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學圖書館 浙江杭州 310018)
寺院藏書在中國古代藏書事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與官府藏書、私家藏書、書院藏書構成四大藏書體系。盡管有學者提出“寺觀藏書”或“宗教藏書”等概念,用此來拓展“寺院藏書”涵蓋的范圍,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藏書歷史上,寺院藏書無論是延續的時間、藏書的規模,還是社會文化影響等各個方面,都要遠遠超過道觀藏書及其他宗教藏書。迄今為止,關于寺院藏書的研究已積累了相當的成果,有必要對其加以回顧總結,并對將來的研究提出反思和展望。
國內藏書研究發軔于晚清藏書家葉昌熾撰《藏書紀事詩》(1897年首刊),近代及20世紀80年代先后出現兩次研究高潮。〔1〕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自1995-1997年,連續三年舉辦了綜合性的中國藏書文化研討會,不同學者彼此合作,從整體上將藏書研究推向深入。
佛教寺院是中國藏書事業的重要主體,但寺院藏書研究的興起相對較晚,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少量研究之作。羅敏文于1983年、1985年發表的三篇論文〔2-4〕,是我們所能見到的較早論述。1986年,徐雁建議建立中國古代藏書學,并提出要將寺院藏書納入六大藏書系統(國家、私家、寺廟、書院、道藏、佛藏)。〔5〕1989年,王子舟發表短文《六朝隋唐佛家藏書考》〔6〕。但總體來說,寺院藏書研究在當時未引發足夠關注,在學術界缺乏共鳴與討論。1989年謝灼華發表《評建國以來中國圖書館史研究》〔7〕一文,統計從1949年至1985年國內發表圖書館史研究論文400余篇,更用大量篇幅總結了中國藏書研究的諸多問題(如藏書制度、歷史變遷、作用與地位等),但完全沒有談到寺院藏書及其研究,從另一側面反映出該領域的平淡冷清。
20世紀90年代以后,寺院藏書研究獲得較快發展,成果積累形成一定規模。自1990年至今,寺院藏書研究公開發表的專題論文超過30篇,代表性成果有徐建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藏書初探》〔8〕、《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藏書若干問題研究》〔9〕、《中國佛教寺院藏書的構成及其成因》〔10〕,柳家英、徐建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藏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11〕,白化文《對佛教寺院藏書編目的建議》〔12〕,許磊《我國古代寺院藏書簡論》〔13〕,王河《兩宋時期佛寺藏書考略》〔14〕,劉杭《浙江寺觀藏書述要》〔15〕等等。
上述研究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們對中國藏書史的認識,從而確立了寺院藏書的重要歷史地位。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此后出版的通貫式藏書史研究著作,如傅璇琮、謝灼華主編《中國藏書通史》〔16〕、徐凌志主編《中國歷代藏書史》〔17〕、葉瑞寶主編《蘇州藏書史》〔18〕、顧志興著《浙江藏書史》〔19〕,無一例外地都辟出專門章節,重點闡述寺院藏書問題。2009年,徐建華、陳林合作完成《中國宗教藏書》〔20〕,全書分“佛教藏書篇”、“道教藏書篇”和“基督教藏書篇”三大塊,其中佛教藏書內容占了一半以上篇幅,可以說是對近30年來寺院藏書研究的一次總結。
寺院藏書研究雖然滯后于私家藏書、官府藏書、書院藏書等研究,但它從20世紀80年代興起,20世紀90年代后引起普遍關注,已不斷將相關研究引向深入,也有學者圍繞具體問題展開學術討論。概括地看,寺院藏書研究的現有成果主要集中在斷代研究、區域研究、專題研究等幾個方面。
斷代研究側重從歷史角度解讀中國寺院藏書的發展過程,由此,它必然牽扯寺院藏書的起源以及歷史分期等問題。學術界對寺院藏書究竟源于何時存在分歧。羅敏文較早提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初步發展階段。〔21〕隨后王子舟發文主張東晉時期是佛教藏書的濫觴,此前佛教雖已傳入中國,但寺院并未形成自己的專藏形式。〔22〕徐建華則對此提出不同看法,他從佛教對經書的尊崇和寺院的功能角度出發,認為東漢時期寺院已有藏書形態出現,而且藏書數量達到了一定規模。〔23〕盡管能直接證實的史料極少,但徐建華結合佛教制度展開,論證綿密可信,因此“東漢起源說”逐漸成為大多數學者的共識。
圍繞寺院藏書的歷史分期,一般都習慣引用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經籍會通二》所云:“凡釋氏之書,始于漢,盛于梁,極于隋唐”。視漢魏晉南北朝為興起階段,隋唐時期為極盛時期,宋元明清為持續發展時期。近代以后則轉為一新時期。〔24〕《中國宗教藏書》一書聯系出版技術的發展,將佛教藏書的歷史脈絡劃分為藏書起源、手寫大藏時期、雕版大藏時期、近現代時期,大體仍與前述分期法吻合。〔25〕應該指出的是,目前研究者普遍重視漢魏隋唐,〔26〕,但對宋元以后、特別是明清時期的寺院藏書缺乏關注,單篇研究論文極少,僅見朱新霞論及宋朝寺院的藏書發展,〔27〕《中國藏書通史》等著作對明清寺院藏書研究也并未做深入探討。
中國地域遼闊,東西南北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都有較大的差異,從不同區域層面具體探索寺院藏書,不失為重要的研究途徑。與地方佛教發達相應,江南地區是現有寺院藏書研究的重點。除《浙江寺觀藏書述要》〔28〕”、《蘇州寺廟藏經》〔29〕等論文外,地方藏書史專著《浙江藏書史》〔30〕、《蘇州藏書史》〔31〕等都將寺院藏書作為重點內容。近年來還出現了寺院個案研究,如宋代李氏山房藏書涉及寺院私人藏書,〔32〕而清代杭州靈隱書藏〔33〕、鎮江焦山書藏〔34〕關系到寺院藏書的近代轉型,在學術史和文化史上均有特殊意義,也都有學者撰寫專文加以討論。
此外,有學者關注到山西〔35〕、湖南〔36〕等地的寺院藏書和歷代重要寺院如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經等。可喜的是,還有學者專門研究大理佛寺藏書〔37〕和西藏藏傳佛教寺院藏書〔38〕諸問題,把別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地區納入研究視域,無疑將大大拓展寺院藏書史的范圍。
寺院藏書專題研究成果涉及內容較為復雜,多集中在藏書內容、藏書特點、文化影響、寺院藏書的現代發展等幾個方面。徐建華、許磊等都認為寺院藏書構成中,以大藏經為主體的佛教圖書占90%以上,其他非佛教圖書在10%以內。〔39,40〕其藏書來源主要有官頒、捐贈、自購和自抄自印等,寺院藏書的一個重大特點是,大藏經等往往被視為佛教“法寶”接受供養,而不供應一般性質的閱覽。〔41〕然而,因為寺院藏書在千余年發展中獲得廣泛流傳與普及,它對中國文化史和文明史仍有重要價值與貢獻,包括保存了大量文化典籍、豐富古典目錄學、推動佛教教育、帶動翻譯事業、加快圖書載體和書籍制度演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等。〔42〕另外,也有學者從內外部多元因素探討寺院藏書的成因。〔43〕
進入21世紀后,寺院藏書的發展趨勢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時代的變遷,寺院藏書紛紛從傳統的藏經樓向佛教圖書館轉型,其藏書建設、規范管理以及服務理念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為此,曾友和討論了太虛對近代佛教圖書館事業的貢獻,〔44〕陳林、徐建華不僅回溯了20世紀以來佛教圖書館的歷史,還對當今佛教圖書館的建設加以考察和總結。〔45〕為應對新形勢,大陸學者還繼承傳統佛教目錄學的優良傳統,在吸收臺灣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輯的《佛教圖書分類法》1996年版基礎上,編制出版了兩種佛教圖書分類法,即白化文《佛教圖書分類法》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和周子榮《云林佛教圖書分類法》(云林出版社2005年),而且已分別為峨眉山佛教圖書館、靈隱寺云林圖書館等寺院應用于實際管理。值得一提的是,開放性同樣成為新時期佛教圖書館的要求,學者陸續提出應開放寺院藏書,〔46,47〕一些地方名寺也更注重實行藏、閱一體的管理模式,并在寺院數字圖書館建設方面緊跟時代步伐。〔48〕
近30年來,寺院藏書研究取得了較多成果,但與其他藏書形態研究相比,不論是研究數量還是質量,都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展望未來的寺院藏書研究,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層面,提高整體研究水平。
用問題引導研究,能夠改變現有寺院藏書研究中的不足,不至流于泛泛而談、滿足于簡單的資料羅列或陷入重復雷同的話題。以既有寺院藏書研究為例,便有許多關鍵問題亟待澄清。比如寺院藏書與佛教藏書,這是兩個并不相同的概念。寺院藏書與官府藏書、私家藏書、書院藏書類似,側重從藏書主體來界定;佛教藏書則強調藏書對象,不僅包括寺院藏書,還包括官府或私家的佛教圖書收藏,而后者可以直接納入官府藏書或私家藏書研究。
再如寺院藏書的歷史分期,研究者普遍重視隋唐忽視宋元特別是明清,這與中國藏書史的整體格局相悖。寺院藏書特指庋藏大藏經為核心的佛寺藏書體系,影響其發展的有兩層因素:一是寺院自身的發展,二是佛經的譯寫、刻印和傳播。佛教史學者早已指出,宋元以后佛學義理雖不及隋唐,但隨著佛教世俗化,寺院數量和影響并未衰退,明清時期反而形成新的高峰。〔49〕而從圖書發展看,隋唐之前是手寫為主,不便復制和流傳,宋元以后才真正進入雕版印刷時代,宋代還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雕印大藏《開寶藏》,此后朝廷賜藏、寺院刻經不斷。可見,從寺院和佛經兩個角度推斷,宋元明清的寺院藏書的規模都不可能遜色于隋唐,應該加以重新審視。事實上,在寺院南北中軸線上建造藏經閣或藏經樓這樣的伽藍制度,正是在明代以后才最終定型,〔50〕這可以說是當時寺院藏書興盛的有力佐證。
研究寺院藏書,當然要探討藏書事業的發生、發展、轉型及其規律,但還不能只是就藏書談藏書,而要有整體的眼光,將藏書問題置于寬廣的社會背景和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加以理解,強調整體考察和多學科協作。因此,我們有必要汲取歷史學、宗教學、文獻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通盤地考察寺院藏書和宗教、文化、學術、科技、政治、社會生活乃至經濟的關系。如近期寺院藏經樓向佛教圖書館的現代轉型,成為學者關心的熱點議題。對此,可結合佛教思想和國家宗教政策來綜合考量。因為佛教藏書的開放不僅源于現代圖書館的必然要求,還得力于佛教固有公益思想的推助。而佛教圖書館的開放程度,說到底又必須與國內的宗教政策保持協調。另外,寺院藏書的微觀研究仍存在許多有待開拓的領域。如寺院藏書不能脫離人的活動,但過去只留意到劉勰、李常、洪咨夔等寄居寺院的極少數文化名人,而歷代僧人與寺院藏書之間的緊密關系,相關研究幾乎還是空白,僅見太虛大師〔51〕、弘一法師〔52〕等僧人對寺院藏書的影響。其他如重要寺院藏書的個案研究也都比較薄弱。
研究資料短缺,相關研究自然無法順利推進,資料基礎甚至決定著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然而,有時候并非真的缺乏資料,而是研究者未能有效地發掘資料和拓展資料。特別對于明清以后的寺院藏書研究,完全可以利用大量的地方志、寺院志、石刻文獻、文人文集中的寺院記、書信資料、墓志銘、筆記等,包括佛教“內典”大藏經,都應成為研究的資料來源。例如《徐霞客游記》是一部日記體地理名著,其中多次提到各地寺院藏經閣,對認識明末寺院藏書布局有重要價值。隨著數字圖書館的發展,許多文獻資料 (包括《四庫全書》、《大正藏》)都已實現全文檢索,這將大大方便研究者對資料的獲取和利用。若寺院藏書的研究者們也能借鑒《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中國歷史藏書論著讀本》等編纂經驗,通過彼此合作,將散落的重要資料集腋成裘,完成《中國寺院藏書史料集成》,必將對研究工作起到很大的幫助。
寺院藏書對古籍的保護和利用做出了不懈努力,值得我們認真研究。〔53〕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學術界能涌現一批富于創新的寺院藏書研究成果。
1.曹培根.近百年來中國歷史藏書研究述評.江蘇圖書館學報,1993(6):41-43
2,21.羅敏文.我國古代佛寺道觀藏書事業的發展.圖書與情報,1983(2):61-64
3.羅敏文.我國古代佛寺藏書事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影響.圖書館界,1985(1):47-48
4.羅敏文.佛寺藏書事業.四川圖書館學報,1985(5):73-77
5.徐雁.我國古代藏書實踐和藏書思想的歷史總結——中國古代藏書學述略.四川圖書館學報,1986(1):55-60
6.王子舟.六朝隋唐佛教藏書考.圖書情報知識,1989(1):43
7.謝灼華.評建國以來中國圖書館史研究.圖書與情報,1989(3):6-7
8,23.徐建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藏書初探.佛學研究,1998(1):348-350
9.徐建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藏書若干問題研究.//黃建國,高躍新.中國古代藏書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9
10,39.徐建華.中國佛教寺院藏書的構成及其成因.聊城師范學院學報,1999(1):67-72
11.柳家英,徐建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藏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山東圖書館季刊,1998(4):44-46
12.白化文.對佛教寺院藏書編目的建議.北京圖書館館刊,1998(3):21-24
13,40,41.許磊.我國古代寺院藏書簡論.文獻,2002(4):176-191
14.王河.兩宋時期佛寺藏書考略.江西社會科學,1997(9):56-60
15,28.劉杭.浙江寺觀藏書述要.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4(3):70-74
16.傅璇琮,謝灼華.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寧波出版社,2001
17.徐凌志.中國歷代藏書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18,31.葉瑞寶.蘇州藏書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19,30.顧志興.浙江藏書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0,25.徐建華,陳林.中國宗教藏書.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22.王子舟.公元四世紀東晉:佛教藏書的濫觴.內蒙古圖書館工作,1990(4)
24.楊祖逵.淺論近代漢傳佛教的藏書文化.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8):91-93
26.朱黎明.隋唐時期的佛教藏書.江西圖書館學刊,2002(3):62-64
27.朱新霞.宋朝寺院藏書發展研究述評.蘭臺世界,2012(18):71-72
29.郁永龍.蘇州寺廟藏經.檔案與建設,1997(12):42
32.朱志遠.漫話《李氏山房藏書記》.河南圖書館學刊,2007(3):133-135
33.陳東輝.清代杭州靈隱書藏及經藏考略.東南文化,1999(3):117-118
34.王新田.焦山書藏述略.圖書館論壇,1998(4):76-77
35.李如斌,范繼玲.山西寺觀藏書史略.晉圖學刊,2000(4):59-61,32
36.歐明生.衡陽寺觀藏書淺析.圖書館,1996(1):71-73
37.何俊偉.大理古代寺院藏書的歷史與特色.法音,2004(4):27-30
38.孔憲風.藏區寺院藏書的形成及其發展概述.西藏研究,1996(4):117-122
42.徐建華,陳林.中國宗教藏書.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21-24
43.榮紅濤.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藏書成因初探.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2):66-68
44,51.曾友和.試論太虛大師對中國近代佛教圖書館事業的貢獻.四川圖書館學報,2009(6):54-58
45.陳林,徐建華.大陸佛教圖書館規范建設芻議.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2):19-23
46.沈春樵.開放寺院藏書 弘揚佛教文化.圖書館論壇,2004(4):31-33
47.沈春樵.試論寺院藏經樓的開放利用.浙江檔案,2003(12):30-31
48.張忠民.中國古代佛教寺院藏書今昔談——兼談寒山寺藏經樓與數字圖書館.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4):96-101
49.何孝榮.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南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737
50.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69
52.陳文革.弘一法師與寺院藏書.四川圖書館學報,2012(6):95-97
53.曹之.試論古代寺院藏書的貢獻.圖書與情報,2011(3):123-1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