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福(廣東實驗中學南海學校 廣東 佛山 528244)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健康是一個全面的概念,而不僅僅是曾經所認為的沒有疾病和身體缺陷,健康是一個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三個維度的立體概念,1948年,聯合國衛生組織(WHO)把健康定義為“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頒布了 《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2002年8月5日又頒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根據《意見》和《綱要》的指導精神,有系統的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個省市地區良好的貫徹教育方針政策的必要途徑??梢?,心理健康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首先,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隨著自我意識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少年進行自我評價的需要越來越強烈,并帶有強烈的社會比較傾向。其次,從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外部環境來說,青少年也面臨著重要的心理沖突。
許多研究表明,當前中學生當中主要存在這樣幾個的心理問題:第一,學習遭受挫折導致畏難情緒。第二,與他人的交往呈現更復雜的趨勢。第三,由于青少年重視自我個性的發展,認為自己已經獨立的感覺常常與父母市長對自己的看法沖突,就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學校體育與心理健康之間有著密切的練習。一方面,體育教學中本身就包含了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進行體育教學的同時,就是一種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另一方面,從身心一體的觀念來看,體質的增強,身體素質的提高,必然會對心理健康打下一個良好的生理基礎。
首先,體育教學的部分內容本身就屬于一種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學校體育中的各種體育項目和身體鍛煉方式,不僅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各個層面也都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有利于改善學生的情緒。第二、有利于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第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與合作精神。
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多種途徑和方法,其本質在于發揮體育教學的特點,抓住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相比的特色之處,讓學生在體育課上不僅能夠獲得身體上的發展,又能提高意志品質,增強心理健康素質。
首先,要在體育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營造一個寬松的體育課堂心理環境。
第二,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抓好環境創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悉心培養學生對教師的敬愛與信任之情。
第三,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做到因材施教。例如:
(1)通過長距離跑加強學生意志力的鍛煉。有意識培養學生吃苦的精神,提高學生嚴格要求自己的品質,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2)通過耐久跑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障礙跑可以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3)在足球、籃球等集體球類項目的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這些項目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團隊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群體意識,應變能力,團結合作,充分發揮集體力量。
(4)在體育教學中,組織教學比賽、達標測驗、單元技術考評是經常要做的事情,通過這個過程可以進行榮譽教育和挫折教育。
最后,要及時發現和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體育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并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正確引導,及時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針對學生已經產生的某種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缺陷來進行輔導的行為,而是面向所有學生的廣泛指導。它是針對學生的整個體育學習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興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個性成分。從功能上講,它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心理影響積淀在學生的心理結構之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體育課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好體育教學中的心理教育滲透途徑,是提高體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課題。體育教師應該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強烈意識,在教育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掘體育教學的心理教育價值,拓寬心理健康教育滲透途徑,培養體質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發展全面、良好發展的中學生。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hronicl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1947,1.
[2]朱敬先.健康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的調查研究課題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的調查研究課題介紹,2003.
[4]沈德立.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5]彭聃齡.普通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季瀏,羅伯特·J·科克比.身體鍛煉心理學的研究現狀和未來方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7,12(3).
[7]任未多.體育活動與運動鍛煉的心理效應研究綜述[J].體育科學,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