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亞楠 易再超 方云龍(重慶大學 重慶 404000)
競技體育職業化道路是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必然途徑,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競技體育職業化的專業度也越高。伴隨著我國的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競技體育職業化發展速度也在加快,但是通過查閱近幾十年我國競技體育職業化的發展現狀和相關理論研究,發現我國在競技體育職業化這一領域的研究不全面,缺乏針對性的研究。
相關學者針對競技體育這一概念一直定義為 “在全面發展身體,最大限度的發揮和挖掘人在心理、智力、體力等方面潛力的基礎之上,以提高運動競技水平和賽出優異運動成績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活動過程”根據這一概念,可以理解到競技體育主要是由競賽和訓練兩部分組成。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競技體育亦稱為競技運動,它是一種身體活動,具有競爭性、規則性、挑戰性、不確定性及娛樂性的。可是這種定義沒有表達出競技體育的特點,太過籠統,難以區分競技體育與其他體育概念。在此基礎上,顧躍認為競技體育這一概念可以這樣定義:競技體育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運動員以參加比賽為基本手段,以滿足人們的體育需求為基礎,以體育競賽為主要特征的。相對于學校體育、大眾體育而言的,它是現代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娛樂性、文化性、成績的公認性和競技性。
由此相關概念,可以推斷出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需求的進步,競技體育從事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競技能力,以提供更好的體育觀賞性滿足人們的需求,運動員的發展勢必朝著競技體育職業化道路發展。
有關競技體育職業化的概念各國尚未有明確的定義,我國張子沙、馮德源為競技體育職業化做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定義:所謂競技體育職業化是指,在商品經濟充和市場不斷發展和擴大的條件下,自覺地運用價值規律,使用高水平競技體育的商品價值和競技體育的文化價值,參與社會商業和文化活動,使競技體育成為高級運動員一生的工作,并通過競技體育成為獲取高額生活收入的來源,并為社會提供體育體育和商業的文化服務,是一種集商品化、集團化和社會化為一體的活動。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價值交換或價值轉移,是競技能力潛在的商品價值與文化價值在實行體育商業服務和體育文化服務過程中所產生的,高度的商業化和文化性是競技體育職業化的本質特征。
根據相關文獻的查閱,筆者認為競技體育職業化簡單的講,就是一些競技能力特別突出的運動員組建一支專業團隊來不斷提升和挖掘自己的運動能力,賺取高額的生活費用來滿足團隊和個人的經濟需求,以此作為自己職業的一種社會產物。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競技體育主要是由人類發展,為了更高更快更強而產生的;競技體育職業化主要是由社會發展、商業價值、競技體育能力的提高這三方面相互促進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體育社會現象。
1823年,競技體育職業化概念雛形的產生是在英國牛津舉行的劃船比賽,第一次出現了“職業運動員”和“業余運動員”的概念。競技體育職業化在許多國家得以迅猛發展是在1869年,美國首先成立了一支職業棒球隊。1981年國際奧委會取消了業余主義的規定,從此職業運動員也可以參加奧運會比賽。1988年的網球賽,1992年的籃球賽,1996年的足球賽和自行車賽等,這些賽事都加快了競技體育職業化的進程和發展,至此開展了職業競技體育的國家占據了全世界的1/3。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實力大大提高后,也對我國的體育職業化開始了積極的研究和探索。1988年,我國首先對足球進行了職業化的試探;1992年,在大連,第一家職業足球俱樂部成立,同年,我國首家股份制足球將俱樂部在四川南德掛牌;1994年,首次推出足球職業聯賽。
這些探索和改革首先是在足球領域中開始的,所取得的效果有利有弊,同時這也推動了我國其他競技項目職業化的進程,例如籃球、網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等項目也都開展了職業化,為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帶來生機和希望,同時在21世紀以來我國在奧運會的成績也名列前茅,這和我國競技體育職業化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雖然競技體育職業化的發展培養了很多優秀的運動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是這條道路依然處于探索階段,尚有許多問題存在并阻礙其發展。
一方面競技體育職業化發展的高低與運動員所在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有密切聯系,發達國家的運動員所處的訓練條件與設施等一系列的外部條件要高于發展中國家的運動條件,同樣在我國也是如此: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沿海開放地區經濟發達,競技體育職業化發展空間更大,內地經濟落后地區則相反,勢必造成體育運動中的“兩極分化”。另一方面,競技體育職業運動員與非職業運動員的經濟能力過于懸殊,將會使部分職業運動員成為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等重大賽事中的“常勝將軍”,兩極分化不利于賽事的可持續發展。
職業運動員在比賽當中為了追求更好的成績或經濟效益,過度訓練,只求近期的經濟能力而忽略了自身以后運動生涯的可持續發展,例如過度訓練造成身體受傷、發育不平衡,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運動員為了更好的成績以犧牲自身健康為代價服用興奮劑和在一些職業聯賽中出現黑哨行為。這些行為都違背了體育的本質精神,過于追求功名利。
相關學者指出,“競技體育的職業化,是一種社會災難,因為職業化競技體育的產品,不僅僅是為國家帶來榮耀的體育比賽的勝利河新的記錄,而且還有一批失去健康的人。”競技體育職業化的發展,拉大了與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的距離,只注重頂端人才而忽略了更多的體育運動者,削弱了體育的健身和教育功能,將會導致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不全面,使人才斷層,造成競技體育職業化不可持續發展。
競技體育職業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勢必與經濟水平密切相關,為了減少競技體育職業化兩極分化嚴重現象,應加強不同地域之間職業運動員的交流,同時也要加強教練員與訓練團隊之間的交流,以經濟發達地區帶動經濟落后地區,共同進步,使競技人才得到合理流動與發展,使其不斷提高自身競技能力,共同進步共同發展,減少兩極分化現象。
引起競技體育職業化出現過于追求功名利的現象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相關法律不健全,沒有完整規范的引導這一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在于運動參與者沒有良好的道德素養,通過不正當途徑獲得相關利益,急功近利。因此,必須根據探索發展的實際情況,逐漸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且在職業運動員訓練中不僅要鍛煉提升競技能力,更要加強體育道德的培養。
在競技體育職業化不斷得到發展的同時,還需要兼顧大眾體育、業余競技體育等其他領域的體育運動,使其共同發展,充分發揮出體育的職能,以培養職業高水平競技運動員為目標,普及大眾體育的發展,加強業余競技體育活動的舉行,從基層選拔體育人才、培養人才、輸送人才,從而達到競技體育職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我國競技體育職業化將會逐漸全球化,不同地域的職業運動員將加強相互之間的交流,商業體育運作模式將成為競技體育職業化的主要模式,以高水平競技表演換取相關經濟效益,并以獲取的效益反哺自身技能的發展,最終達到自身最高水平,與世界競技體育職業化道路相接軌。
[1]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5.
[2]周愛光.對競技運動概念的再認識[J].中國體育科技,1999,35(4).
[3]顧躍.對競技體育、職業體育、競技體育職業化的再認識[J].安徽體育科技,2013,6(34).
[4]張子沙,馮德源.正確認識競技體育職業化及其在我國實施的可能性[J].體育論壇,1989(2).
[5]關朝陽,張戰毅.對我國競技體育職業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5,9.