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榮遠(東莞理工學院體育系 廣東 東莞 523808)
近些年,高校在體育場館的設備,造型和設計中都進一步完善,力求基礎設施先進,美觀且新穎,高校體育場館不僅具有較大的占地面積,維修和建設所需的經費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是由于對外開放尚未得到良好利用,高校體育場館難以產生經濟效益,導致高校體育場館在運營管理方面存在問題。運營經費緊張就很難對高校體育場館進行建設管理和改革,因此,必須立足于高校體育場館的實際情況,增強體育場館的利用效果,為體育場的創收提供條件,進而為體育場館提高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我國至前年秋季起就有80余萬的體育場館,但是高等院校所占比例極少,還不到29萬,相比之下高校的體育場館具有占地面積大,基礎設施好等特點。如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師范學院,光是運動場地的面積就有6萬多平方米,2個標準的400米田徑場地,2個足球場,12個排球場,5個網球場,60多張室外乒乓球桌,2個游泳池以及一些正在建設的室內體育館。我國由于人口數量大,體育設施的人均占有量明顯低于發達國家,但即使如此,還是有大部分高校的體育場館處于閑置狀態,沒能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主要有幾下幾個方面:
大部分體育場館都處于一種封閉,不利的情形,與外界進行聯系和交流的情況較少,導致一些社會訓練活動,比賽以及贊助等活動都沒能得到有效開展,損害了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效益,導致高校體育場館的形成資源浪費。而且,高校體育場館由于運營管理水平較低這一局限性,專業管理人才的素質也不夠高,大部分是有體育學院的教師或者后勤人員負責管理高校的體育場館,但是,這部分人又不具備專業的有關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方面的培訓,影響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不合理。高校體育場館大多只在日常的教學中才會開放作為教學之用,平時打掃或是維護一般都會閉館,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沒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實施細則不鮮明,導致高校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比較繁瑣、復雜。
高校體育場館的有償服務一般就是簡單的體育訓練和體育場館出租,但實際上體育場館的開發潛力還很大。高校體育場館一旦開始走向市場化道路,還能滿足社會單位及一些團體對場地的需要,包括游泳池、足球場,健身場所和乒乓球場等有償服務,為大型文藝匯演和會議以及一系列培訓服務提供多功能的服務場所。不僅如此,還能對管理人員進行現代化運營管理的培訓,讓他們具備應有的專業技能知識。而且,還能在高校建立起體育場館的現代化運營管理,用制度的方式來約束人員,進而做好管理工作。高校體育場館在管理人員的選取方面應該實行外部引進與內部選拔相結合,促進高校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創新理念和方法,為高校的管理工作帶來活力。
只有在周末和節假日,高校體育場館才能實現有償經營,周一至周五都屬于師生參與教學的訓練時間,受體制,觀念和管理方式的阻礙,高校體育場館的利用率都比較低,大部分處于閑置狀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揮得并不明顯。很多學校都屬于這種情況,基本都不對外開放,學生放假時才會對外開放,但是缺少有關的宣傳和管理,即使是寒暑假高校的體育場館也處于閑置狀態,導致體育場館的資源浪費。
第一,必須讓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人員轉變觀念,讓管理人員確立提高經濟效益對高校的重要性。第二,應該時不時的讓管理人員參與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的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第三,建立相應的規范制度,以嚴格的要求來規范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管理中出現的不良情況,讓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井井有條,逐漸實現體育場館的資源共享和進一步創新。第四,對于管理人員的選拔要做到內外結合,從外部引進人才,可以提高高校體育場館的創新式運營管理,利于轉換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方法,為體育場館注入新動力。從內部選取管理人員,能夠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讓員工積極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首先,積極引進多種體育賽事,國內和國際上的高品質體育賽事都可以引進,并在全國范圍內成立體育聯盟,站在高校所處地區的實際情況,通過市場化的管理手段運營當地的大型運動會。利用高校體育場館優越的體育場地條件,承擔一些體育比賽,還能為高校收取一些經濟利潤。
其次,適當進行一些市民的健身活動,統籌管理體育場館的體育資源,實行集中招商的辦法,將業務規劃,升級,可以發行健身卡,實現全民健身的目標。另外,還能舉辦文化廣場和休閑場所等,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地。
再次,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比如賽事廣告等可以讓企業以競標方式取得對高校體育場館的冠名權,并制定合適的期限,作為發展高校體育場館的重要經濟支柱。
然后,舉行各種商務活動。充分發揮高校體育場館和優美學習環境的有利條件,開展各種大型的商務會議和展覽活動等,形成眾多商展品牌。而且,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與中介合作宣傳,引進更多演唱會之類,借助明星效應,形成屬于高校的商演品牌。
最后,將服務中心進行統籌一體化。高校體育場館必須建立綜合性較強的體育服務中心,大致分為體育活動和健身指導兩個方面以及其他一些小的方面,使高校體育場館成為集體育,娛樂與健身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服務中心。這樣,人們來到高校體育場館就有娛樂,建設和休息等不同選擇,享受高雅的服務,充分挖掘出高校體育場館的內在優勢。
高校體育場館在設計建設之前,就該凸顯出“以人為本”,運用多層次的教學和競技運動相結合的方式,滿足高校的體育教學。比如在跳遠區可以適當增加沙地面積,以供市民進行赤足練習和體質較差的群體需要;設計游泳池時,可以參考水上游樂中心的事例,將游泳池的深度和外形設計都盡量滿足不同層次的健身和娛樂需要。完全結合實際情況,增強“以人為本”的理念,立足于當地實際,提高體育場館的利用效率。
高校必須充分展現出在體育人才培養方面獨具的優勢,擴展體育業務,注重運動員和教練的素質培養等。高校體育場館應與當地青少年體育活動中心達成一致,促進學生和家長到高校體育場館進行體育運動,不僅為青少年體育活動中心減輕了壓力,還能為高校體育場館提高服務水平,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在節假日,周末和寒暑假把培訓項目做大,加大宣傳力度,開展培訓班,既取得經濟收入,又能給體育系的學生提供一個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
高校是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主要場所,必須打破傳統體制,主動擔當重任,盡力提高高校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和市場化水平,改進服務質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合理的進行資源配置,以市場為導向實現高校體育場館的健康,穩定發展。
[1]羅代.淺談高校體育場館現代化運營管理模式[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3,02.
[2]梁凡.關于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的幾點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07.
[3]劉瑞文.高校體育場館運營風險管理的策略研究[J].運動,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