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族文學 “民族性”的研究范式新議

2014-08-15 00:47:52傅錢余
天府新論 2014年4期
關鍵詞:文化研究

傅錢余

關于文學的“民族性”問題,國內曾有兩次討論高潮。第一次高潮是20世紀20-40年代。這一時期的討論與民族國家獨立的政治要求相結合,政治話語取代了學術話語,〔1〕強調文學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性”在文化和政治范疇中具有的特殊的意識形態作用。第二次高潮始于20世紀80年代,其討論至今尚在繼續。這一時段,隨著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的推動,以及現代性的主流話語和西方各種理論、思潮的涌入,文學的“民族性”問題再一次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在這場歷時較長的討論中,“民族精神”逐漸成為“民族性”的內核而獲得大家的認可。

隨著民族文學創作和研究高潮的到來,民族文學的“民族性”問題也成為了討論的焦點。民族性被認為是民族文學的本質特征,只有具備“民族性”的文學作品才稱得上是民族文學作品。但對于“民族性”的具體內涵,學界卻爭議不斷,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仍然是約定俗成地使用民族文學“民族性”概念。概念的不清晰導致了“民族性”術語的濫用和誤用,致使民族文學研究出現空泛化和簡單化局限。

一、民族文學劃分標準之爭

據民族文學研究專家李鴻然教授考察,“少數民族文學”的概念由茅盾先生在1949年提出。茅盾先生未明確對此下以定義,但其理論探討中卻體現了兩條標準:第一,文學作品的作者是少數民族;第二,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少數民族的特點。1956年,老舍在《關于兄弟民族文學的報告》中確定了“少數民族文學”這一術語。〔2〕但是,學界對“少數民族文學”的內涵卻并沒有達成共識。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少數民族文學”的界定成為學界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1982年,張越先生撰文質疑,認為民族文學的區分需要滿足和結合三個要素——作家的民族出身、作品反映的民族生活和作品使用的民族語言,其中,民族出身是決定因素,后兩者是附屬和輔助因素;同時,民族文學具有民族特色,民族特色由民族生活和民族性格決定。〔3〕

1983年,單超在《略論民族文學及其歸屬問題》一文中,列舉并批駁了唯成分論、條件具備論、唯成分兼唯民族文字論、題材論等觀點,認為,“凡反映了某一民族生活的作品,不管是出身什么民族,使用何種文字,采用何種體裁,都應該是某民族的文學”。〔4〕1984年,白崇人在《“少數民族文學”的提出及其意義》一文中對單超的觀點表示反對,認為以題材作為劃分民族文學歸屬之依據的觀點難以成立,其潛在理念是民族出身論。同時,此文拓寬了民族文學的研究范圍,強調民族文學包括少數民族的古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5〕1987年,朝戈金發表文章認為:“民族文學就是用民族的‘文化眼鏡’審美地認識世界”,“文化的綜合形態構成了民族文學的識別標記”。〔6〕同時,朝先生還認為,從文化的角度研究民族文學可從以下走向展開:(1)文學作品存在方式的民族特性;(2)體現在全部文學實踐中的民族特性; (3)投射在文學創作中的全部社會意識的民族特性。

總體而言,關于民族文學的“民族性”主要有四種觀點:第一,凡是少數民族作家寫的作品都是少數民族文學。持這一觀點的代表學者有吳重陽、馬學良、李鴻然等。第二,以少數民族生活和文化等為題材的皆可列入少數文學。持這一觀點的代表學者有單超等人。第三,少數民族作家創作的、以少數民族生活為內容的作品才能列入少數民族文學。持這一觀點的代表學者有張越等人。第四,少數民族文學作者必須具備民族身份且具有民族文化意識。持這一觀點的代表學者有孟和吉雅、朝戈金、特·賽音巴雅爾等。隨著討論的深入,四種觀點中的第二種和第三種因其明顯的不清晰而逐漸被拋棄。第一和第四種觀點都一致強調以民族身份作為基礎,爭論集中在是否需要具有民族意識。前者堅持認為只要符合民族身份就是民族文學。但反對者可舉出若干作家具有民族身份,但其作品卻與民族生活無關,甚至于還有像曹雪芹這類較為特殊的民族身份現象。而后者堅持認為,作為少數民族文學作者,要滿足民族意識、民族認同、民族精神等等條件。但民族意識卻不是一個清晰的概念,可操作性相對較弱。因此,討論雖然深化了與民族文學研究相關的許多的問題,卻又回到了原點:學界仍然約定俗成以民族身份識別民族文學。只是在具體的研究中,卻往往選擇作品中民族生活內容較為明顯、民族文化意識較為強烈的文學作品。

由于民族性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以及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后期,特別是90年代以來,學界不再將重點放在概念上,而是側重于具體地進行民族文學研究。整體來看,民族文學研究在兩個方面做出了較大的功績:其一,少數民族族別文學的研究。一個較為突出的現象就是少數民族族別文學史的編撰。目前,各少數民族大多擁有了自己的文學史,共約60余種。其中,1985年至1995年出版的約24種,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可見這一時段族別文學史編撰的熱情之高。其二,少數民族文學批評。之前雖也有對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批評,但主要是從地域寫作的角度出發進行討論。在國家對民族文化發展的諸多鼓勵性措施激勵 (如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的設立)以及多元文化思潮影響下,少數民族文學批評開始從民族文化認同的角度出發,發掘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特質,發現作者的民族意識。批評在聚焦于一些已產生較大影響的少數民族作家的同時,也發現和研究了一些新崛起的少數民族作家。雖然在這兩個方面取得了較豐富的成果,但民族文學研究還亟需深化,特別是民族文學理論建設。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接近尾聲的時候,才有學者從總體上呼吁建設民族文學理論。〔7〕有學者以“萎靡”二字批評當前的民族文學理論與批評,指出了當前民族文學理論與批評的三大弊端:宏觀研究的系統性、理論性欠缺;微觀批評空泛;重要理論問題思考討論的被動性、隨意性和重復性。〔8〕

我們通過以上梳理試圖指出:民族文學范疇之理論表述并不清晰。爭議背后的關鍵正是對“民族性”的不同理解。一些學者認為民族文學基于民族身份而不是民族性,反對者認為作品之民族性才是民族文學的根本標準。而在當前的民族文學研究中普遍把民族身份作為衡量的標準,但在具體的研究中,又往往強調具有“民族性”特征的民族文學作品。在民族文學批評的起步階段,繞過“民族性”概念等理論問題或許是無可厚非的,但在民族文學理論建設中,這卻是無法繞過的步驟。廓清“民族性”的內涵有助于深化民族文學研究,改變當前的空泛化弊端。

二、“民族精神”的濫用及誤導

民族性首先是一個政治術語。基于政治民族主義,一般包括五個基本要素:由共享信念和相互承諾構成;在歷史中綿延;在特征上是積極的;與特定地域相聯;通過其獨特的公共文化與其他共同體相區分。〔9〕第五點成為了文化文學領域討論民族性的核心。文化民族性指某一民族獨特文化的內在特征,民族精神被認為是其核心和靈魂。〔10〕俄國作家果戈理的一段話是對文學民族性的經典概括:“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寫農婦穿的無袖長衫,而在表現民族精神本身。詩人甚至描寫完全生疏的世界,只要他是用含有自己的民族要素的眼睛來看它,用整個民族的眼睛來看它,只要詩人這樣感受和說話,使他的同胞們看來,似乎就是他們自己在感受和說話,他在這時候也可能是民族的。”〔11〕

在文學的討論中,很多人將民族性和民族精神、民族意識等術語連接在一起,認為具有民族意識、體現民族精神的作品就是有民族性的作品。如前所提及,第一次民族性大討論是在民族國家政治危機的背景下進行的,第二次討論則在比較文學領域興起的背景下進行,其背后都有明顯的民族主義情結,強調的是“中華民族”的獨有文化和精神。民族文學的“民族性”在第一次民族性討論高潮中沒有被提及。第二次討論高潮時,正值民族文學崛起,民族作家的民族意識加強,因此,民族文學的民族性也成為這場討論的子議題。比較文學討論的民族性被移置到民族文學中,認為民族精神是民族性之根本。民族被縮小,由中華民族變為各個少數民族,體現各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精神、具有民族文化認同意識的文學作品,被認為是具有民族性特征的民族文學。如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專家吳重陽先生認為:“民族心理特征、民族氣質、少數民族人民的愿望和理想的表達,是少數民族文學的民族特性的核心。”〔12〕

當前,學界對“民族精神”雖無明確的界定,但普遍認為指的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是該民族在長期的歷史中積淀下來的生活方式、情感愿望、道德價值、行為態度等等。王希恩先生在對“民族精神”的概念史進行梳理后,總結說:“民族精神就是一個民族所普遍表現出來的精神活力和個性特征,普遍遵守和奉行的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民族利益的社會信念、價值追求、道德風尚。”〔13〕從作家從事文學創造活動的角度來看,“民族精神”其實體現了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強調作家從本民族的“文化眼鏡”去進行寫作。

民族性的根本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學的核心價值之一是表現民族精神,這一論斷本無可厚非。但是,民族精神是如何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通過哪些途徑?依靠哪些方法?這些問題卻并未得到清晰回答。對“民族性”“民族精神”等術語的濫用和誤用,使得許多研究者依據民族身份回溯到民族傳統,將民族傳統對等于民族性和民族精神,同時簡單地與作品相連,由此討論民族文學的民族特征。把民族文學的特點歸結為文化的圖解,將民族文學的價值等同于民族風情的展示,顯然忽視了民族文學本身的虛構性、文學性。批評界的濫用不但導致了民族文學批評千篇一律,看到少數民族作家就聯系民族性,同時,也反過來誤導了民族文學創作。跟民俗、民族有點關系就會受到肯定,催生了更多的偽民族文化、偽民俗寫作。誠如藏族學者嚴英秀的批評:“但凡提到少數民族文學,許多人就必定會談民族文化,談民俗。這樣的主流導向,使得少數民族作家在創作中往往放棄對重要的文學問題的開掘,而浮光掠影地追求所謂的民族特色,忽略作品的審美內涵而生吞活剝地展示虛假的沒落的民俗。”〔14〕

濫用不限于此,其影響也不止于此。民族文學研究在早期急于對作家作品進行發掘和評價,強調民族作家的“民族精神”。隨著研究的深入,現代性焦慮催生了對工業文明、城市生活、機械生活、冷漠人性等的反思,民族文學對鄉土的重視恰恰成為了反思現代性的一個有效方式。于是,現代性和民族性成為民族文學批評的主要路數。按理說,這也無可厚非。但濫用造成了對鄉土生活的非理性崇揚,鄉土世界的負面因素消失不見了,鄉村仿佛成為了桃花源,成為了一個拯救人類人性危機的諾亞方舟。這導致民族作家片面地去虛構和歌頌鄉村生活,夸大或絕對化鄉村和城市的對立。最明顯的莫過于對于藏族作家的評論,總是會和神秘、魔幻等等詞語聯系在一起。扎西達娃是“西藏的魔幻現實主義”〔15〕,西藏的作家都充滿著邊地風情、“宗教意味”〔16〕。又比如小說《藏地密碼》的熱銷。姑且不評價小說的藝術價值,單從該書受追捧的過程就可以發現讀者對西藏的神秘想象。因此,藏族作家尼瑪潘多在發表《紫青稞》時說:“看了太多關于西藏的神秘,我希望能還原一個生活的西藏。”〔17〕這正是作家的寫作動機——還原一個真實的西藏,而不是批評家或讀者想象的西藏,更不是受到有色眼鏡誤導下的神秘化的西藏。

改變批評的現狀還必須回到“民族性”“民族精神”等概念,改變視角,尋找突破的途徑和方法。民族文學研究中民族性之混淆的根源在于研究者將政治、文化、比較文學等意義上的民族性直接移用到民族文學研究中,而未對之進行細致的區分和辨析。比較文學和民族文學背后的文學對象畢竟是有差異的,直接套用必然產生問題。

三、另一種視角:從文化到文學本身

如前所述,民族性、民族精神首先是在文化層面上的。文學的民族性雖然根源于文化的民族性,但絕不能簡單地從預設的文化民族性推論文學,文學有其虛構性、想象性、審美性等特征。文學的民族性是通過文學的表意方式展示出來的,討論文學民族性還需要從文學作品本身出發,在細致的文本分析的基礎上予以說明。

我們認為,在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中,有必要將“民族文學民族性”看作一個特定的詞組。在這個詞組中,“民族性”是核心詞,“民族文學”是對其的限定。對“民族文學民族性”整體性地進行理解,是為了凸顯兩個方面的特殊性:其一,此“民族性”特指“民族文學”的民族性,不泛泛而論;其二,此“民族性”又是“文學”的民族性,而不是文化民族性、政治民族性,說明此民族性要回到文學本身。

回到文學本身,意味著此“民族性”不能等同于文化層面所言的“民族精神”。所謂“民族文學民族性”,指的是民族文學作品中凸顯出來的不同于其他民族作品的風格,它帶給讀者不一樣的閱讀感受。“民族性”基于民族文學作品,而不是民族文化。批評的路徑不是直接回到民族文化,而是從民族文學作品開始,在作品的閱讀和分析中發現民族性特質。“民族文學民族性”研究需要回答的最重要問題是:民族文學是如何體現出民族性的?這才是討論民族文學民族性的根本問題。如果說民族性的根源必然是民族文化,那么,問題其實就是民族文化如何參與了民族文學民族性的形成?民族文化到民族文學還有復雜的轉化過程,只有將這個過程揭示清楚,才算說明了民族性問題。

限于篇幅,本文顯然無法細致地討論民族文學民族性的產生機制,但可以就其研究路徑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民族文學民族性存在于民族文學作品中,但需進一步追問:它存在于作品的哪個層次?美國著名文學理論家勒內·韋勒克和奧斯汀·沃倫兩人曾在《文學理論》一書中就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進行了廣受贊譽的分析。他們將文學作品區分為四個層次:聲音層面、意義單元、意象和隱喻、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統中的詩的特殊“世界”。〔18〕有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了歸納:語辭層、意群層、意象及隱喻層、客觀世界層和“形而上性質”。〔19〕語辭層和意群層涉及到的是文學作品的語言,而語言承載著價值觀、思維方式這一道理已眾所周知。因此,民族精神既然滲入在語言中,也就必然滲入到語言藝術——文學中。意象涉及到文學作品的形象,以主要形象——人物形象為例,一個有血有肉,讓讀者覺得“真實”的人物形象,必然更符合生活世界的邏輯。在生活世界中,人物是民俗、信仰、價值觀的創造者、繼承者和發揚者,人物身上體現著民族精神。因此,優秀的民族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必然具有民族性內涵;文學的客觀世界層是作家通過想象虛構出來的,但同樣需要符合生活世界的邏輯,否則就是虛幻。不論文本世界還是生活世界,都以人物為中心,人物與其空間的組合才成為真實具體的存在,兩者的關系不可切割。作家所想象的文本世界顯然具有體現民族特征的可能性。“形而上性質”指文學作品的意蘊,如果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客觀世界等部分已經指向或者說具有民族性內涵,那么,其意蘊與民族精神相關也就自不待言。

論證民族文學各層次體現民族精神的可能性并不困難,需要回答的問題是民族文學如何呈現民族精神?從文學研究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可以轉換成:研究者可以從何種角度研究民族文學與民族精神?可能性的論證過程也揭示了研究此問題的部分途徑:語言、形象和生活世界。這三個方面正是目前民族文學研究的重要方式。其不足之處是難以真正說清民族精神到民族文學的轉化過程。民族傳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學的民族精神都依賴于研究者的發現,也就容易成為一種感悟性的批評,同時,將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學直接相連,也容易忽略文學本身的虛構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學之間的關聯,說到底是文化與文學的關系。如若要說清楚兩者的關系,有必要細分文化與文學各自的層次,討論文化的各個部分如何滲透、影響了文學的各個層次。文學作品方面,如前所言,可分解為語言、意象、形象、世界、意蘊等層次;而文化方面,既然強調的是民族精神,那么,可主要討論非物質文化。根據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討論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主要有五類:“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依據非物質文化與文學活動的關系以及民族文學的現實狀況,可得到從文化研究文學問題的幾個切入點或曰中介:口承文化 (詩歌、神話、傳說、史詩、諺語等);語言;儀式和民俗;信仰和宗教。

由此敞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問題,也打開了新的研究思路:討論口承文化、語言、儀式和民俗、信仰和宗教四個方面分別與文學的語言、意象、形象、世界、意蘊的關系,即文化的這幾個部分如何不同程度、以何種方式參與了文學的表達。這不僅是研究方法的改變,也會引起研究理念的改變。首先是視野需要拓寬,不再局限于文學而談文學,而是將少數民族文學放置到多元文化語境中進行討論。其次是文學觀念的改變。將口承文化與民族文學結合起來,意味著民族文學之“文學”已是一種“大”文學觀,不再是傳統的作家文學、書面文學,它還包括了民間文學、口頭故事等等。對文學觀念的突破,將加深對文學歷時演變的理解,也加深了對文學的理解。再次,具體化了文化—文學研究。以文化中的各個部分與文學各層次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實際上在討論文化與文學的互動轉化過程。此研究范式下的結論更具說服力。

筆者曾就民族文化的儀式層面與民族文學的關系進行過討論,分別討論了儀式與文學作品形象、意蘊、審美、敘述聚焦、敘述結構、空間等層面的關系。我們認為,儀式與人物形象的關系在于:民間儀俗能體現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儀俗成為了作家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民間儀俗中可能蘊藏著原型人物,因此,兩者會同時進入到文學作品中,這為作家體現民族性以及讀者理解文本提供了途徑。除了人物形象,儀式還與動物形象相關。在文學作品之中,動物形象往往承載著文本某一方面的意旨。意蘊往往是衡量一部文學作品價值高低的最重要標準之一,而儀式能起到深化文本之意蘊的作用。儀式可以以角色、情節背景和事件等母題形式進入文本,其功能除了提供信息和參與故事之外,其重要價值還在于以母題的形式溝通了口頭文學和作家文學。儀式能夠體現出深刻的歷史性,能體現族群的信仰,還能體現出價值沖突。價值沖突則包括集體與個體的沖突,社會變遷帶來的價值錯位,以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價值差異。在審美方面,儀式能體現出民族文學的鄉土美學風格,即自然美、生態美、人性美、酒神精神等等。

儀式和聚焦的關系在于:文學作品中儀式的內聚焦和外聚焦,實際上往往體現著民族文化的內部/外部視角,也可以說,內部視角往往承擔了對文化他者呈現本民族文化的任務。更復雜的情況是對儀式的多重聚焦,多重聚焦可以將不同的感知距離共時組合在一起。不同的感知距離又往往意味著不同的思想感悟和情感體驗,共時組合帶來了多層次的復合閱讀效果。空間理論以及空間敘事學已經揭示了“空間”在文學創作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巧。在少數民族作品中,空間形式具有特殊性,如平行敘述、儀式并置、心理空間共時呈現,神性空間、心理空間、故事空間混合交織,空間作為文化的隱喻以及文本結構的空間形式等等。〔20〕

〔1〕向天淵.現代文學研究之中國中心觀的興起——民族風格與外來影響之關系研究的學術史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李鴻然.少數民族文學:概念的提出與界定〔J〕.民族文學研究,1992,(2).

〔3〕張越.試論民族文學的劃分〔J〕.新疆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2).

〔4〕單超.略論民族文學及其歸屬問題〔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3,(2).

〔5〕白崇人.“少數民族文學”的提出及其意義〔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4,(3).

〔6〕朝戈金.民族文學范疇之我見〔J〕.民族文學研究,1987,(2).

〔7〕劉俐俐.建設當代意義的民族文學理論〔N〕.社會科學報.2009-08-06;劉俐俐.“美人之美”為宗旨的民族文學理論與方法的幾個論域〔J〕.文藝理論研究,2010,(1).

〔8〕姚新勇.萎靡的當代民族文學批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2004,(8).

〔9〕〔英〕戴維·米勒.論民族性〔M〕.劉曙輝譯.譯林出版社,2010.27.

〔10〕張俊才.民族精神:文學民族性的核心與靈魂〔J〕.文藝理論研究,2004,(1).

〔11〕〔俄〕果戈里.關于普西金的幾句話〔A〕.果戈里等.文學的戰斗傳統〔C〕.滿濤譯.新文藝出版社,1953.2.

〔12〕吳重陽.關于少數民族文學的斷想〔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3,(4).

〔13〕王希恩.關于民族精神的幾點分析〔J〕.民族研究,2003,(4).

〔14〕嚴英秀.論當下少數民族文學的民族性和現代性〔J〕.民族文學研究,2010,(1).

〔15〕徐琴.西藏的魔幻現實主義——評扎西達娃及其小說創作〔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16〕李明泉.雪山草原滋養的大善大美——評藏族作家擁塔拉姆的散文創作〔J〕.當代文壇,2011,(5).

〔17〕尼瑪潘多.是愿望,是天意〔J〕.長篇小說選刊,2010,(04).

〔18〕〔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愚等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74.

〔19〕劉俐俐.文學“如何”:理論與方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6.

〔20〕傅錢余.民間儀俗與民族文學研究——歷史考察、文本分析與反思〔D〕.南開大學,2013.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99一级毛片| 综合色婷婷|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99精品欧美一区|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人人射| 日韩免费毛片| 色老头综合网|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欧美黄色a| 国产在线八区| 亚洲青涩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激情成人网|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超碰免费91|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欧美日本中文|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精品人妻AV区|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 日韩国产另类|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中文字幕 91|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亚洲色图欧美|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亚洲无码电影|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电影|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xxx|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无码内射在线| 男女精品视频|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激情综合图区|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午夜a级毛片|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青榴视频|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91在线|日本|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一级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