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孟穎
(內蒙古大學 外國語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
《伊豆的舞女》這部作品寫于1926年,其寫作原型是1922年的《湯島的回憶》。作者寫此作品前剛失戀不久,心理受到重大打擊的他回憶起少年時代和伊豆一行的舞女薰子。
1921年對作者來說是特殊的一年,原本已經打算結婚的他遭到未婚妻的突然悔婚,兩人就這樣分手了。正是在此情況下作者寫下了這部作品。
《伊豆的舞女》的主人公在上學期間獨自到伊豆旅游,途中遇到一群藝人,和其中的一位女子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并且彼此取得了信任。從小成了孤兒的他逐漸對這位女子產生了微微的愛意,溫暖了作者孤兒根性。(20歳の私は自分の性質が孤児根性で歪んでいると厳しい反省を重ね、その息苦しい憂鬱に堪え切れないで伊豆に旅に出來ているのだった。譯:自己的性格被孤兒根性扭曲,20歲的我不斷進行著深刻的反省,我實在不能忍受這令人窒息的郁悶才來到伊豆旅游的。)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書寫了“我”和這群藝人伊豆一行的經歷以及和薰子之間的情感變化。但是本篇文章的書寫主體并不是“我”,而是要通過“我”的襯托刻畫薰子這一形象。所以這篇小說充分運用了“主體性”這種創作手法。除此之外,作者對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肖像刻畫等也都描寫得淋漓盡致,對人物刻畫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是痛苦和愛情交錯的作品。主人公由于孤獨一個人來到伊豆旅游,那種孤兒的情感便表現出來。藝人們的純真和樸實使他的心靈得到洗禮,這讓他感受到家的溫暖。
榮吉和其母早就注意到了“我”和薰子都到了結婚年齡,由于“我”是高中生,在當時身份高貴,再加上“おふくろ”(四十女)特意強調薰子的生母身份,這樣一對年輕男女在一起自然不合適。
和偶遇的一群藝人一同旅行的過程中,“我”摒棄階級意識和世人對他們的偏見,和他們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一起,融入了他們的生活,這對從小失去關愛的“我”來說仿佛奢望,讓“我”的精神和心靈都得到了一定的慰藉。就像作者所說:以這樣的藝人家庭為媒介,寫成了這篇克服自己黑暗心理精神得以成長的故事。
舞女薰子對“我”也寄予清純的愛和淳樸的心意。這對內心堅強的薰子來說也是很痛苦的。薰子在作者眼中是完美的化身,溫柔、善良、簡單、淳樸、懂禮數,如此完美的女性在現實生活中成了他的擇偶標準。總之,薰子是完美的愛情對象,可這并非一人而是多人的合體,從這點來看,給予“我”愛情的并不是薰子。
愛情一直是川端寫作的主題,他筆下的愛情主題不是生死離別或悲歡離合,不是纏綿悱惻的歡樂,而是淡淡的愛情。《伊豆的舞女》中他與薰子并沒有向對方說過一句愛慕的話,而對方似乎都能感覺得到彼此的心意,這種愛情,沒有熱烈的海誓山盟,沒有你我之間的相互情愫,沒有抱怨,有的只是兩人之間的心心相印的默契,一切都是那么平淡,含蓄。
反對身份差別可以說是貫穿小說的內容,從第一節茶館兒老婆婆開始把“我”領到另一個房間特殊招待,藝人們準備出發時老婆婆說的一些輕蔑的語言,“這種人嘛,少爺,誰知道他們住在哪兒呀。哪有客人留他們,他們就在哪兒住下了”。雖是貧窮的人,但對藝人們仍持蔑視的態度。榮吉說“晚上好”的時候,紙屋老板卻說“不要去看那些藝人”,這些都是對藝人赤裸裸的嘲諷,事實上當時“我”還是很生氣的。事實上不管是誰好像都在說他們的壞話。
“《伊豆的舞女》是大正末期以藝人們為對象,以差別對待為前提寫成的作品。”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逐漸被他們接受,被他們稱為“いい人”。榮吉說“東京である新派役者の群れにしばらく加わっていた”(東京不久之后就會聚集新派的作家),這也預示了川端康成的新感覺派,此時的川端正在東京和文人墨客們聚集在一起創辦《文藝時代》,這其中特指橫光利一、今東光、片岡鐵兵等人,新感覺派的主要特點是打破傳統私小說的束縛,強調創作手法的創新,注重人物心理塑造,立足現實主義。《伊豆的舞女》作為新感覺派的初期作品,基本具備了這些特點。
川端和藝人們一樣,人生如旅程一般,一直在路上。正是在旅途中他才親身體會到了世間的黑暗冷暖、百姓生活的艱辛、藝人的苦楚、老婆婆的悲傷、藝人們的溫暖熱情、薰子的純真,所有的這些都只有在旅行中才能剛覺得到。川端康成在旅行中表達了自己的孤兒根性和心情,這對川端十分重要,也正是如此才成了川端康成小說“美”的所在。
川端康成的人生是從痛苦中掙扎出來的。“老婆婆怎么樣啦?我探頭向船艙里看,已經有好多人圍坐在她身旁,似乎在百般安慰她。我安下心來,走進隔壁的船艙。”“讓人家見到自己在流淚,我也滿不在乎。”“我好像忘記了這不是自己的東西,拿起紫菜飯卷就吃起來,然后裹著少年的學生斗篷睡下去。我處在一種美好的空虛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樣親切對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著。”“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了。”“在黑暗中,少年的身體溫暖著我,我聽任淚水向下流。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來,以后什么都沒有留下,只感覺甜蜜的愉快。”所有的一切都是旅行才能給予他的。
川端從小失去親人,對他心靈的打擊是巨大的,得不到親人的愛護,自然使得他對那些給他一點點關心的人都銘記于心或是被他們感動。也正是我們當代說的旅行能改變一個人的視野,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激發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讓人們真正了解自己。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讓讀者感到淡淡的悲傷,形成了如詩的氛圍。自幼被家人拋棄的川端,在人們的同情中成長,為了逃離這孤單的城市生活,獨自一人來到湯島旅行,路上偶遇的一行人讓他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樂和溫暖。此時的他思想像水一樣輕盈,他把內心中無法實現的情感通過回憶和想象表現出來,這就是川端和薰子之間的故事吧!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堪稱完美的作品,表現了贊美了不同的人性光輝,展現了現實社會的狀況,這也正是他無法超越的地方。
[1]川端康成.川端康成著作選釋[M].商務印書館,2007.
[2]孟慶樞.再談《伊豆的舞女》的主題及其他[J],日本學論壇,2001(2).
[3]殷小林.『伊豆の踴子』に見られる川端康成の文學基調[D].湖南大學,2012.
[4]譚晶華.川端康成傳[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5]葉渭渠.二十世紀文學泰斗——川端康成[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6]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04207/5093040.htm?fr=aladdi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