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超(荊楚理工學院公共體育部 湖北 荊門 448000)
教書育人是我國開展教學活動的根本原則,對于高校體育教育來說,不僅要培養大學生形成健康的體育意識,增強學生的體制,使學生養成自覺鍛煉的良好習慣,同時更加要注重學生思想品格的教育,通過體育課程的開展,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體育教育必須要與德育教育有機的結合,才能實現新時期體育教育的育人目標。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通過科學的形式,發揮體育教育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地方高校在開展體育教育的過程中,要對育人功能有全面的認識,才能通過有效的形式促進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地方高校體育教育的育人功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會產生直接的影響,也是最簡單、直接的美育教育的過程。教師在無形中給學生留下的美好印象,向學生傳遞的美育教育,使學生對美好的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同時,在體育教學中涉及到很多體育動作,教師的示范作用對學生也是一種美育教育,優美的跳躍動作、力量動作,都能夠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帶給學生美得享受,學生也會不斷的加強自身的氣質鍛煉,從而促進學生審美觀的提升。
地方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其中有很多團體性運動,參加活動的學生,必須要通過與其他學生的團結互助,才能保證團隊的勝利,在這個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同時,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日漸增多,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相互依賴,又相互牽制,在比賽中競爭,也增加了學生之間的友誼。這種集體性的體育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這對于學生日后的就業和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
體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品質教育,教師給學生傳達的,不僅僅是體育鍛煉能夠增強體質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看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健康的身體是開展一切學習和工作的基礎。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都擁有崇高的理想和繁榮祖國的決心,教師可以通過體育活動的開展教育學生,使學生在道德品質方面不斷的強化,通過不同強度的體育訓練培養學生完全的意志力,通過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增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同時也可以通過體育活動督促學生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因此我們在進行體育教育目標的制定時,除了對學生身體健康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強調體育教育的德育作用,通過體育教育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體育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開展體育活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沒有教師和體育作業時,學生也能夠自主的進行體育鍛煉,并且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如今,體育健身受到了廣泛的青睞,也是人們業余時間休閑娛樂的手段,對于地方高校的學生來說,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體育理論和技能,也要培養正確的體育態度和體育能力,終身體育理念的養成,能夠使學生在進入社會以后快速的適應,并且堅持較高的參與熱情,這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理論課程的學習是開展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通過體育理論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體育基礎理論知識,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修養,起到育人的作用。如在體育理論教學中,有關于“體育的價值與功能”的講授,通過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對體育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體育課程并不是簡單的跑步、做操,體育具有活動性、藝術性和競技性等特點,體育活動的開展是傳播體育價值的一種有效途徑,不僅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增強學生體制,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集體榮譽感,以及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
體育教育的開展,需要通過課堂和課外兩個基本的過程來實現,如果僅僅依靠幾十分鐘的課堂教學,無法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課外空間是對課堂教育的延伸,二者相互補充,所以要充分利用課外空間。早操是目前很多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按時出早操,能夠使他們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同時克服懶惰的習慣。每天堅持出早操,既可以增強體質,又可以為一天的學習任務做好精神上的準備。課外體育鍛煉的開展,能夠豐富學生業余生活,同時對精神文明建設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緊張的學習的課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能夠養成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遠離其他不良嗜好,也可以培養學生頑強的品質。
教育的過程,除了知識的傳遞,也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而教師自古以來在我國備受尊重,學生對教師的情感中充滿了崇拜與信任,所以教師的言談舉止,在無形中會直接影響學生,也會影響其教育功能的發揮。作為體育教師,首先必須要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自身衣著、儀態、手勢以及表情等對于學生所產生的影響。教師要時刻關注自身的形象,通過合理的服裝搭配、得體的行為儀表為學生做榜樣,更重要的是教師首先要熱愛體育鍛煉,通過自己的技術的熱情,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體育興趣,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是體育教育育人功能發揮的重要形式。
改革開放以來,電視、廣播、雜質等媒體都不斷的加大關于體育項目的篇幅,體育節目的數量和播出頻率也在不斷的增加,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個良好的體育環境,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更是掀起了全民體育的熱潮,這種社會輿論環境對地方高校體育教育育人功能的發揮,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地方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中,可以充分利用輿論環境,使學生對體育鍛煉有深層次的認識。通過奧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的觀賞,可以使學生充分享受體育的美感,同時也使他們更加深刻的體會運動員在爭取比賽勝利時所表現出來的堅強品質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打消體育無用的錯誤觀念。通過體育賽事的觀看,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體育輿論環境,有利于實現體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完善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對于實現學生自我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改的指導下,地方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應當與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相一致,應當堅持人性化和多元化的原則,以學生個體為主要參考系,注重個體差異,注重對體質健康、體育技巧、學習態度、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核。比如,在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評定中,更加注重學生體質健康的進步情況,即把學生原有的體質健康狀況與當前狀況相比,得出綜合成績。體育成績測評中,我校不但注重體育技巧的掌握,更要考核其態度,即是否主動參加體育鍛煉和在體育鍛煉中克服困難、戰勝膽怯、與人交往的表現情況。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體育育人功能的實現,應當本著以人為本、健康體育的精神,以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為根本目標,通過科學的育人形式,構建完善的育人機制,促進高校體育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從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的育人目標。
(課題名稱:新建本科院校體育育人實踐模式研究。課題編號:JX2013—05)
[1]張琦.淺談高校體育育人形式[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6,05.
[2]高東.關于構建高校體育育人機制的思考與嘗試[J].北京教育(德育),2011,01.
[3]孫德友.談高校體育育人的歷史經驗與展望[J].遼寧體育科技,2007,12.
[4]王建民,郭平.試論高校體育文化建設[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12.
[5]徐偉.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2013,05.
[6]吳迪.淺析高校體育的育人功能[J].經營管理者,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