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燕 王云竹
(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50)
加拿大土著居民,是加拿大的原住民,包括印第安人各民族、因紐特人以及歐洲殖民者與當地土著人的婚生后裔——梅蒂斯人。早在哥倫布到達北美之前,梅蒂斯人就已經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他們給加拿大帶來了他們的著裝風格、飲食愛好和風俗習慣。加拿大至今留有許多梅蒂斯文明建立的標志,其中包括永久的城市住區,農業,標志性建筑,以及復雜的社會階層。他們在加拿大這片土地上已經生存了近萬年。加拿大土著居民創造的歷史悠久文化對加拿大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加拿大梅蒂斯居民一直擁有自己的文學,雖然能夠出版的書并不多。直到最近由于政府的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逐漸出現了印第安人,因紐特人和梅蒂斯人自己制作的刊物,但是仍然有很少書籍得以出版。原生作家選擇用英文寫作,從而使自己的作品不僅僅被其他土著群體接受,也包括潛在的龐大的白人讀者。因此理論上當本土作家出版作品時,他們面臨的障礙不比白人作家多。但在實踐中,這似乎并不符合現實。大多數加拿大出版商不出版本土作家的作品,本土作品在白人讀者群中不受歡迎。
瑪麗亞·坎貝爾的自傳作品《混血兒》是一個艱難掙扎在克服羞恥感與民族認同感的加拿大土著居民的故事。這部自傳不僅在顛覆加拿大白人所述歷史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彰顯了土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被譽為加拿大土著文學復興的一座里程碑。坎貝爾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社會中帶來的關注一直被視為是里程碑式的。她在作品中描述了在墨提斯地區生活的沒有社會地位的加拿大土著居民以及混血兒的不堪生活,屈辱的境況隨處可見。與此同時,隨著故事的進行,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坎貝爾希望靠著自己的努力使梅蒂斯土著居民擁有合法身份地位權利的愿望日益強烈。在作品《混血兒》中,來自社會地位等級卑微的恥辱和憤怒,以及傷痛的經歷并沒有被描繪成軟弱的情感,相反,羞愧和憤怒都透露出變革的力量,通過自傳體形式帶來個人和土著群體的生存和政治變革的可能性。
瑪麗亞·坎貝爾的自傳講述了一個梅蒂斯混血女孩兒在當代加拿大的故事。它是當地梅蒂斯人民生活的一個縮影,作品記述加拿大本土居民的歷史,文化,現有的權利和面對的挑戰。書中描繪了作者在生存的需求和失敗之間的艱難選擇。小說中的混血兒女主角瑪麗亞始終努力保持尊嚴感、自豪感和自我價值感,渴望一種不同的生活,為自己的夢想,為追求自己的目標而自由地生活。
瑪麗亞·坎貝爾是一個梅蒂斯混血作家、劇作家、電影導演和播音員。由于她的混血血統,無論是白人還是純種印第安人都無法完全接納她。在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也是她的自傳小說《混血兒》后,坎貝爾才被加拿大人廣泛接受。加拿大公眾和學者對《混血兒》的早期評價給予了相當大的熱情。多倫多大學的社會學助理教授雪莉·J在一封信中寫道:“這本書是我讀過的人類情感色彩最為濃烈的作品之一。此外,它為加拿大機構能真正了解印第安土著居民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在我看來,它已經可以和克勞德布朗的自傳《應許之地的男孩子》相提并論。”韋博若有所思地說:“這本書值得一讀。這是以前從未聽到過的聲音,這樣的坦率,這樣的幽默,這是真正的加拿大女人的聲音。”《混血兒》被收錄在加拿大大學教材中,并被出版,被認為有助于改善加拿大各民族關系。
《混血兒》是關于加拿大原住民族的一部杰出巨著。然而,即使在加拿大都很少有人對該作品進行過研究,在中國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本論文對加拿大混血女作家瑪麗亞的《混血兒》的研究將是里程碑式的,這樣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我們對加拿大原住民族文化的了解,同時也為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遺產做出巨大貢獻。
對瑪麗亞來說,在無家可歸,食物短缺以及被孤立同化中能頑強生存下來是幸運的。另一方面,不幸的是,她曾經被殘酷的生活擊潰。雖然她堅持夢想充滿勇氣,但是生活依然如此艱辛。她曾是一個妓女和吸毒者,在那段時間里,她是如此絕望和無助,并試圖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痛苦生活。直到奶奶切徹姆的話喚醒瑪麗亞·坎貝爾,她決定放棄毒品并開始參加戒酒協會,以一種積極的方式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從某種意義來說,寫傳記就像是一種記錄心路歷程的方式,幫助瑪麗亞·坎貝爾的內心擺脫絕境徹底康復。
在作品《混血兒》里,瑪麗亞面臨著既要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又要試圖保持某種意義上的文化和社區的挑戰。這也是梅蒂斯混血兒面臨的最大困惑。梅蒂斯人崇尚自由反對禁錮束縛,而奶奶切徹姆集中體現了民族精神。坎貝爾說切徹姆是她最大的靈感、力量和愛的來源,她代表了足智多謀和生機勃勃的梅蒂斯婦女。切徹姆厭惡所有歐洲人所謂的“好”特征,例如和諧與自然、簡單、熱情好客、智慧、高貴等等。在這種背景下,坎貝爾談到隱喻“遮羞的毛毯”,受歧視的人使用毛毯遮掩自己保護自己從而不受社會眼光的評判。坎貝爾如此描述她堅強的祖母切徹姆:“我的切徹姆過去告訴我,當政府給你東西時,他們會把你的所有作為回報——你的驕傲,你的尊嚴,所有的事情,所有使你成為一個活的靈魂的一切。當他們確信他們擁有了一切,他們就給你一個毯子遮掩你的恥辱。她說,教會談論上帝、魔鬼、天堂和地獄,和教導孩子們感到羞愧的學校,都是政府的一部分。當我試圖向她解釋,我們老師說政府是人民創造的,她告訴我,‘那只是看起來而已,我的女孩’。”
廣袤草原上開闊的空間和無盡的天空,為人們帶來了自由。不幸的是,不是草原上的所有人的共識。無論是在農場勞作的朱迪思,還是在社區被禁錮的瑪麗亞,他們的生活都被現實束縛。感恩在這種情況下并不容易,更不用說實現自我價值。朱迪思和瑪麗亞在自由選擇如何去生活后,才最終發自內心感恩生活。自由的思想、身體和靈魂,但對很多經歷了痛苦的旅程的人來說是來之不易的恩典。矛盾沖突在個體和群體之間繼續上演,但終有一天每個人都能成為自由的主人。
瑪麗亞·坎貝爾用充滿信心、勝利和鼓勵的話語結束了她的故事:“年復一年的尋找,孤獨和痛苦都終于結束了。切徹姆奶奶說,‘你會找到你自己,你會找到兄弟姐妹’。我擁有我的兄弟和姐妹,他們遍布全國各地。我不再需要毯子來遮羞。”最終,瑪麗亞·坎貝爾通過改變和希望追逐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