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銹病的發生與防治
1.癥狀。梨銹病主要危害葉片和新梢,嚴重時果實也會發病。葉片受害時,先是正面出現橙黃色小斑點,并逐漸擴大成近圓形病斑,病斑中部黃色,邊緣淡黃色,外圍有一黃綠色環紋,后期病部溢出淡黃色黏液,不久即干枯。病斑直徑5毫米左右,表面密生針頭大小的黑褐色顆粒(即病菌的性孢子器),一枚葉片可產生多個病斑,常造成葉片干枯脫落。新梢染病后,初期病部稍腫起,爾后病斑漸漸凹陷,出現銹孢子器,病部龜裂,新梢枯死,刮風時病梢易折斷。
2.發病規律。該病病菌只在春季侵染梨樹1次,梨園周圍檜柏類植物的多少和遠近會影響該病的發生。該病發病適溫為17~20℃,低于5℃或高于30℃時不易發病,春季多雨潮濕時發病較重。
3.防治方法。在梨園周圍5千米范圍內不種植檜柏,中斷轉主寄主。若梨園附近有檜柏,應在3—4月份向檜柏上噴藥,以抑制冬孢子萌發,可用波美1~2度石硫合劑噴施或用0.3%五氯酚鈉和波美1度石硫合劑混合噴施。對梨樹噴藥一般在發芽至展葉后25天內進行,可選用1∶2∶(160~200)波爾多液、20%萎銹靈乳劑4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藥劑,以防病菌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