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土雞的林地要寬敞開闊,有一定坡度(但坡度不能太大),草木茂盛,交通便利,有養殖飲用水。每667平方米林地的飼養密度以不超過100只為宜。
一群雞建一個雞舍,一個雞舍緊靠一片牧場,彼此間盡量不要混雜在一起。雞舍內要設有棲架,育雛舍內要有保溫設施,母雞舍內應設有產蛋窩或產蛋箱。
建議選擇當地土雞或含地方雞血緣的改良雞種。林下飼養土雞時,公雞、母雞要分開飼養,公雞養殖期在半年左右,母雞養殖期在半年以上。
在進雛前1周要將育雛舍清掃干凈,并用百毒殺或燒堿進行全面消毒。雛雞進入雞舍3小時后就進行喂食,每天投食6~8次,2周后減少至每天3次,要保證每次投食都能吃完。2周齡以前,雛雞的飼養密度以50~70只/平方米為宜;3~5周齡時,密度宜控制在30只/平方米,也可根據季節、氣候等進行調整。雛雞進入雞舍后,要嚴格控制舍內溫度,避免溫度忽高忽低。在雛雞3日齡前要保證24小時光照,這樣有利于其快速成長和提高成活率;在7日齡內要保證每天光照18小時;1周齡后可采用自然光照。
林下養殖土雞的最佳放牧期為4—10月份,這一時期林下蟲草較多,雞群能采食到大量天然飼料。在雛雞30日齡左右時即可進行野外放牧。初期,放牧的時間要短一些,以后逐漸延長,放牧范圍也由近及遠逐漸擴大,使雞群逐漸適應放養。最好在林間搭建一些簡易避陽棚,并放置飲水器,以便遇高溫、暴風等惡劣天氣時,給雞群提供一個遮陰、休息、飲水的場所,減少意外情況對雞群造成的傷害。要嚴格控制放養范圍,放養密度不要過大,可用絲網將放養區隔開。放牧期間,要加強巡視,避免雞只逃跑。
育雛階段,由于雞只生長速度比較快,所以要供應全價肉雞飼料;后期,隨著放牧時間的增加,要逐漸減少供料次數,由每天3次向1次過渡。
一般在土雞10~20日齡時進行斷喙,上喙斷去喙尖的1/2,下喙斷去尖利前端,這樣就能有效防止啄癖的發生。一旦發現有嚴重啄癖雞只,可進行二次斷喙修整。夏秋季節,蚊蟲較多,雞群易發生雞痘,要注意提前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