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業大學圖書館 北京 100124)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讀書日”,許多國家也以此為契機,以圖書館為中心開展閱讀推廣活動,以期在全社會形成讀書的風尚,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從2004 年起,中國圖書館學會帶動行業積極參與“世界讀書日”的宣傳,此后,國內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先后開始開展大規模的閱讀推廣活動。
2006年前后,國內高校圖書館先后開始開展年度性的以“圖書館服務宣傳月”活動為主要形式的閱讀推廣活動,吸引學生廣泛關注并參與,在高校引起強烈的反響。但目前,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理論研究相對薄弱,活動實踐基本上也是借鑒公共圖書館,沒有結合高校圖書館讀者群的特點,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推廣活動,也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研究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不少高校在每年4月到5月,借世界讀書日的契機,舉行為期大約1個月左右的圖書館宣傳活動,也有一部分高校在寒暑假以外的月份,組織時間不等的閱讀推廣活動。〔1〕活動內容主要是通過組織與讀書有關的活動,來宣傳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倡導讀書的風尚,并展示圖書館的形象。筆者通過訪問圖書館主頁,實地走訪或電話交談的方式獲知,目前國內80%以上的211院校圖書館都在開展主題各異,形式與內容相似的閱讀推廣活動。
從實踐來看,各校的閱讀推廣活動雖然名稱與主題各異,但活動內容大體相似,主要包括以下項目:專家講座、書庫尋寶、資源利用講座、征文大賽、書評比賽、搜索知識競賽、攝影大賽(展)、經典影片展播、書展、圖書漂流、圖書館服務項目宣傳等。〔2〕
國內高校圖書館以“圖書館服務宣傳月”為主的閱讀推廣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其中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是在公共圖書館相關活動的感召下開展起來的,沒有去深入思考它的合理性、實效性等問題。經過幾年的實踐,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仍然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的理論,沒有深入研究相關問題,比如該活動是不是真正促進高校教育與科研的發展?相關活動是不是符合高校圖書館的職責與職能?邏輯合理性體現在哪里?依據是什么?如何開展才能提高其效果?
國內公共圖書館已經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與《公共圖書館法》(討論稿)對公共圖書館的職責與服務范圍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公共圖書館法》(討論稿)的第3章第17條“公共圖書館的職能”中規定了公共圖書館要“開展各類閱讀活動,為全民終身教育提供條件和支持”。而到目前為止,高校圖書館只有《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該規程制定于1987年,2002年修訂,并且對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沒有具體的規定。此外,檢索國內外文獻,也沒有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相關的權威論述。理論的薄弱使活動實踐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與隨意性。
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本質的差別有兩點,一是讀者群體不同,二是職責不同。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群體為廣大市民,它的主要任務是為全社會廣大民眾服務、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全民科學文化水平。而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在校大學生、研究生以及教師,為他們的學習、教學與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與相關服務。因此,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群體定位應該是高校學生與教師,所以活動內容應該與公共圖書館的項目有所不同。
高校圖書館擔負著育人的功能,首先體現在輔助學生完成學業,然后是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文化的積累與展示,促成他們精神品位的形成。因此,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情況,并研究大學生的心理,關注他們的生活、理想與追求,以此為切入點,開展活動,才能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并對他們的精神追求、價值觀等形成積極的影響。
由于群體定位不準確,導致閱讀推廣活動的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重人文,輕科技。縱觀各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如:書評、好書推薦、專家講座等,內容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而缺乏自然科學或各專業的內容,學生的書評內容也大多是文學歷史等方面的書籍,甚至是暢銷書、通俗讀物等,專家講座也往往是人文藝術偏多,科技偏少。以筆者所在的北京工業大學圖書館為例,從2007年至今連續舉辦7屆圖書館月活動,先后舉辦的專家講座有:“感悟創造”、“古典音樂”、“讀書與成才”、“中國夢與文化產業”、“親歷敘利亞”。作為以理工為主的院校,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固然重要,但是注重專業,開闊學生的視野,引領科技前沿等,促進學生對未知的探索精神,提高其科學素養更加重要,這樣高校圖書館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提高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高校圖書館應該以高校的教學科研為中心,其服務對象是高校師生,屬于高知識圈層。因此,活動內容不能停留在淺層次的“讀書”層面,而應該具有科研的因素,尤其是以理工科為主的院校圖書館,需要探索開展與學生的專業學習、教師的科研相適應的推廣活動。
從目前高校圖書館開展的閱讀推廣活動情況來看,普遍缺少前期調研與后期效果評估環節,或者調研與評估不到位,沒有深入研究讀者的閱讀心理與閱讀行為,認真分析活動的成敗與原因。
前期調研主要是對讀者狀況的調研,調研他們的需求與期望,調研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鴻溝所在,例如:到館人數下降的原因,電子資源與紙質資源使用的比例,讀者的課余時間在做什么?教師為什么不到圖書館,新生需要閱讀哪一類圖書,他們喜歡什么書,而又需要讀什么書?為什么不知道讀什么書等問題。這樣的調研能使活動具有針對性,提高活動的效果。筆者通過網絡與實地走訪或電話等方式,了解到大部分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缺少這一環節。
活動結束后的效果評估環節同樣重要。效果評估環節是對活動成功與否或活動效果的判斷,可以是整體的判斷,也可以是對活動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的判斷。通過評估,可以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對以后的相關活動形成指導。效果評估能夠促進活動健康發展,促進高校的教學與科研,而不是流于形式。
效果評估主要從讀者層面考慮,需要定量與定性結合,定量評估如:活動后的來館人數,借閱量的增減情況,借閱書籍種類的變化,電子文獻使用量,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的科研情況,這些數據可以通過圖書館系統的統計來獲得。定性評價是一種模糊的判斷,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征求讀者對活動的意見。 調查發現部分高校圖書館以問卷的方式了解讀者對活動的定性評價較多,定量的評價較少,還有不少高校缺少效果評估這一環節。
在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大規模的閱讀推廣活動主要是公共圖書館,甚至是國家與政府的事情,例如:1997年克林頓總統掀起“閱讀挑戰”運動;1998 年美國國會通過《閱讀卓越法》;美國國會圖書館1998年發起的“一城一書活動”(One Book ,One Community),提出將美國建成“讀者之國”的4年計劃;2000 年又推出“一出生就閱讀”計劃。1998年英國政府提出“打造舉國都是讀書人”的口號,確定當年9月到次年8月為“讀書年”。〔3-5〕其他發達國家如法國、日本等都有開展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悠久歷史。
西方國家的高校圖書館似乎并不熱心去搞集中的、聲勢浩大的閱讀推廣活動,不刻意彰顯自己,而是默默無聞,又無所不在。當你需要圖書館的時候,它滿足你的所有需求。中外文獻中很少有西方發達國家高校圖書館集中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相關報導,他們也有閱讀推廣活動,但方式與方法與我國不同,例如: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University)圖書館從1983年開始為本科生,尤其是新生列出年度書單;東伊利諾斯州立大學(Ea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舉辦圖書展示(displays),Gtwynedd-Mercy College創立“大學生在讀什么”活動,并且給大學生應該讀的書貼上內容如“pick me” “curl up with me”的便簽;〔6〕哈佛大學圖書館陸續推出借閱直通服務、一對一咨詢服務和移動閱讀服務等多種閱讀服務模式,但不是如國內大張聲勢的閱讀推廣活動。〔7〕
東方一些發達國家也搞閱讀推廣,但形式與內容與國內差異很大。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圖書館鼓勵讀者對教學科研資料進行深層次閱讀,并啟動了學科屋(Subject Rooms)、學科圖書館博客(Subject Library Blogs)等服務。推行“口袋圖書館”(Library-in-yourpocket)理念,開展了移動閱讀服務。圖書館充分利用博客、Facebook 等社交工具推廣閱讀,以吸引讀者 。韓國江原大學圖書館推出了畢業資格讀書認證制度,具體內容是學生從外語認證、計算機認證、讀書認證三項中任選兩項,修滿學分才能畢業。如果選擇了讀書認證,要求大學生必須完成規定的閱讀數量,或參加讀書活動達到規定的積分,并在讀書認證計算機評價室(Computer-Based Reading Test,簡稱CBRT)通過評價考試,獲得認證后才能畢業。〔8〕
國外圖書館工作很重視質量評估,并有一系列科學系統的評估體系,如關于圖書館的全面質量管理有ISO9000評估體系,對外了解讀者滿意度有LIBQUAL+ 評估體系,對內了解圖書館工作氛圍和內部文化有Climate-QUAL(TM)評估體系。〔9〕除此之外,各項活動的效果評估都比較細致到位,例如:通過考察活動后來館人數,學生的作業參考文獻是來源于Google,還是專業文獻,以及教師的科研產出等來評判一項宣傳推廣活動的績效。
由于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的差異,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不能簡單的以到館人數,人均閱讀數量來衡量,而是要搞清楚學生應該閱讀什么書?哪些書有助于他們的學業,哪些書有助于他們心智的發展,哪些書支撐他們的知識結構?哪些書是高校學生的必讀書?這些工作需要借助高校教師的幫助。
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調研師生的閱讀需求與興趣趨向。調研對象的需求與興趣趨向是開展活動的依據與基礎。可以通過問卷、院系走訪、以往活動相關數據記錄等方式,充分并深入了解讀者的需求與興趣,使活動開展具有針對性,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
對讀者的調研是一項連續、細致的工作,只有獲得準確的信息,才能使活動達到應有的效果。
科學的評價機制是促進活動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評價機制是嚴謹、科學的,可以是系統的研究,也可以是針對某一項活動深入分析研究。評價機制的建立要考慮用戶與圖書館兩個維度,多個指標。
評價體系不僅要考慮活動的短期效應,更重要的是要考慮高校教育結果的影響。教育結果主要指學生的學業以及事業發展情況,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與教育結果的正相關系才能有效證明活動開展的必要性。目前國內這方面的研究很薄弱,期待有關專家進行深入細致的探討。
集中的閱讀推廣活動雖然必要,但以節日這種短期的形式搞宣傳推廣活動有悖于讀書與治學的規律,應該建立長效的閱讀推廣機制,吸引學生到圖書館來,尋找并提供他們需要的知識。
1.吳高,韋楠華.我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圖書情報工作,2013(3):47-51
2.鄭偉青.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實踐現狀調查與分析——以“211工程”高校圖書館為例.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8):108-112
3.王波.圖書館閱讀推廣亟待研究的若干問題.圖書與情報,2011(5):32-35,45
4.竇瑞洋.淺議國外圖書閱讀推廣——英國、美國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介紹及啟示.科技創新導報,2012(8):207-208
5.郎杰斌,吳蜀紅.美國國會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考察分析.圖書與情報,2011(5): 40-45
6.Barry Trott, Julie Elliott. Academic Libraries and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Promotion.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07(3): 34-43
7, 8.程文艷,張軍亮,鄭洪蘭. 國外高校圖書館推廣閱讀文化的實例及啟示.圖書館建設,2012(5):47-50,54
9. J.R. Hufford. Can the Library Contribute Value to the Campus Culture for Learning?.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3(39):28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