起國土部門與紀檢、公安、檢察、規劃、住建等部門的橫向聯動機制。明確對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續的建設項目,發改部門不得辦理項目審批、核準手續,住建部門不得辦理建設規劃許可、不得發放施工許可證,電力、自來水、天然氣部門不得通電、通水、通氣,住建部門不得辦理房屋所有權登記手續,增強土地執法的有效性,形成土地管理齊抓共管的局面。如此一來,就使那些違法用地的不法分子在社會上無路可走,并形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良好局面。五是切實加大土地執法力度。據統計,自2001年以來,該縣一手抓項目供地保障,一手抓土地執法,查處土地違法案件875宗,涉及土地面積1751.1畝,其中移送司法機關52人,追究刑事責任21人。
國土資源管理各項任務能否完成、耕地保護能否落到實處,說到底,要看這支國土資源管理隊伍素質怎么樣。為此,深諳這一道理的滑縣國土資源局黨組“一班人”,把全局干部職工的思想與業務素質一直抓得很緊。通過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以創建省級精神文明單位為目標,以“保障科學發展、保護耕地紅線”為主線,國土資源局凝聚干部職工向心力,不斷增強人們的服務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在具體實施中,他們注意了“四個結合”。即創建精神文明單位與打造“四好”領導班子相結合,創建精神文明單位與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相結合,創建精神文明單位與廉政建設、思想教育相結合,創建精神文明單位與加強機關環境等硬件建設相結合。通過長期不懈努力,該縣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各項工作不斷受到省市表彰,并于2010年11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接著該局又及時提醒人們“牌子雖到手,創建莫止步”,要努力向更高的目標登攀。近日,該局再次被評為全省國土資源系統責任目標優秀單位。他們決心成績面前不止步,繼往開來顯身手,繼續高舉耕地保護大旗,讓滑縣這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標兵再添新彩,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