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江蘇南京 210098)
社區圖書館是坐落于社區內,直接面向社區居民實施社會服務的機構,負有對社區居民進行思想引導的教育責任,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中心與實踐平臺。伴隨社區服務、社區建設理念的深化以及“共享、共建”話語成為主流,“社區圖書館共建”引發了相關學科的思考與關注。而合作主義為社區圖書館建設“主體多元、秩序性互動、合作互惠”的過程與結果并舉的“網格化”共建格局,提供了理論的契合。
合作主義(corporatism)也被稱為統(組)合主義、法團主義或社團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由施密特系統概括的一種制度性結構稱謂。合作主義倡導實現和諧、一致的社會秩序,并認為社會是一個整體,“主張重新解釋自由主義理論中有關‘公共’和‘個體’的分野”〔1〕。因而,合作主義主要從關注個體轉向個人聯結起來的行動秩序,傾向于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
合作主義視野中的國家與社會是一種協商、合作的關系,社會不但是國家整合社會利益的管道,而且國家也透過社會汲取社會資源。作為一種對國家和社會間常規性互動合作的概括,合作主義“試圖跳出國家與社會二元對立的分析框架,尋找國家與社會之間相互適應、相互增權、共同成長的關系”〔2〕。合作主義能夠促進國家與社會在社區層面良好合作關系的建立,而又保證社會的自主性,“政府并不是國家唯一的權力中心,各種公共的和私人的機構只要其行使的權力得到公眾的認可,就都可能成為在各個不同層面上的權力中心”〔3〕。合作主義倡導的國家與社會制度性合作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路徑,在社區圖書館共建角度看來,不但讓社區圖書館對這種社區文化事務的自我服務有了可能,也讓不同主體間的互動式服務存在生成性空間。合作主義倡導的國家與社會合作原則,社會與國家“上下貫通”的互動,堅持自主與自律、監督與制約的雙向性,為城市基層社會的圖書館整合提供了宏觀框架。而社區圖書館共建的多元主體資源共享、效益共創、責任共擔準則,并期望與國家為代表的公共權力建立一種合作關系,契合了合作主義的基本原則。
合作主義主張通過對話、協商等合作機制將分化的利益組織引入到現有體制可控制的軌道內,在確保穩定秩序的前提下倡導多元主體的合作與互惠,實現公共物品的多元供給和社會公共利益。“權利關涉資源共享,義務關涉資源共建,而合作則是維系資源共建共享并確保網絡正常運作的靈魂。”〔4〕合作主義特別重視在利益分化和權利多元化基礎上的有機整合、相對均衡、有序和協調一致,公共產品提供形式和供給主體的多樣化。如何通過協商、合作、對話等手段與機制,服務與監督并重,在社區多元主體之間實現制度化的利益協調和合作關系,建立最優社會主體合作關系,實現最大的公共利益和多元化的公共產品供給,是合作主義主要的現實訴求與社會意圖,為實現社區圖書館共建提供了思路。而圖書資源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在社區空間內不僅需要國家與市場的幫助與投資,還需要構建以社區圖書館為平臺的政府、市場、社會、個人相互信任、依賴、合作和制衡的社區圖書資源供給結構。單一的供給主體、非合作機制在現代社區都不能帶來互惠性的社會效益最大化。而國家、市場、社會多重秩序的公共服務社區化與個體的自主性參加結合的制度化合作參與,是實現社區圖書館共建的必然選擇。
從社區圖書館共建主體來看,構建多元主體間有序的制度化伙伴關系,是實現社區圖書館共建格局是否成功的根本。社區建設主體構成了社區圖書館共建的主體布局,“社區建設主體包括政府法人、企事業法人、社團法人以及全體社區成員”〔5〕。無論是社區人還是社區組織的發展,甚至政府“強國家-強社會”社區合作治理模式,為在合作基礎上社區圖書館的共建格局創造了條件,提出了要求。現代公民以關心公共事務、參與公益事業、承擔社會責任為基本標志,而公眾參與是現代城市基層民主的核心,社區圖書館共建為公眾參與提供了平臺,提升了社區居民的信任和認同,培養社區居民的民主素養和公共精神,擴展了交往。社區民間組織以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為載體,吸引社區不同群體的居民積極參與,使不同群體的社區居民在共同生活中得到共鳴,促進了社區公共空間的生成。社區圖書館作為文化活動與載體本身,既是組織又是活動,參與社區圖書館共建為社會聯系和主體關系生成提供了組織空間。在合作主義模式下,構建一種新型多主體在社區文化領域的互惠性伙伴關系,城市社區作為文化建設重要場域、社區圖書館作為基層社會文化活動的主要載體,合作主義無疑為社區圖書館建設的多元主體伙伴關系合作提供了足夠的理論與實踐適用性。
合作主義視野下社區圖書館共建即是平等主體之間根據合作的基本框架和協議,通過協商、溝通與對話的合作機制,借助一種垂直、橫向的互動溝通結構來調動各類社區主體的積極性,以共同參與、互惠基礎上的合作、行為制度化與集體取向結合的多元主體資源共享、效益共創、責任共擔的過程。使合作主義視野下社區建設主體制度性伙伴關系的建立成為可能,而伙伴關系的確立有利于社區圖書館共建架構的形成。社區圖書館共建具有以下幾層涵義:
在社區圖書館共建體系內,建設主體之間的關系是對等的,是多元主體圍繞社區圖書館建設這一共同目標而共同參與和持續性合作。在規范社區圖書館共建主體身份平等的同時,決不能推行責任平均化。社區圖書館建設作為一項公益性活動,政府應該起到應有的責任和主導性作用,社區圖書館共建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指導、牽引與資源扶持,政府不但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利用行政權力和政策,有效地協調各方面關系,為社區圖書館共建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還要作為平等的一員接受監督和評議。社團組織與駐地單位,具有自主、自由的活動空間,要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與優勢,積極參加社區圖書館建設的多項活動,承擔相應的社區圖書館建設義務。社區居民作為社區主人和建設主體更應該積極自主的參與到社區圖書館建設活動中來。
社區圖書館共建強調的是借助對話、協商、溝通等混合機制,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和互惠。只有各主體之間的行為是互惠的,各主體對其活動共同承擔責任,才真正有利于一種基于互惠基礎上合作伙伴關系的確立,才能形成社區文化建設的多主體持久性參與合作,推動社區圖書館共建格局的形成。對政府而言是公共管理職能、社會發展的實現與基層單位治理意圖的貫徹;對社區居民來說,更多體現為自我教育、環境優美、生活豐富、情感互動等;社會組織等在社區圖書館共建過程中,更多是知名度的提升、經濟效益的提高、社會責任與義務的彰顯以及社會服務職能的發揮等。社區圖書館建設資源整合的過程,體現了一種普遍的互惠和社會資本的生成,而“普遍的互惠是一種具有高度生產性的社會資本”〔6〕。圖書館統一體系結成的伙伴關系生成聯結性社會資本、跨圖書館部門結成的伙伴關系產生的關聯性社會資本,都會帶來縱橫交錯的普遍性互惠。普遍性互惠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輻射效應的產生,使社區一定范圍內資源的整合具有很強的輻射性,促進了其他行為主體之間的合作與資源整合,從而促進了更大范圍資源整合的實現與合作的產生。
社區圖書館共建是以合作伙伴關系的集體取向為基礎,實現了共建的制度化約束與社會行動集體取向的結合。社區圖書館共建主體要實現一種互惠基礎上的合作,就要在規范約束與規則制定、法律文件等制度化設置方面,通過協商、對話獲得行動的合法性與有效性。社區圖書館共建同樣體現了集體化的行動與思維邏輯。政府與集體思維集中化使得道德約束、心理認同更多的帶有群體取向。具體到社區,建設社區的美好家園,既是一種文化價值,也具有傳統道德價值體系的正當性與情感訴求。社區圖書館共建在社會宏觀層次與社區微觀層次都具有了相當程度的集體感召力和道德合法性。社區圖書館共建正是國家與社會溝通與合作在市場機制、法治約束的制度化規范與傳統“和合”的秩序立場、文化的集體行動取向的有機結合。
社區圖書館共建包含過程與結果兩個面向,是過程與結果的統一體。社區圖書館共建中不同主體圍繞不同的權利、義務進行合作、協商,在制度化伙伴關系的前提下,為互惠性互動的建立不斷協商,直到協議與合作的達成。而階段性合作只是過程的一個階段性結果,共建需要保持持久性的合作過程,也需要不同階段性結果的累積與考量。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從一個結果達成另一個結果,從而推動社區圖書館共建過程與結果的不斷發展和持久。
合作主義模式下社區圖書館共建格局作為動態互動的結果,呈現網格化特征。所謂網格化格局是指,在城市社區中建構的一種新型政府主導與指導、社區為基地、以小區為節點、多元主體協作的橫向互動、縱向聯動的社區圖書館共建格局。社區圖書館網格化格局是四種類型圖書館靜態呈現與動態建構的持續互動的結果。
在政府協調和支持下,積極鼓勵個人、物業公司、社團組織等參與小區圖書館建設。政府在扶持社區圖書館建設的同時,應制定政策,廣泛宣傳,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社會組織積極支持小區圖書館建設。居民住戶可以把自家多余或不再收藏的圖書捐獻給小區圖書館,增加圖書館的館藏。同時,爭取社區里私營企業主捐資建館或居民集資建館等,或采取股份合作制,或承包經營,多渠道、多層次地建設小區圖書館,結合城市開發和小區改造,配套建設社區圖書館。物業公司、開發商等作為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機構,把院落圖書館作為社區環境建設的亮點和賣點,有義務和責任為社區的文化與環境建設作出貢獻,要積極參與社區圖書館建設并保證資金投入與落實。
社區圖書館作為嵌入社區場域和居民身邊的文化中心,對提升社區的文化氛圍、優質服務設置等作用不言而喻。在基層政府的領導和輔助下,借助社區居委會之間的溝通、協商與協議,在不同社區之間建設區域圖書館,實現不同社區之間文化資源互動與居民交流。一方面,采納“走出去”的共享策略,在不同的社區之間實現圖書館的共享和互動閱讀,建立圖書共享關系的社區居民可以在社區之間借閱和使用圖書館資源。與此同時,“各個社區之間……可以同時采取聯動的方式,即各個社區之間定期輪換公共圖書館所提供的書籍”〔7〕。另一方面,采納“合作社”共建模式,以社區居委會為主體或責任人,經過各個社區業主代表大會授權與合作,通過不同社區之間的協商與協議,社區之間聯合辦社區圖書館,集中人、財、物等各方面力量,統一籌劃、共同建設社區圖書館,實行資產共享,逐步形成次區域化文化中心。
社區、駐地企事業單位是社區圖書館建設的重要力量。駐地單位要在思想和資源利用上進一步走出單位壁壘,實踐“公共資源社區化”理念,實現社區與駐地單位之間資源共享和整合,“通過圖書館之間的合作協議結成系統性、區域性的圖書館聯盟,達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目的”〔8〕。通過政府、駐地單位與社區簽訂三方協議的方式,確定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協調、落實、確定有關部門和單位的義務和責任,實現制度化的合作。
作為文化資源相對豐富與集中的駐地高校,在社區圖書館共建中,可在政府的指導和協調下,建立長效共建機制滿足高校圖書館和社區圖書館的需要與合作。一方面,根據社區圖書館共建的實際需要,捐助一部分公開發行的圖書資料和設備設施給社區圖書館,支持社區圖書館建設;或者開展互動性的個性化信息服務與業務指導、專業培訓等扶持性服務,增加社區圖書館的“軟實力”;另一方面,在人員、設施、管理各成體系的前提下,館際間既可進行紙質文獻的互借活動與開放服務,又可實行館際聯網,達到資源共享與互惠。
社區圖書館是公共圖書館體系中最基層的圖書館設置,受基層社區機構的領導與上級公共圖書館的業務指導。政府應從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入手,在確定建設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社區圖書館發展規劃,并制定相應的相關考評制度、承諾制度等,在政府管轄下的“市-區-街道-社區”公共圖書館體系,把社區圖書館作為市(縣)公共圖書館的有機組成部分,歸屬公共圖書館統一管理,使其辦成公共圖書館的分館。社區與政府分館型圖書館共建,既能發揮大型公共圖書館的協調和中心作用,又能接近讀者,充分滿足每一個公民的閱讀需求;還有利于自然形成網絡式服務,可以實現文化中心網點的布局以及增加圖書館的文化輻射能力。
圍繞著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國家、駐地單位、社區(居民)與社區社會組織構筑了一個共建社區圖書館的行動空間。在這個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和行動空間聚合的“社區圖書館”共建場域,通過國家(政府)在社區設立分管型圖書館、駐地單位與社區成立聯合圖書館、社區之間建立次區域圖書館以及社區社會組織在社區建立院落型圖書館,形成多元主體、互惠合作的“網格化”的社區圖書館格局。同時,不同主體之間以合作互惠為原則、資源共享為手段、社區文化建設為目的,不同的圖書館“網格”也處于統一的社區空間和協議合作之中,形成設置于社區的圖書館之網。
社區圖書館共建是一個多元主體平等、互惠的制度性合作關系下資源共享、效益共創、責任共擔的過程與結果。不同主體與社區的合作建構了四種類型的社區圖書館即院落型圖書館、分管型圖書館、聯合型圖書館、次區域圖書館。社區圖書館共建具備靜態與動態兩種互補的特征:在靜態角度看,四種類型的社區圖書館是由不同的主體之間的合作建立,共享各自的資源和效益的“網格”。從動態視角看,四種類型的社區圖書館一方面是在合作、互惠的環境下多元主體互動下的建構;同時四種類型的圖書館以社區為載體,實現了多主體共建社區圖書館中心和多樣式圖書館流動的可能;另一方面社區圖書館共建格局呈現過程與結果間不斷遞進和持久的動態性,四種類型的社區圖書館不斷各自或組合實現流轉與發展。
1.張靜.法團主義及其與多元主義的分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23-24
2.鄧偉志,陸春萍.合作主義模式下民間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南京社會科學,2006(11):126-130
3.俞可平.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4
4.金明生.社區圖書館的功能、模式及資源共建共享綜述.情報科學,2003(12):1256-1258
5.吳鐸.論社區建設主體——上海市浦東新區社區發展報告.社會學研究,1997(5):8-13
6.魏娜.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發展演變與制度創新.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1):135-140
7.王紅.淺議我國社區圖書館建設模式.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11):45-48
8.牟鑫.淺評新世紀我國圖書館的發展走向.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4(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